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培养策略研究
2017-12-05邹小红
邹小红
个性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也是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模式的核心内容。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个性主要包括兴趣爱好、气质、能力、性格这四个方面,而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虽然遗传基因决定着其个性的发展,但是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外界环境会对一个人的个性塑造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时期,而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在教育设计中渗透个性化理念,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体育课程是初中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来看,体育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在低效的教育教学状态中,学生的个性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个性培养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挫折的影响,在参加体育锻炼中,学生难免遇到一时跨越不了的障碍,或者在运动中发生意外事故,而这些挫折不仅在身体上对学生造成伤害,还会对其心理状态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其难以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在遇到同类问题的时候会产生退缩、畏难情绪;2.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整齐划一的教学观念是指导我国教育教学实践的核心理念,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会忽视学生的差异性,还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打压,而在素质教育逐渐深入的背景下,传统教学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接受的统一规划,自然限制了其个性的发展;3.考试的压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逐渐增大,许多学生整日埋头与文化课的学习,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进行体育锻炼,此外,在初中体育教学考核中,学校依然采取统一考试的方式,从而歪曲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让体育锻炼的乐趣在考试成绩的壓力下荡然无存;4.体育环境的影响,体育环境是初中体育课程开展的物质基础,但是一些中学在购置、设计体育设施的时候,盲目随意,缺乏对初中生身体条件的实际考察,这样学生就不得不在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的体育环境中参加体育活动,进而失去了发展自我个性的机会;5.体育教师的因素,体育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其教学观念、教学风格、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培养状况,目前许多初中体育教师依然按照传统模式开展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基本忽略,从而造成了中学生对体育训练的排斥。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培养策略
1.因人而异,为学生设置个性化的运动项目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内在素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因人而异,设计相应的运动项目,例如上肢缺乏锻炼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单杠、攀爬等运动进行针对性训练;对于肢体协调性不强的学生可以运用跳绳、传球运球等活动为其提供训练,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训练项目中实现个性化的发展,进而为个性的培养奠定基础。
2.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产生对运动产生兴趣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保持这种兴趣。许多学生的训练之所以没有效果,绝大部分原因在于半途而废。这样“三分钟热度”的训练不仅让之前的努力变成无用功,还会让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个性化培养中,教师应该将激发兴趣和保持兴趣并重,一方面通过丰富体育运动项目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选择机会;另一方面还应该做好教学监督,帮助学生度过心理难关,进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3.改进方法,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方法是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会觉得教学过程沉闷压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方法上的创新,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果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则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个性化培养的教学中,初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游戏、情境、合作互助等方式优化教学方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4.多元评价,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鼓励
评价是学生实现自我反思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用统一的体育训练指标对学生提出要求,但是在新的教学背景下,这种评价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调整评价方式,用差异化的评价目标帮助学生做好运动总结,以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三、结语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在设计教育内容的时候,都很少真正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也很少考虑学生的情绪和能力。初中生进入到青春期之后,对于个性的发展要求逐渐强烈,而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则会让学生在个性压抑中,陷入叛逆,不顺从,或者过分老实等心理误区,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个性发展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的理念和方式,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从而为个性化教育的实现探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