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思
2017-12-05李彩丽
摘 要 于20世纪80年代,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作为一个庞大的德育流派在美国兴起,里考纳作为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提出了完善人格的核心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一理论内容带给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思为,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教会学生解决道德冲突;教师应该成为关心者榜样和学生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 完善人格 道德教育 高校
作者简介:李彩丽,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13
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是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道德教育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里考纳(T.Lickona)。里考纳是美国当今比较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国际上很有声望的道德发展与价值观教育的学者。里考纳热衷于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担心青少年道德水准下降的问题。他主要探讨年青一代的价值观和人格教育问题。在1991年,他出版了《完善人格教育》,该书内容涵盖了大部分的道德教育思想,影响范围较大。对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完善人格?这是中外教育者长期争论的问题,里考纳对完善人格有其独到的见解。在得出这样的结论之前,里考纳首先考察了历史上其他哲学家关于完善人格的定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把完善人格定义为完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仅包括同别人的关系,也涵盖自己的内在品质,以别人为取向的德行和以自己为取向的德行两者密切相关,互为表里。当代一位西方哲学家诺威科(M.Novak)认为,完善人格是“历史上所有宗教传统、文学作品、圣贤哲人以及民众公认的人物都赞同的全部德行的和谐合并”。他还指出,没有一个人能同时具备这些的德行,而且人们之间的德行存在差异。有了前人坚实的理论基础做铺垫,里考纳通过总结前人的理论和观点,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完善人格归纳起来由相互联系的三个重要的要素构成,它们是分别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这三个要素在其实质上是知善、欲善和行善,并且在这三方面要养成相应的习惯。里考纳所提出的这三部分与我国理论界常提的“知、情、行”,“知、情、意、行”,“知、情、意、信、行”均有不同。
二、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的内容
里考纳认为学校应该保持头脑清醒,全身心的投入到道德价值观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完善人格。出于社会的紧急需要以及人类整体和人类个体所面临的道德大问题,学校必须担负起道德教育这一重任。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 道德认识
里考纳提出的道德认识具体是由道德意识、领会道德价值观、理解别人、道德推理、作出道德就定、自我反思构成。但凡有一定道德品质的人,其一定是具有道德意识的人,在里考纳看来,没有道德意识的人就属于道德盲人,这类人对所处环境的道德问题视而不见,而且难以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因此我们需要谨慎行事,在道德意识的指引下深刻领会道德价值观,也就是在根据情境采取不同的道德行为。
理解别人是指我们在看待问题时要懂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想想别人看待这件事情的立场和情绪,真正做到理解别人是我们进行理论推理的前提,如果做不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就很难真正做到尊重别人。学会理解别人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目标。道德推理和道德决定是紧密相关的,道德推理主要是告诉我们什么是道德、我们为何要讲道德,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许多学者已经有过相关的研究,他们认为道德推理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再高层次的道德推理阶段都包括对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的理解。自我反思无论是对于完善人格的形成还是对个人的成长发展都很重要。在里考纳看来,反思不仅仅是对自己缺点的反思,也包括对自己优点的反思、里考纳认为,以上这些内容是道德意识质的属性,属性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因而,必须要掌握它。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通常是由我们日常所提到的良心、同情心、自尊心、热爱真善美、自我控制等组成。然而事实上,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这方面的道德教育内容被严重忽略,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人们在思想层面上有道德判断原则,但是在道德行为上却让人大跌眼镜,甚至会做出错误的道德选择,因此,里考纳特别强调道德情感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情感是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纽带。
在所有这些组成道德情感的要素中,良心是指导我们在认知和情感方面让我们自己感觉有责任去正确行事,里考纳认为,认识和行为出现偏差是缺少良心的一种表现;自尊心发挥作用通常是在我们进行自我定位时发挥作用,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是我们进行自我尊重的前提。自尊心不仅代表我们能正确看待自己,而且也表明我們也能够正确地对待他人,很难想象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又怎么会去尊重别人。同情心是指我们能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我们做不到感同身受,但是可以最大限度做到理解别人的感受和情绪。热爱真善美是完善人格最高的情感形式。热爱真善美的人他们早已把真善美融进了生活各个方面,同时他们还善于表现真善美。他们不仅把道德视为一种职责,而且把道德作为一种欲求。自我控制其实就是自律,这个内容对于完善道德人格的形成必不可少。自律精神要求我们每时每刻都不可失态,都不可脱离人生道德的轨道。在青少年身上出现的吸毒、乱性行为就是典型的自我控制力不强所致。
上文提到的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必然会产生结合,两者一旦结合产生的力量会促成道德动机,同时也是搭建起知与行桥梁的关键。因此,里考纳主张道德教育决不可丢弃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中的任何一个部分。
(三)道德行为
经过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教育之后,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即是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由道德能力、意志和习惯组成。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已经认识到我们应该怎么做,并且也具备了相应的情感体验,但是我们仍不能付诸行动。这就需要我们研究道德行为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恰当的培养和训练。道德能力和道德意志容易理解,在此重点介绍道德习惯。我们常说习惯养自然,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多是出于习惯驱使,习惯一旦养成,在遇到类似的情境时,我们自然会做出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养成习惯需要对行为进行不断强化,因而,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当儿童有了诚实、谨慎、公正、助人的经历时,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多次重复这些经历,达到行为习惯程度。endprint
综上所述,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要素共同构成了完善人格的内容体系,里考纳指出:三者通常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相互促进并相互制约。在他勾勒的关系图中,三者像是倒“品”字样的排列,三者之间均有双向箭头连接。可见里考纳并不赞同把三者肢解开来,人为地规定“开端”或“结束”的做法。
三、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思
(一)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
里考納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等内容调查之后,发现大多数学生缺乏对社会问题和世界性问题缺乏关注度,甚至认为这些“高大上”的问题与他们没有关系,也影响不到他们的生活。在这样的现状下,里考纳认为学校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鼓励学生要刻苦专研学业,以务实为本。这需要学校对此进行高度重视。对学校的道德教育进行改革。在我国,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学生在中学时过于忙于学业,因此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失偏颇。在高校学生尽管对学业的就关注度明显下降,但是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度也并未提高,理论课程很多渐渐流于形式。因此,我国高校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他们的未来就是为社会做贡献,因此,他们必须要关注社会问题,必须要承担起他们对社会的责任。
首先,高校需要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和态度上要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列入道德活动,从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形成道德行为,这是培养完善人格所必不可少的。其次,学校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厌学情绪,不能将其仅仅归结于高校教育的失败,也说明了高校道德教育的失败;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低,校内文化激不起学生努力钻研的兴趣,学生不关心学习质量这都说明学校的基本职能丧失,学校的道德环境也不健康,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会形成不道德、懒惰、学习漠不关心、逃避责任等一些不良的习惯,如果学校不及时对此进行教育,日后走上社会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最后,高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为学生树立目标,鞭策学生去实现,这些目标的设定需要必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态度,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尽管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不能立马起作用,但是学生们要有长远的目光,我们所学的东西在未来某个时刻一定有作用,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与失败、懈怠作斗争,要谨记学习是学生的“职业道德”。
(二)教会学生解决道德冲突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学习过一门《伦理学》课程,学习过一些有关于道德冲突的事例,当时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许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类似的道德冲突,尽管上课时所举的例子具有代表性,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道德问题,有社会性的、国际性的;有的是学生身边所发生的,学生常常被无端卷入,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我国的道德教育中有关于这方面的教育也较少,里考纳提出的一些解决冲突问题的方法值得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进行借鉴。
首先,教师要运用各科知识教学向学生教授冲突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冲突的各种途径;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事也要训练学生形成特定的技能,尽量避免冲突发生,在学生运用这些技能解决冲突问题时,教师一定要跟踪参与,及时给与指导;其次,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可以安排学生担任“冲突负责人”或者“调节人”,对这些学生进行特别的培训,在面对教师中或者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一定要亲自解决,慢慢的为学生减少冲突,慢慢锻炼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解决冲突的能力。
(三)教师应该成为关心者榜样和学生的良师益友
以上所述的启示均属于在学校班级中实施的一些途径,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正因为这些活动的组织管理离不开教师,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尤其要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作用,除了家长之外,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长辈是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与理性为本道德教育理论相一致,完善人格教育强调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师要成为关心者、榜样和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朋友。在我国,尽管同样强调平等的师生关系,但在目前教育体制要求下,仍然是权威型师生关系,虽然这样保证了课堂纪律,却会在师生间无形筑起围墙。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身教,这样只会让学生厌恶学习,从而很难起到德育效果。在今后的高校道德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放低姿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争取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增强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州:福建出版社.2005.
[2]高涵、杨淑萍. 里考纳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及启示.教育探索.20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