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颈动脉CT血管成像的价值分析
2017-12-05周晓往
周晓往
摘要: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用颈动脉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颈动脉CT血管成像资料,并与脑梗死患者39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颈动脉斑块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与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状况对比,无差异意义(P>0.05)。结论 通过颈动脉CT血管成像,可以对动脉斑块的性质、分布、形状特点以及颈动脉狭窄状况进行准确的判断,有利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预后,临床价值高,值得推荐。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血管造影术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3-0186-0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若临床诊治不够及时,随着疾病进展,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最高可达到10%左右。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而发生的动脉硬化斑块脱落以及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具有较大的关系[1]。本次研究特此收集了我院3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目的是为了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尽早诊治提供有效参考依据,便于更好的预防脑卒中。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收集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9例患者均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入住我院并接受过颈动脉CT血管成像,将其纳入本次研究的研究组,其中男20例,女19例,患者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64.55±5.36)岁。并与此同时,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9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常规组,经体格检查、病史以及颅脑MRI、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
1.2方法
准备西门子64排螺旋CT仪器,扫描电压为120 kV,扫描电流200 mAs,启动自动调控毫安秒,螺距1.2,探测器直推宽度0.6 mm,旋转速率0.5 s。研究组患者均行头颈CT扫描,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到头顶,先行平扫,之后再增强扫描,取45~50 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50 mgI/ml),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入速度控制在4~5 ml/s,对比剂注射完成后,取浓度为0.9%的30 ml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注入,采用高科技的跟踪触发技术,取主动脉弓水平为示踪点,阈值设置为110 Hu,若是对比剂达到110 Hu濃度时,延时4.1 s之后,进行扫描。完成扫描之后,将取得的图像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处理,包括容积显示VR、曲面重建CRP。多方位进行分析,达到最佳颈动脉病变显示效果。
1.3观察指标
安排影像科高年资2名医师,分析判断容积显示、曲面重建以及初始轴位图。①斑块位置:包括颈动脉分叉以及颈内动脉起始位置、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颅内段等4个部位。②根据冠状动脉斑块标准进行分析,其中非钙化斑块:斑块密度<官腔,斑块内不存在钙化现象;混合斑块:同时存在钙化和非钙化部分;钙化斑块:官腔与斑块内对比剂可划分,大部分斑块内可见钙化,密度较高。与此同时,按照斑块稳定性分为不稳定和稳定斑块,其中稳定性斑块为钙化斑块,其余为不稳定斑块。③颈动脉狭窄:按照NASCET颈动脉狭窄分级方法,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狭窄率达100%为完全闭塞,狭窄率71%~99%为重度狭窄,狭窄率31%~70%为中度狭窄,狭窄率低于30%则视为轻度狭窄。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应用?字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状况分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9例患者中,有58块颈动脉斑块,常规组中的39例脑梗死患者中,总共发现147块动脉斑块,见表1。
2.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分析
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颈动脉斑块构成
研究组颈动脉斑块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在临床中比较多发,且较为常见,一旦发生短暂性脑缺血之后的48 h内,患上脑梗死的几率最高可达5%~10%[2],明确短暂性脑缺血发病原因,有利于患者尽早诊治,意义重大。微栓子形成、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锁骨下盗血综合征等其他原因,被认为是短暂性脑缺血的主要三种发病机制。研究发现,短暂性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一方面是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不稳定斑块脱落,形成微栓子引起短暂性脑出血;另一方面是因为短暂性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而使得颈动脉出现严重狭窄,导致脑部血流灌注发生异常现象,引起短暂性脑出血[3]。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已经被临床证实为诊断颈动脉病变的最简单、高效的方法,可清楚的提示出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分布、形状特点等,同时还可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准确的测量。
稳定斑块被认为是钙化斑块,单纯钙化只会引起颈动脉中度狭窄,这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表现为负相关[4]。混合非钙化斑块则为不稳定斑块,这与脑梗塞复发、发生密切相关。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稳定斑块少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强化治疗斑块是预防脑梗死的主要关键点。关于颈动脉狭窄,狭窄率超过50%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应当尽早进行临床诊治,预防发生脑梗死。针对重度狭窄的患者,应及时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本研究中,研究组颈动脉狭窄数量低于常规组,提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较大。
综上所述,颈动脉CT可高效及时发现短暂性脑出血患者的不稳定斑块,对其狭窄程度也可进行良好的判断,针对重度狭窄以及不稳定的斑块患者,临床应当对其行积极干预,尽量减低脑梗死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吴玉芙,臧婷臻,等.应用CT血管成像检测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39):3916-3919.
[2]王长河.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07):69-71.
[3]李卫星.8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2015(27):73-74.
[4]周慧杰.9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08):913-9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