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军校转学至地方普通高校学生现状探析

2017-12-05赵建勋翟明明张哲

继续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转学军校总数

赵建勋+翟明明+张哲

摘 要:本文以驻京某军校及其对口地方大学为典型案例,通过持续跟踪、座谈走访和问卷调查,针对转学至地方高校的军校学员这一特定群体,对其基本情况和和转学前后的心理、认识变化规律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统计分析,为两方院校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完善转学分流安置及信息反馈机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军校;转学;地方高校;现状;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教育部等国家六部委与解放军原四总部联合发文明确:“因身体、心理等方面不能适应军校学习生活和将来不适合从事军队岗位工作,但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入学条件的青年学生学员,在取得军校学籍后的大学本科学习期间(毕业年级除外),可转入指定的军校所在驻地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同时建立了军地院校转学对口关系,为军队院校妥善分流安置伤病学员提供了一条良好途径。本文以驻京某军校(军队重点建设学历教育院校,以下简称A军校)及其对口地方大学(北京市属重点高校,以下简称B高校)为典型案例,围绕军校学员转学后的发展现状、身心特点、疑惑问题,持续跟踪、定期开展座谈走访和问卷调查,对这一特定群体基本情况和和转学前后的心理、认识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希望为两方院校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完善转学分流安置及信息反馈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一、基本情况

2010年至2017年,先后有162名本科学员由A军校转入B高校,占同期学员总数的1.9%。其中,从转学时机看:一年级学员36名,占转学学员总数的22%,二年级学员44名,占转学学员总数的27%,三年级学员82名,占转学学员总数的50%;从转学原因看:因受伤转学的55名,占转学学员总数的43%,因疾病转学的37名,占转学学员总数的29%,因个人志愿不适应军校环境等其他原因的44名,占转学学员总数的34%;从生源地域看:北方学员94名,占转学学员总数的59%,其中北京、山西、新疆籍学员转学比例较高;南方学员68名,占转学学员总数的41%,其中四川、重庆、湖南籍学员转学比例较高;从家庭情况看:城市学员106名,占转学学员总数的65%,农村学员56名,占转学学员总数的35%。目前,仍在B高校在校学习共76人,已毕业离校64人,攻读研究生22人。

整体上看,A军校转入B高校的学员分布较为均衡,训练伤是导致转学的主要原因,三年级是转学的主要时段,这一情况也与政策要求和军校训练特点和伤病规律相符。

B高校反映,上述学员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是科学文化基础比较扎实、学习意愿强烈。主要表现在思维敏捷,理解与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绝大多数学员高考分数均超过一本线数10分,在A军校完成的本科文化基础课程底子普遍比较扎实,学习基础好,且非常珍惜转学后的学习机会,学习成才的意愿强烈,平均成绩处于B高校中上水平,应届考研录取比例高出B高校平均比例近30个百分点。二是兴趣广泛、综合素质比较好。大部分学员在A军校担任过管理骨干,参加过各类竞赛活动,部分学员还参加过国家和军队大型活动、重大任务,视野比较开阔,对发展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热情、参与积极性强。三是自我管理的能力比较突出、自律性强。由于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具有基本的军人养成,个人生活习惯比较好,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强,能吃苦,在B高校学生群体中尤显突出。四是专业课程转轨衔接负担较重,课业压力较大。由于军地院校性质差异,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深度和标准存在差异,转学后部分课程需要重修或补修,虽然B高校实行弹性学制,但大部分学员均希望按时毕业,短时间内选课较多,课业压力较大。五是择业意愿模糊,思想包袱较重。从军校转学,意味着需要重新面对就业问题,大部分学员对择业方向缺乏自我设计,意愿比较模糊,失落感强,特别是部分学生考虑伤病影响和家庭经济情况,心理压力较重。

二、状态分析

一是价值追求方面。绝大多数学员最初选择报考军校,对能够投身军营、入校学习抱有自豪感,对未来发展具有较强的信心,但动机多元化的特点非常明显。希望减轻家庭负担的占22.1%;希望严格锻炼自己的占50.8%;认为无须操心就业且待遇较高的占61.8%;计划在军校读完到地方干事业的占34.5%。转学后,对不能继续从军感到遗憾失落的占52.3%;希望努力拼搏减轻家庭負担的占72.1%;希望发挥军地交叉培养优势提升自己的占80.6%;希望理想就业的占61.8%。对成为有用人才能够报效国家怀有自信的占82.1%;从上述数据看,多元化倾向是转学学员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但成才成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回馈家庭仍是主流。

二是思想变化方面。上述学员在转学前后思想变化起伏较大,总体上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初定转学阶段,总体情绪较为低落,思想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有失落和挫败感,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个月左右;转学准备阶段,情绪趋于平稳,开始憧憬地方大学生活,准备相关资源,兴奋感明显,部分学员出现急躁焦虑,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个月左右;转学适应阶段,刚进入B高校,生活学习环境变化大,课业压力大,总体情绪比较亢奋,心情愉快,乐观向上,人际交往活跃,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个月左右;正常学习阶段,经过适应,进入地方模式的正常学习生活,部分学员开始出现疲惫、麻木和迷茫,对前途担忧加重,对自身能力和处境出现怀疑,出现自我否定情绪,对前期军校经历感到后悔痛苦,不愿回忆,回避以往师友,心理敏感、孤独感强,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个学期左右;调整反思阶段,学员普遍对军地学习经历有深入的反思对比,能够客观分析,能够平静面对过去的师友,并提出新的自我设计,明确了努力方向,总体思想平稳,但个别学员会出现偏激认识。

三是人际交往方面。尽快完成从军校学生到地方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塑造完美的大学生活,这是每一个转学学员的渴望。从问卷情况看,转学前后的人际交往有四个方面变化:一是交往意愿更加主动。在军营相对封闭,人际交往常常是被动的,进入地方环境,学员社会交往意识逐步增强,渴望主动与他人交往的占93%;二是交往对象更加广泛。军校期间主要以战友、老乡和亲属为主,转学后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对象趋向多元,在“部队领导、地方领导、战友、同学、地方公务员、小老板、异性青年”等多类人员中,选择8类以下的仅占23%;三是交往手段趋向多样。相对军校通信受限、面对面交往为主,转变为以电话、微信、网络等先进手段为主,参加集体活动、结伴外出游玩比例很高。四是交往动机趋于复杂。获取信息、沟通思想占74%;广交朋友、提高交际能力,占45%;情感倾诉占37%;认为应广泛交往、多个朋友多条路的占44%。环境的变化、交往人群的变化以及学习目标的变化都使这个问题增加了难度,如何解好这道题成为转学学员需要直面的现实。

四是学习生活方面。已经习惯了军校集体号令的管理模式,面对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巨大变化,刚刚转入地方大学的学员普遍感到难以适应,觉得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失落、迷惘、自卑、焦虑、抑郁等问题。但大部分学员转学后对学校还是比较满意的,4.9%的学生对学习环境很满意,42.5%的学生比较满意,40.1%的表示一般。59.6%的学员对自己转入的专业有很大的兴趣,没有兴趣的仅12.7%。课余生活中,有35.1%的学员经常上网,有45%的学员喜欢待在宿舍玩游戏。地方大学的环境下,学员的物质生活条件较军校相比,差异明显,同学间的攀比行为或多或少对学员产生了困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怎样和周围同学和睦相处?渴望与爱情相遇,但怎样分辨友情与爱情?是转学学生最为切近的两个命题。

三、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转学学员跟踪联系机制。军地双方高校应加强联系,尽可能搜集转学学员的在校表现、成绩、人际交往等相关资料;成立专门研究团队,定期与转学学员保持联系,收集学员情况反馈,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与更多转学学员联络,以期全面了解转学学员的各方面表现,实现双方联络的常态化、制度化、长久化。

二是加大学员人文和心理素质培养。从目前看,转学学员遇到的问题主要来源于陌生环境下心理调适和人际交往,这与军人未来工作、训练和作战所遇到的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当前学员存在的的素质短板,建议加大人文类、心理类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加强转学相关政策宣讲工作。部分学员对转学性质、要求和转学后将会遇到的问题认识不清、准备不足,甚至有错误的看法和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与相关政策宣讲不够有关,需要引起重视,一方面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发生,在学员中形成正确的导向;另一方面也是对转学学员的负责,帮助其尽快完成转变,继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李跃雪,邬志辉.美国关于转学经历对学生影响的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5(7).

[2]喻国良.我国大学转学机制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学军校总数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一半”与“总数”
转学的烦恼
从外国转学来的老史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原来如此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我军歼敌总数及各年度的歼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