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院校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运行与反思
2017-12-05于洋张莉力郭雪松吴汉东査恩辉白丽娟
于洋+张莉力+郭雪松+吴汉东+査恩辉+白丽娟
摘 要:应用型院校研究生培养方式与其他院校不同,要注重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利用国内外、高校、企业及各类科研机构的资源,对研究生进行学术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式。本文通过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意义的阐述,针对国内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锦州医科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通过实施“1+4+1”的培养模式、实施“双导师”制、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管理机制、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模式等举措,实现研究生就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教育;联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意义
(一)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竞争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加快科技发展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该纲要要求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我国要想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以研究生为主体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界、科技界和行业、产业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应用型院校利用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有用人才的新举措,有助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院校教育转型;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符合企业对研究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需求。
(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层次最高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生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虽然国家在研究生教育上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增长仍跟不上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资源相对短缺现象严重。研究生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制约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持和提升,迫切需要提升研究生教育理念,挖掘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则是保障培养优秀高级创新人才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三)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资源整合的需要
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我国科研机构拥有一支庞大高层次的科研队伍,他们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任務,有一定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有一定数量、质量的研究人员,还有一定的科研试验条件,长期有组织地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这些科研单位科研数量和经费较多,科研任务繁重,却没有独立培养研究生资格,迫切希望有一批有一定科研素养和文化水平的研究生队伍加入到科研工作中。开展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是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可以挖掘、利用和借助的现实资源。
(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合作。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各地区为调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制定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为高校的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指明了方向。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成为高校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发挥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优势,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模式的新举措和探索,是高校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需要。
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正确而有效率的科技政策和法规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政府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一方,缺乏积极的引导扶持政策来扶植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对接。虽然已经出台了刺激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但还是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协调监督机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二)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来说,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企业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制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获取更大的市场效益。但很多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意识不强烈,没有认识到产学研的重要性。因此,目前我国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主要停留在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上,较多地停留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上,而在共建研发机构及技术联盟等高层次的开放合作平台上,相关实践探索还不多,各合作方对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长期研究则更少,研究生联合培养无法体现出产学研的合作效应。
(三)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理念不明晰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高校追求短暂的合作科研带来的利益,而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把产学研合作纳入机制。经济效益绝不是高校产学研合作追求的唯一目标,而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最终目标是提升研究生能力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工作同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一样,合作各方追求目标和价值观念不尽相同,重人才培养的高校与重经济效益提升的企业及重研究成果的科研机构之间难以达到最契合的衔接。因此,合作企业或科研院所参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内在动力不足。
(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仍然处在一个探索阶段,需要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多方联动,涉及导师互聘、双方间技术合作、人员有序流动和交流、研究生指导与评价等制度。因此,围绕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这一中心,发挥联合培养单位所长,调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培养积极性,统一规划和思考研究生的联合培养评价指标,制定出一套围绕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型考核制度,是保障联合培养模式运行效率,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效提升的关键性因素。endprint
三、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一)“订单式”联合培养研究生
企业提出人才培养要求,学院根据情况实施教学。研究生导师组织研究生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节假日参加企业的社会实践,从企业最基本的操作做起,慢慢过渡到复杂的科研型实践活动中。“订单式”研究生培养方案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部分课程根据学员工作所需设立,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用人单位在工程实践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毕业后直接为用人单位服务。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结合研究生自身的要求进行培养,是解决研究生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取得这种教育成果的关键是依靠高校和企业的开放式合作。近年来,学院已为盘锦宋大房食品有限公司、锦州益多乐乳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输送了10名研究生。
(二)委托定向联合培养研究生
委托培养模式是为企业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研究生,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支付开发资金给高校,为企业培养研究生以及解决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委托培养研究生由委托企业、学院和研究生个人三方签订合同,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委托企业工作一定期限。研究生除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学习企业的专業知识,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企业进行实习和科研,学习行业技术与技能,培养的研究生缩短了进入企业工作的磨合期,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学院已为庄河市食品检验监测中心等单位输送了2名研究生。
(三)共建一体化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
共建一体化研究开发机构是适应市场经济过程的产学研合作较为高级和紧密的形式,也是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一体化研究机构可以建立在企业,也可以建立在高校,主要包括研发中心、开放性实验室、研究所等。学院利用辽宁省肉类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在本院具有技术、人才、资源、创新能力强等优势参与研发全过程;庄河市百年庄河大骨鸡发展有限公司具有资金、工艺等优势,实施能力强,负责成果产业化的实施,双方共建“大连市庄河大骨鸡深加工与新产品开发工程实验室”。研究生利用优势资源,得到企业专家指导能够迅速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四)项目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院与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让更多的研究生参与企业的研究项目。学院鼓励研究生导师联系相关企业取得合作意向,以企业科研项目为依托,由企业和导师共同商讨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企业和大学联合申报国家、省部重要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参与研究的一个有效载体,研究生有机会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学院和天津市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依托《保鲜技术研究、果蔬食品级化学防腐保鲜及采后诱导抗病机理研究》等项目,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
(五)建立产学研联合实践培养基地
学院对研究生培养注重产学研相结合,追求教学与实践最大程度的完美结合。多年来,先后与盘锦宋大房食品有限公司、锦州益多乐乳业有限公司、天津市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培养了数届硕士研究生。这种联合培养方式进一步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联系,有利于教师争取科研项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在锦州益多乐乳业有限公司建立了“八位点规限结合质量控制法”监控原料乳质量。同时,学院组织研究生先后到锦州、盘锦、庄河地考察调研,深入基层,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受到广泛好评。
(六)依托科技园联合培养研究生
科技园区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广大教师与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思想碰撞、信息交流、取长补短。通过产学研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产学研联合的规模优势,提高产学研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率。科技园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可促进高层次人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与创业的结合,技术与资金的结合,是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方式。锦州已在高新区建立科技园,学校与锦州市高新区管委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已在产业孵化、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研究生可以进入企业实习和创业,是大学教育功能的补充、科研功能的延伸、社会服务功能的支撑,最终目的是为教学科研服务。
(七)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导师
学院多次聘请校外企业优秀专家兼职研究生导师,充实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定期举行导师和用人单位座谈会,探讨学生的创新培养方法。学院每年邀请校外兼职导师和用人单位的领导到我院座谈,探讨提高培养研究生质量的方法,同时,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校外兼职导师和用人单位的领导普遍认为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质量和水平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求研究生全面掌握选修课程的内容,也要求研究生选择主题撰写论文,以提高研究生的写作水平。
(八)在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
学院与多个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和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合作企业与学院共同整合资源,共建技术、产品研发工程中心、针对企业急需解决的科技及技术难题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攻关项目鼓励研究生参与其中,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实践基地和课题来源,带动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如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锦州超牛食品有限公司针对即时食品保质期开展技术攻关。校企双方建立良好互动的长效合作机制,每年不定期举办校企新产品、新技术科技对接活动。经过这种模式的训练,毕业后的研究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有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
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保障机制
(一)实施“1+4+1”的培养模式
学院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采取“1+4+1”的培养模式,把整个培养阶段分为第一学期学校的课程学习,研究生主要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到企业或科研机构实践研究,研究生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完成论文选题及应用研究;第六学期回校进行毕业论文撰写。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高校优势与特色,确定人才培养的学科方向,以需求和项目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endprint
(二)实施“双导师”制
学院对于参与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实施双导师的指导制度,以促成其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和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为做好联合培养单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学校制定了《遴选联合培养位硕士生指导教师的规定》。校方导师主要负责制订培养计划、课程学习、指导学位论文写作、答辩等工作。校外导师主要负责企业生产实践、协助校方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科学研究的开展;直接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过程,实现研究生课程学习与行业前沿实践的有机结合,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双方导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质量监控,并适时给予研究生培养评价。
(三)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管理机制
学院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管理组织机构,成立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委员会,下设综合管理办公室。该委员会由学校领导、企业和科研机构领导及相关人员组成。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配备教学秘书、辅导员和基地管理员,分别关注研究生在培养和实践过程中各类学习生活需求及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等。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制度建设,建立适应高校与企业实际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各种管理规定和文件,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实施细则》《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开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价》《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中期考核》《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双指导教师条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管理办法》及《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细则》等。
(四)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
学院将体现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前沿发展水平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确保各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2010年起增设“企业技术创新实践”课程及增加实践类学分6分,规定各专业学位至少开设2门以上的实践类课程,这些实践类课程主要是由联合导师或行业专家参与开设的不同形式的前沿讲座及与重大课题、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实践课程,突出了基础理论与实践理论的结合,在开放的探究性、主动性学习过程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五)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模式
学院建立健全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标准,理论基础考核包括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科研课题;专业技能考核包括专利发明或研宄论著、学术交流、获奖经历;行业表现考核包括专业理论或技能应用、专业知识学习或转化;创新精神考核包括产生行业新思想或理论、形成新技术方法;研判思维考核包括专业问题识别、剖析与解决,专业性问题的发展前景预测或决策;道德素养考核包括行业道德或责任感、职业态度;团队表现考核包括合作精神、管理水平。
五、结语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质是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利用各身的优势资源,在彼此之间搭建共同参与、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创新合作平台,携手共同培育应用型技术人才。产学研联合这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变了以往单独由高校培养为主的传统模式,强化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形成多方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格局,具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适应了国家新形势發展的需要。产学研合作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直接面对实际科学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学研合作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了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提供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因此,产学研的各方是建立在各自内在需要的基础上,能够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促进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发展,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为立,徐泽孝.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对高校优秀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9).
[2]季仁东,张宇林.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江苏淮阴工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6).
[3]孙跃东,王张琦,罗尧成,田蔚风.产学研协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体系——上海理工大学“一校八院所”的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
[4]闻晓波,冉旭华,朱战波,倪宏波,张旭,王春仁.基于产学研联合的兽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5).
[5]刘娟.政府主导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北京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6).
[6]徐伟,张荣荣,张瑞.山东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现状、成因与思考[J].山东高等教育,2016(9).
[7]李鹏.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与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
[8]丁学君,田勇.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8).
[9]范利丹,秦刚,孙现军,薛茜.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模式的探析[J].广东化工,2013(22).
[10]余学军,侯志峰,刘波.合作共治与协同创新——甘肃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7).
[11]姜志胜,戴剑勇,张新华,唐志晗,刘录山.完善产学研基地培养模式与机制,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12]黄翠萍,刘庭,万洪英,路卫娜.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动力机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