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起龙兴

2017-12-05胡慧灵

百科知识 2017年21期
关键词:龙兴建文帝祠堂

胡慧灵

龙兴古镇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的东南部,占据着极佳的地理位置,古往今来便是东部的出口要道、湖广填四川的必经之地。龙兴有赋:“龙阁飞檐藏龙宫,灵兴八方迎豪客。帝王神功盖世情,笑看今朝后人忆。小桥流水烟雨蒙,回头一望叹今生。石板古街贵人映,闲时小镇别样情。”无论是“贵人映”,还是“后人忆”,昔日的旱码头,今朝冷清的小镇,时光都早已在这里停滞。漫步在龙兴,古镇的一什一物都能让人置身于旧时光里,自在恬然,忘了今夕何夕。可能是这里还未游人如织,方圆几里都完好地保存了旧时的模样,让龙兴处处皆“源”。

寻龙求源 巧结帝缘

龙兴古镇原为“隆兴场”,后因与明建文帝朱允炆结缘,遂改名龙兴场。龙兴之所以结帝缘,还与明朝十大战役之一的靖难之役密不可分。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病故,皇太孙朱允炆继任帝位。建文帝生性仁柔少断,比不得皇叔们野心勃勃。继位不久为自保,听从臣下进言,开始削弱藩王势力。但随着削藩矛盾日渐激化,本就怀异心的四叔燕王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爆发了这场政变。相传,朱棣攻入南京,皇宫起火,建文帝乔装成僧侣,趁乱出逃,入川避难。燕王朱棣夺位后,为绝后患,连年四处缉拿建文帝。入川避难的第四年,建文帝前往邻水县幺滩途中,夜宿隆兴场的一个破庙中。破庙格外残败,到处都是蛛网灰迹。第二天一大早,建文帝准备动身前往邻水县,刚走到场镇外的小桥边,便察觉有追兵在逼近。于是,他折返破庙中,躲藏在神龛下面的石洞里。残败的破庙恰好为建文帝打了掩护,建文帝进入石洞冲破的蛛网被蜘蛛补结,留下的足印又被扬起的灰尘盖住,破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营造一种“人迹未至”的景象。追兵追查到破庙时,竟未看出丝毫异样,随即又西向追去,建文帝因此得以逃过一劫。《江北县志》里是这样记载:“元末明初已有小集市,清初设置隆兴场,因传说明建文帝曾在此一小庙避难,小庙经扩建而命名龙藏寺,民国初遂改为龙兴场。”因此,隆兴正式更名为龙兴,供建文帝藏身避难的破庙成为如今古镇上香火最旺的“龙藏寺”,场外的小桥也得名为“回龙桥”。

然而帝缘却不止于此,镇上的“第一楼”也与建文帝有过“交情”。迈入古镇,北边不远处便是建文帝当年的藏身之处——龙藏宫;龙藏宫往东,则是“第一楼”。远远望去,在阳光的映射下,门楼上黑漆金字牌匾题出的“第一楼”三个大字,着实惹人眼球。相传,当年建文帝逃难路经此地时,一时找不到前往邻水县的方向,多亏娄氏兄弟为其带路,才能顺利到达。为感谢这两兄弟的带路之恩,建文帝特意为其留下“第一楼”的御笔,也难怪如此的光芒万丈了。

“第一楼”在得到御笔前,它的前身是“第一娄”,源于明初古镇上一户姓娄的人家,为了方便过往商贩投宿,修建起这座客栈。随着名声越来越大,凡是过往龙兴的商贾贵胄,都会在此地停歇时分,“第一楼”也因此成为龙兴的“会客厅”。走进“第一楼”,一探“会客厅”究竟。整体建筑采用木质结构,古朴典雅,清灵秀雅。“第一楼”共三层,中间是天井,两旁则是客房,整体呈现“凹”字形态。天井里,几条小锦鲤在爬满青苔的太平缸里游来游去,平添几分岁月静好的味道。角落里是最不起眼的石桌石凳,细看却很独特。不同于其他的石桌石凳,“第一楼”里的石桌石凳格外威武。在中国的传统建筑里,狮子是百兽之王,具有帝王威镇四方之意,大多达官贵人会在府邸外立一对石狮子,以彰显尊荣与权势。而在“第一楼”,石狮子被搬进了院内,像是在暗示这里曾与帝王结缘。方形石桌的四根柱子被精心雕刻成狮子的四条腿,采用的是浮雕,将狮子的粗壮有力突显得恰到好处,石凳亦是如此。在四合院的二进两旁设了五处木梯,年岁一久,走在木梯上,木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第一楼”的旧话。二进与三进间的厅堂是会客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戏曲杂技的舞台,颇具巴渝风。

无论是龙藏寺还是回龙桥,乃至“第一楼”,巧结帝缘,古镇“因龙而兴”。

追根溯源 探祖谒宗

龙兴古镇曾是移民入川的重要驿站,因其景色宜人,又为“五马归巢”的风水宝地,大多移民甚是情愿就此安居乐业、落地生根。虽远离故土,但也都知根明源。“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曾这样写道,每每想起,总不禁为之动容。姓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人文情结,是血缘最直观的符号,如脐带般让族人紧紧相连。血脉会随着时间的流淌而产生继替,但姓氏必定会成为永恒的印记,情系宗族的载体则是那“一姓一祠堂”。如今,古镇上百姓的姓氏多达144个,近九成都是移民后裔,大多都有宗族的祠堂。不同姓氏的祠堂一座挨着一座,有独立的空间又紧密相连,祠堂街初现雏形。移民纷至沓来,祠堂也随之增多,日子一长,便成就了祠堂一条街。难得的是,祠堂街上各宗祠均坐西朝东,以示移民不忘故土、始终遥望宗族之心。

明氏祠堂 千里联脉

明氏祠堂坐落于古镇的祠堂街上,朱红的外墙与一旁古色古香的包氏祠堂相比,显得格外惹人注目。圆盘状的明氏图腾如徽章般挂在门楼上,彰显着明氏独有的宗族文化。还未踏入祠堂,早已被这图腾吸引得挪不动脚步。绀青作底,一条金龙,几朵祥云点缀周遭,色泽艳丽又不失庄重。浮雕的金龙体态矫健,龙爪雄劲,怀抱赤轮玉弓,日月同辉象征“明”,在金龙怀抱的赤轮上则镌刻着“日”“月”二字最初的写法,寓意起源,时时刻刻都在宣扬主权,透露着明氏独有的宗族文化。正因如此,异于佛殿道觀,进入氏族祠堂让族人找到归属感的同时,也会令外族人产生些许不可言状的紧张。在旧时,族规甚严,一姓一祠,不止外姓不得入内,就连同姓的族内妇女以及未成年孩童也不可擅自闯入,否则会受到族内至极严厉的惩罚,可见祠堂在族人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净土。虽说如今早已破除这类族规,亲临祠堂,探寻这支氏族的起源与变迁还是会不由地产生探秘之情。

猜你喜欢

龙兴建文帝祠堂
朱棣“魂牵”建文帝
PERIODIC AND ALMOST PERIODIC SOLUTIONS FOR A NON-AUTONOMOUS RESPIRATORY DISEASE MODEL WITH A LAG EFFECT*
梁家祠堂史话
问道长白山之龙兴之地
建文帝:虚心纳谏反被耍
Optical pump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ystem rotating in a plane parallel to the quantization axis∗
建文帝与高峰山之缘
祠堂,祠堂
书院、祠堂与湘学学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