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新起点

2017-12-05张曙霞

财经国家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营商进口贸易

张曙霞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仅要符合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还要创造出最开放的中国特色新规则。

经历改革开放近40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迎来新的历史起点。

十九大报告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作出了全方位部署,并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包括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等等。

如何理解十九大报告关于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部署?新形势下,在推进扩大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方面应该把握哪些关键环节和要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对标国际最高水平

《财经国家周刊》:对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要求,如何理解?

魏建国:首先,从世界范围看,当前主要经济体“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释放一个非常重要的积极信号,中国将推动构建人类开放共同体,成为经济全球化“引领者”。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全面,二是新。

“全面”意味着中国将扩大国际经济合作的领域。如果说此前的开放主要集中在贸易和投资方面,此次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全面开放,则包含贸易、投资、金融、服务、文教科研、卫生等方方面面。全面开放,也意味着中国将打造全球最为开放的、营商环境最好的高地。

“新”,是指开放的举措需要创新。例如,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等。而且,“新”意味着,中国将在全球治理等问题上发出更多声音、提出更多中国方案、提供更多中国智慧。比如,中国正在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节奏,推进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BIT),推进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BIT)等。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我们不仅要打造符合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还要创造出最开放、最具吸引力的中国特色新规则。这需要我们开启史无前例的改革。

《财经国家周刊》:在众多对外开放举措中,“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提法备受关注。自由贸易港和之前的自贸区有何区别,又将发挥何种作用?

魏建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试验田,旨在通过试验区内先行先试服务业开放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逐步与国际规则、制度、条例、模式等接轨,形成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可以推广的经验,从而促进我国市场和政府体制改革及进一步对外开放。

自由贸易港不是试验田,而是我们自主创造的最为公平、透明、开放度最高的区域,更多瞄准、追赶世界最高、最先进的开放经济体。

简单地说,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多是对标国际对中国开放的要求,做的是国外要求我们开放的东西,复制推广性比较高。但自由贸易港不需要全国复制,因此它的目标更高,要符合竞争要求,可尝试的范围更广,并旨在向全球提供中国模式。

两者初衷和目的不同,实现路径和要求也不同。

在十九大报告中,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是对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我们对标更高的标准,推动更全面、更深入的开放格局。今后,自贸区核心任务依然是制度创新,在投资、贸易、海关监管乃至政府自身改革等方面,都应该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

自由贸易港则是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往往能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全球开放高地、贸易枢纽中心和经济增长极。目前,自由贸易港还在初步研究规划阶段,我们要研究出最高标准和最佳方案,从而以自由贸易港为抓手,协同“一带一路”建设,最终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让全球发展通过这一经济增长极得到实惠。

《财经国家周刊》: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这些举措对于国内企业生存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意味着什么?

魏建国:从国内企业角度看,可以分成三种心情:最多的还是怕,怕自己的份额被外企占据,民营国企都有这种情况;第二就是迷茫,市场份额遭到抢占,到底是消极等待还是奋发图强?要提升竞争力,就需要投入资金、加强技术创新,但具体怎么做,国内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清晰的头绪;第三种是极少数企业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

全面改革开放,就是在倒逼国内企业自身转型创新发展,通过不断修炼内功,固本强基,提高市场反应灵敏度,锻造核心竞争力。

“一带一路”再上新台阶

《财经国家周刊》:在十九大报告关于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部署中,“一带一路”被定位为建设重点。如何理解“一帶一路”建设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意义?

魏建国: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一带一路”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实践,堪称中国的第三次改革开放。

第一次改革开放是深圳特区的批建,打开了中国的窗口,这个窗口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第二次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次改革开放废除了压在中国纺织品服装身上的《多种纤维协定》。我国在世界贸易体系框架下,依靠全球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纺织品服装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出口规模及速度明显加大,成为“世界工厂”。

“一带一路”是一次全方位、高层次的改革开放。与前两次相比,“一带一路”有三大特点:一是从单向变为双向。前两次改革开放是外国的资本、技术、设备、管理等进入中国。这次是中国的技术、设备、标准、管理“走出去”。二是从“多层次、高水平、宽领域”的经贸合作到“共商共建共享”做好经贸、投资、金融、服务、农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工程。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模式、改革经验等都在往外输出,惠及全球。三是“一带一路”建设将持续50-100年,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共商共建共享,通过利益共同体打造成命运共同体,通过命运共同体再打造成责任共同体。

《财经国家周刊》:下一步如何把握机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突破?

魏建国:自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果超出预期。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贸易投资大幅增长,重要项目合作稳步实施。

从总体上来说,“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很多,仅基础建设项目就有4000多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实施好一批示范性项目,多搞一点早期收获,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例如,雅万、亚吉、蒙内等铁路项目,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等港口项目,中白工业园、青山工业园、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等项目,都属于早期工程,我们先把这些做好,再逐个攻破其他项目,让“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发力贸易强国建设

《财经国家周刊》: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中国需要补齐哪些短板?

魏建国: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在深化开放过程中,中國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有人说关键短板在于技术、资金、人才、区域经济规则等方面,我认为都不是。

在我看来,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一定要解决几大软肋。第一,掌握标准。可以说,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高铁就是一例,从产品设备到全套技术乃至微笑服务,都是中国标准、中国创造,其“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第二,解决诚信和服务问题。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不仅是产品和服务量的增加,更需要质的飞跃。而且,我们提倡售后服务,其实售前、售后、售中都要服务。

第三,加大进口的力度。近年来,我国从财税、金融、优化管理、提高便利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多项实质性举措,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下一步,还应继续完善扩大进口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改善供求关系和贸易便利化条件,同时优化进口管理和服务,从而扩大进口,尤其是开展进口消费品国际采购,扩大高品质商品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财经国家周刊》:2018年11月,上海将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会为各方开辟中国市场搭建合作新平台。未来中国进口贸易将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魏建国:可以肯定,明年将是中国进口大年,中国将增加全球各国的商品进口,更多的产品将会进入中国。

未来五年,中国的进口增长率将达到5-6%,高于出口增长率。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讲求“出口为自己,进口为别人”。通过“一带一路”,通过粤港澳大湾区,通过京津冀,通过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中国整体进口会持续提高。

《财经国家周刊》:日前,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中国,中美双方达成的双向贸易投资协议超过2500亿美元。如何预判中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趋势?

魏建国:特朗普总统访华以后,中美的新兴大国关系将会加速进程。当前,全球不确定因素增加,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方案和中国的智慧逐渐增多,中美关系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

在经贸方面,中美未来五年将实现从量到质的变化。中国现在每年不仅要进口美国的大豆3360万吨,进口美国的波音飞机255架,还包括进口美国的牛肉、燕麦、猪肉等。中国可能还会在质方面增加进口,比如生命科学、新材料、新工艺、创新药以及健康养生产品。

在投资方面,中国也不会只做苹果手机加工这类贸易,而是会强化双方共同的研究与创新,如航天航空、新能源、智慧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更重要的是,中国将会以创新理念跟美国同行共同研究未来科学。

中美要共同开辟第三方市场。比如说,中电投跟美国的美铝公司在几内亚合作,已经投资了400亿。相同的模式还会持续开展,中美有很多的合作机会。

改善营商环境是关键

《财经国家周刊》:根据世行《2017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16年全球190个经济体营商效率排名,中国排第78位,开办企业便利度排名前移31位。中国营商效率和便利化水平与国际高标准的营商环境相比,仍有差距。在提升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建议?

魏建国:今年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541家,同比增长10.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18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大量外商投资企业涌入中国,是对中国营商环境和经济发展前景的认可。

据我的观察,中国现在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客户反应较之前都有进步,在华的美国企业有60%愿意重新投资、追加投资,原因便在于看到中国好的前途。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营商环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十九大报告里讲,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在我看来,保护知识产权是当前中国市场开放的第一要务,要让中国成为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的旗手。目前,我们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偏弱,知识产权侵权成本较低,体现在知识产权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效果差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要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执法力度,构建与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相匹配、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系。

第二,长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维持着高科技产品的对华出口禁令。我在商务部主管中美贸易,现在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所依据的法则,其实还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则,即冷战思维的法则,是用最终用户调查的法则,即我给你一个产品以后,我随时会调查你这个产品技术用在什么地方,是不是用在了军工,我认为这样是不利于长期合作发展的。对此,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讲,对于国内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我们一定程度上也应通过限制出口来保护知识产权。

第三,我们还要坚定地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引领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和世界创新中心转变。

此外,我们要切实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通过营造更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从政策和制度上保障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真正实现对外资和民营企业的权利平等、规则平等和机会平等。展开来讲,权利公平就好像考大学,每个人都有考学的权利,不管你是城市人还是乡村人,健康人还是残疾人全都有机会;规则平等,即不管是外商还是中国企业,只要在中国经营,我们都把它看作是中国的企业;机会平等,要给它机会。

所以我觉得未来的五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经商环境中最好的、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最好的国家。

猜你喜欢

营商进口贸易
渝中: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激活母城发展新气象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进口食品
一张图看三运营商政企业务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