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虑,是所有情绪障碍的根源

2017-12-05蔡健玲

南都周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暴食身材食物

蔡健玲

掌握了催吐之术的暴食症患者,开始都会有些沾沾自喜,因为终于掌握了减肥的独门秘籍,好像考试有了独家的作弊机会。你可以想象,有了这样的秘密武器之后,每当发生与人生困境的对抗时,她会很难忍住使用的冲动。

暴食症,和糖尿病一样,都属于富起来了才得的病,可以被称为时代病。我的童年记忆里,尚存着春节吃到好东西时的开心时刻,那时候的人不可能理解,一个人吃掉常人饭量几倍乃至几十倍的食物,只为了全吐掉或全拉掉。

心理疾病,确实是当人们不再为温饱而挣扎之后的产物。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当我们的物質生活达到丰足基础了,精神追求的蓬勃成长,才令我们直面人生的终极挑战,所谓的“小区保安的哲学三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事实上,关于人性的很多问题,可能是没有答案的:既没有我们想要的,舒适的甜美的符合我们认知的答案,也没有确切的,经验证的不可推翻的答案。都没有。不确定性会带来不安全感。不安全感会造成焦虑。而焦虑,是各种情绪障碍的根源。

厌食症、暴食症、狂食症

暴食症,是进食障碍的一种。常见的进食障碍有两种,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和暴食症(Bulimia Nervosa)。学名称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暴食症。这里的“神经性”,并没有“神经病”的意思,也不是你的神经系统出了生理问题。Nervosa这个词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的拉丁词根是nervous,这里是用来表达一种心理成瘾(“psychological addiction to a certain behavior”)。

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一种叫做Binge Eating Disorder ,中文叫狂食症。它和暴食症的区别在于,后者只是吃,没有催吐、催泄等其他极端行为,但仍然为吃的行为失控而感到沮丧、羞耻、抑郁等,大约2%的女性被暴食症所扰。而狂食症的比例就更高,约10%。

其中厌食症,是死亡率最高,且对健康危害最大的。而暴食症患者,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跟正常人没什么区别,很多身材也很苗条,但她们(我用“她们”而非“他们”,是因为绝大部分暴食症患者都是女性)常常躲在人后不断催吐。所以,最先发现她们的秘密的,是牙医。暴食症患者的牙都不太好,胃酸腐蚀了珐琅质,可以很明显看到她们的牙和同龄女性的区别。

暴食症患者大多是年轻的女性, 她们自称“兔子”,因为她们无时无刻不在吃,咀嚼的样子像兔子而得来。她们会吃泻药和催吐,让吃进去的食物不被消化。

这两种方式里面,泻药比较“初级”,是还没有学会催吐的入门者用的。但它效果不彰,因为食物已经被消化了,热量转化的肥肉“已在成长”,所以不及催吐效果佳。催吐被兔子们叫做“生”,因为吃得鼓鼓的肚子在吐完之后就小了,好像生完孩子一样。暴食症患者“生”的频率很高,一天之内可以多次。从初始用筷子用药催吐,到后来越来越熟练,很多“高手”可以做到不扣喉不弯腰就吐出来。胃酸的大量不正常排出,不仅损毁牙齿,胃的机能也严重受损,极大影响身体健康。

身体伤害之外,最重要的是心理的负担。买食物花销很大,“不停地吃”的行为,对工作生活质量都有严重影响。无论“兔子们”如何抱团自嘲以减压,暴食症患者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戒而不得,每天花费大量的钱和时间在吃上,避开家人和熟人去吐,是时时面临的痛苦和孤独。

暴食症患者同时也有很多强迫思维,比如食物时时在脑海里出现,和强迫行为,比如不断称重,有的甚至把大小便都兜着称起来记录,以确保万无一失。除了焦虑、强迫症之外,抑郁情绪也时时袭来。

遥不可及的目标

暴食症成因最常被提到的,是减肥。媒体常常以身材比例美妙得不可思议的女性形象来做市场宣传。这些形象是美丽的,而美能影响我们的购买行为。同时,我们也被激发“要像她们一样”的动机,进而对自己的身材不满,并希望改进。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即使说起来似乎谁都知道——这些美丽模特的照片都是P过的。2017年法国通过了一项法律:所有的模特宣传照,都必须注明“经过处理的”,(就和香烟盒子上写着“吸烟有害健康”一样),以防女性,尤其是未成年女性,盲目跟风模仿。

但即使知道这些照片不真实,这种身材不存在,许多女性仍然愿意把它作为高难度目标来追求,用“做不到100,80就很棒了”的心情,来合理化这个荒谬的想法。事实上,“目标”必须是可以达成的,才有可能实现。而那些高远不可及的目标,并不能激励行为,相反常常会造成焦虑和恐慌,进而导致行为异常。

但我们的社会,对追求美好身材的压力不止于模特海报。近年来,“不能管理身体,你还能管理什么”的说法甚嚣尘上。很多人把胖归咎于不自律,是失败者(loser)才会有的病。甚至连小学面试,孩子们的父母都要被检阅,身材不好的,说明家里没有成功基因,小朋友也就连带被放弃了。

这种全社会对于身材的病态追求,是暴食症肆虐的土壤。暴食症多发于20多岁、30出头的女性中,这正是处于婚恋市场里,对自己的形象在意且不自信的女性。“只有美才能被挑选”的社会压力,以及很多从原生家庭里带来的 “必须证明自己值得爱,才能被人爱”的信念,共同促成了这种弥漫式的压力源。

食物=爱?

除此之外,一些创伤性事件,例如失恋,不被接受的感情,学业或工作压力等,也常常将女性引领至暴食之路。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仍然有远古的“食物=存活”的记忆。自然界里的狮子老虎,可以一饿好几天,遇到了食物就吃得干干净净——几只狮子可以在几分钟内吃完一头牛。

此外,根据近来流行的“多层迷走神经”理论所述,食物代表了社交。因为在我们社交活动中,食物是常见的道具。一旦当我们的社交活动有缺失——失去朋友,失去恋人,失去重要亲人——我们就会用食物来代替这种美好的感觉。

存活本能与社交代替的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是面对冲突的回避型解决方式。很多人在现实困境之前,往往失去勇气和解决的动力,而进入回避模式。回避模式常见的工具是:睡眠、性和食物。食物提供了一个回避现实困境的疗伤场所。我们用食物来调节心情;食物=爱。

但不幸的是,我们远古的身体跟不上现代食物供应的速度。从减肥的体验来说,一旦减少了食物摄入,身体的新陈代谢就进入饥荒模式,见什么囤什么。我們的身体就是这样“单向”“一切为活着而努力”的。

而新陈代谢的节奏一旦降低,就很难再回弹。可以说原先未节食前的新陈代谢率会一去不返。造成了瘦下来后,稍微增加进食就会体重反弹。造成了每一次减肥比上一次更困难的结果。如果反复减肥,最终会越来越无效,以至于陷入情绪困境,出现自我价值感降低、焦虑、抑郁等各种症状。

而贪食症又是另一个极端症状。除了遇到创伤性事件之外,还有一个导致情绪极端化的因素,是人格障碍或人格倾向。冲动型人格和边缘型人格的女性,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食物就容易成为她们最终的归属。根据大五人格测试量表结果来看,“神经质”维度值高的人,更容易罹患暴食症。

掌握了催吐之术的暴食症患者,开始都会有些沾沾自喜的感觉(虽然这种感觉很快会被其他症状摧毁),因为终于掌握了减肥的独门秘籍,好像考试有了独家的作弊机会;又像穿越剧里的主人公一样,知晓他人不知的终极奥义,有了对抗人生乖戾的法宝,可以睥睨天下了。你可以想象,有了这样的秘密武器之后,每当发生与人生困境的对抗时,很难忍住使用的冲动。

暴食症,和使用毒品的行为是一样的。它们有相似的回路形成和戒断反应,在欲望升起的时候,无法以理智抵抗。为了能找到食物,为了能悄悄催吐,暴食症患者会撒谎、偷窃,甚至伤害亲人,丧失尊严,只为能解除此时此刻强烈的冲动。

有哪些戒断方法?

很多医生,患者都提供过不同的解决方案,但大多数在医院里发生的治疗,仍然以MI (Motivational Interview动机性访谈)和MET(Motivation Enhanced Therapy动机增强治疗)这两种认知疗法为主,或辅以食物上喷苦味剂这种基本无效的行为疗法。很少有人真的把它当毒瘾来治疗。

这可能一来是因为,虽然与毒瘾相似,它毕竟不像毒品是真正的化学制剂,会对大脑,神经及身体起作用。此外,患者的自我价值感已经被症状影响,过于激进的解决方案可能会雪上加霜。

此外,治疗强迫症的森田疗法,用来治疗来戒断暴食催吐行为也是可行的,因为暴食症常常伴有大量的强迫行为与强迫思维。具体操作的普及还需要更多数据的支持。

正念练习也是近年来常用的方式。正念练习是一种关注当下的冥想练习。我们所有的焦虑都是面对未来的,把身心拉回“当下”,对于焦虑的缓解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辅以专业的帮助,找到焦虑源,用正念联结内心,让身体和情绪一体化,不断加深自信,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暴食症常规治疗。

对于还不太严重的暴食症患者来说,一些小“窍门”可能会有帮助。

比如只嚼不咽,把嚼碎的食物吐在一边,这样可以不必再催吐。但这招不是对什么人都适用。有人最后还是忍不住咽下去,再来一轮新的“自责-催吐-再吃”的循环。也有人不能抵抗“毕竟唾液也会消化一些食物”的强迫思维,引发更多焦虑。

也有人用“等一会儿再吃”来鼓励自己延迟进食。这也是有效的,尤其是在巩固康复的过程中。这是有心理依据的。很多时候,当时间不明确时,事务完成的比率就会降低。比如说,你对朋友说“周五12点一起吃饭吧”,比起“有空了咱们一起吃个饭”,前者更容易发生。所以,对自己说“先等一会儿再吃吧”,是可以缓解冲动,并使最终“吃”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所谓“适度比毅力更好使”(“Moderation is better than willpower”)。

从认知角度来说,暴食症实际上是关于“被爱”与“安全”的心理问题。说到底,暴食症是对于自己太“狠”。患者往往自我价值感低,对自己有诸多自责,而自卑的同时又有强烈的自尊和自恋,所以用对自己诸多要求来补偿。而暴食症患者也就常常挣扎于这些无止境的情绪变换中。

接受自己,感受到安全与被爱,其实是解决暴食症的深层心理支持。 如果男友能够对女友说,“无论你长成什么样子,我都会爱你”,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就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更多地提倡健康生活,而不是不切实际的身材比例。为自己的生活喜悦,以自己为荣,是新时代女性健康生活的心理基础。

猜你喜欢

暴食身材食物
小身材大本领的
食物成瘾者的自我救赎
小身材 大艺术
快把她们遮肉显瘦的攻略交出来!
鉴定出暴食神经元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食物从哪里来?
奇怪心理导致暴食
食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