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置 展现丝路华章的轴承
2017-12-05叶琴
叶琴
“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唐宋诗词里的边关驿站总是渲染出千愁万恨的情丝,寄托着边塞诗人对故国与亲人的绵绵思念。与南方水草肥美的田园风光不同的是,西北地区总是显得如此落寞荒凉,仿佛苍茫的天地之间唯有自己一人,遗世而独立。从甘肃省敦煌市驱车向东行驶60多千米就到了悬泉置。沿路黄沙弥漫、尘土飞扬,百里之内荒无人烟。透过车窗我们看到展现在眼前的悬泉置遗址只留下少许残垣断壁,但正是这残垣断壁的前身曾在中外交流的历史卷轴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怒刺山石 汩汩成泉
从车上下来,眼前只见一个方形城堡,四周是断壁残垣,残破的遗迹往往是历史最纯真、最抽象的自白,尽显沧桑之美,似乎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又似乎沉默无言,只等我们自己去发掘、去感悟。站在破败的遗迹前,那些遗留下来的土堆、城墙在风中静穆不语,让人不禁想起几百年前边关波澜起伏、兵荒马乱的岁月,那些早已随风消逝的过往。眼前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悬泉置回填后的遗址,20世纪在此地发现了盗取破坏的痕迹,为了保护这个处在丝绸之路节点上的重要遗址,采取了回填的措施。
这里没有王室贵族的墓葬那么奢靡豪华,自然也不会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但出土的汉简、文物等堪称世界级的发现,其价值是金银财宝无法比拟的。悬泉置地名也是来自于出土的汉简上刻有“悬泉置”的字迹。遗址外围是一片荒凉的沙漠,不远处是炙热的火焰山,山如其名,炙热难耐。
站在悬泉置遗址上,闭目神驰,思绪飘远到古代,仿佛看到残阳如血,大风起兮云飞扬,能听见驼铃悠扬、马蹄声急促,眼前还似乎浮现出牵着骆驼的商队、手持书信快马加鞭的官员、从西域远道而来的使者、骑着战马的将士……络绎不绝的行人风尘仆仆,来到此地歇息,酒足饭饱后,心满意足地踏上旅途。这还得益于汉将军李广利“刺石成泉”的壮举。传说在汉武帝时期,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取得大胜班师回京,途经敦煌行至火焰山时,天气炎热,人困马乏,携带的水早已喝完,战士们纷纷倒在戈壁滩上喘气。而荒山周围几乎寸草不生,四处都找不到水源,军队不能继续前行,李广利心急如焚,决定亲自去找水。他来到南面山中,发现山是秃山,寸草不生,谷是干谷,滴水不见,走进山谷,迎面的悬崖挡住了去路,崖上还刻有3个大字——“滴水石”。李廣利见此不由怒发冲冠,拍打着山石说:“滴水石,不见水,戏弄行人,徒有其名,毁我三军,留它何用?”于是便拔剑上前,对滴水石奋力一劈,瞬间青石抖动,火花四迸;第二剑劈下去,四周黄风四起,天昏地暗;第三剑刺进去,顿时山裂地吼,岩石开口,一股清粼粼的泉水从石缝中汩汩涌出。闻声而来的战士们欢腾雀跃,争相痛饮。李广利将军开凿的悬泉水成为百里无人区内的生命之源,延续着沙漠里生命的希望。为纪念李广利将军,当地的人们将此泉命名为“贰师泉”,也就是后来的“悬泉”,又在旁边修建了一座贰师庙,庙里供奉李广利像,并在此设置了驿站,供过往军队、使者歇息。
四通八达的邮驿网络
当然刺石成泉只是民间传说,悬泉置实际是汉王朝设立的一个官方机构,拥有汉武帝这个强大的后台,是大汉王朝在敦煌郡设立的9个“置”中的一个。在李广利征伐大宛获汗血马的同年,汉王朝在敦煌悬泉设立了传递公文与邮件并接待过往官差、使节、军队的重要机构——悬泉置。汉书记载:汉武帝开拓河西,列四郡据两关,修建长城烽燧,并设驿置于道路要害之处。汉承秦制,并进一步完善了秦朝的邮驿体系,在全国范围内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置,来确保汉帝国政令通畅。
踏上木制的栈道,栈道上的绳索将悬泉置遗址外围的通道串联起来,站在栈道上可以清晰地看见古代驿站的布局,包括办公区、马厩、住宿区等。很难想象在2000多年前的大汉王朝竟然有堪比现代物流业的邮驿网络,这些分散在各地的置、亭和邮构成了汉王朝版图上一个个清晰的通信点,错杂地形成庞大的通信网络。遗址外的黄沙渐起,透过时空我们仿佛看到在沙漠上疾驰而过的驿使手持凭信、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地赶往各地。
天马来兮从西极 汉家威名扬四海
跨过沧桑破败的驿站大门,一排排马厩映入眼帘,马厩内还存放着供应给马匹的粮草。长途奔波,马匹是沙漠上最大的功臣。悬泉置出土的简牍记载,天水郡的人曾到这里迎接天马;考古学家在遗址内的灰坑中发现的大量马骨里就有天马骨头,进一步证实了天马的存在。
“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马一直是汉朝与匈奴抗衡的重要帮手。汉武帝嗜好宝马,他从西域贡使口中听说大宛马也就是闻名中外的汗血马十分强壮,便特意派使者持万金前往购买,不想却遭到拒绝。汉武帝大怒,遂发动天马之战,派李广利带兵攻伐大宛。围困大宛40余天,大宛求和,尽出其马供汉军选择。李广利挑取上马数十匹、中马以下3000余匹,率马而归。大宛马比乌孙马更为健壮,汉武帝见过大喜过望,十分喜爱,于是写下了这首《西极天马之歌》,并将大宛马称为“天马”,之前被称为“天马”的乌孙马则改名为“西极马”。如今马厩内空无一马,留下的只有传说里那些遨游四海的天马,任凭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了。
悬泉置的前世今生
悬泉置的前世是汉帝国设置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它的今生则是震惊中外的考古遗址。我们可以看到在悬泉置遗址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分别设有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内沿着西壁和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平房12间,分成3组,构成古驿站的住宿区。住宿区内还包含一个套间,配置可以算得上当年驿站的“总统套房”。表面上看起来狭促拥挤的空间实际上可以接待数千人,据出土的简牍记载,当年丝绸之路繁盛时,悬泉置接待过于阗王,当时于阗王的随从多达1600人,他们一行人在驿站休憩的短短时间内,光是用坏的杯子就有300多个。悬泉置还接待过康居国王、乌孙国公主等重要人物,驿站还使用了地毯等贵重物品,可见当时悬泉置这个驿站接待的规格非常高,算得上是政府的官方招待所。
遗址的东面和北面为当时的办公区房舍,悬泉置虽小,但五脏俱全,必备的办公设施以及上下级官员一应俱全。从出土的大量汉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汉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诏书、司法律令、官府文书等官方性文件,还包括驿置簿籍、文化科技及其他杂事诸类。随着历史车轮的慢慢前行,悬泉置从一个单纯的官方接待机构慢慢演变成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心,它像是一个轴承,慢慢地展开丝路华章的精美画面,供我们细细追寻、慢慢品读。
走出坞墙,可以看见一条东西走向的砂石路,道路中间立有一个标识牌,牌上刻有“古驿道”三个大字。这条古驿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连通了几千年前的中原王朝和西域诸国,与之前考古发掘以及文献记载的道路一同完整地勾勒出西汉时期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到敦煌的漫长的里程图。悬泉置作为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节点,在百里无人区延续着生命的希望。漫漫长路,沙漠里的零星驿站,无论是朝廷官员送达政令,还是外国使节朝贡出使,一路的车马食宿都依靠沿线的邮驿、驿站解决。
茫茫戈壁、层层碎石之下,埋藏着这座沉寂了2000多年的古驿站。随着历史的逝去,我们再也看不到完整的古驿站,悬泉水依旧在山间轻快地流淌,侧耳倾听那潺潺的流水声,低吟浅唱,仿佛在向过往的游客缓缓诉说着悬泉置的前世今生。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