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福建与东盟贸易潜力和对策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2017-12-05黄荣芳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引力潜力福建

黄荣芳

(福建商学院 经济贸易系,福州 350016)

新形势下福建与东盟贸易潜力和对策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黄荣芳

(福建商学院 经济贸易系,福州 350016)

通过计算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发现2012年之后福建对东盟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优势。基于传统引力模型,运用 1999-2014年福建与东盟10国进出口贸易额的面板数据,测算福建与东盟双边贸易潜力。结果显示福建对东盟大部分国家尚有一定的贸易空间待开发,但没有贸易潜力巨大的国家。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拓展福建与东盟贸易的对策建议。

福建;东盟;引力模型;贸易潜力

1 福建与东盟贸易面临的新形势

2010年正式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指的是中国和东盟10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建立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截至2014年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拥有近12.8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约6.8万亿美元贸易总量和近20亿消费者。中国与东盟的外贸总额从2000年的395亿美元飙升到2014年的4802亿美元,增长了11倍。福建省作为著名的侨乡,在CAFTA的框架下,凭借良好的地缘人缘关系,与东盟的贸易增长相当强劲。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和2015年福建自贸区的挂牌成立,福建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其海洋渔业基础良好,对外开放程度高,自贸区政策利好等优势凸显。福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机制日趋完善,经贸融合不断深化,市场空间更加开阔,发展潜力进一步看好。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挖掘福建对东盟对外贸易优势和潜力,对于构建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新形势下福建与东盟贸易概况

2.1 福建与东盟的货物贸易概况

2.1.1 贸易规模

从总量和规模上看,福建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总体上保持着上升的趋势,且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如图1所示)。福建与东盟的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16.89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247.16亿美元,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率为19.59%。其中,福建对东盟的出口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9.44亿美元,到2015年达到169.99亿美元,年均增速达21.2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2002-2004年,福建对东盟一直是处于贸易逆差地位,2005年中国与东盟开始全面削减关税,福建才开始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并延续至今。2013年开始,东盟第一次超越欧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福建省第二大贸易伙伴。2015年,在福建前五大主要贸易伙伴中,在贸易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欧盟、美国、台湾、日本的进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对东盟的进出口保持持续增长。在外贸总量占比中,福建与东盟的外贸总额占福建省外贸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7.95%上升至2015年的14.64%,上升了6.7个百分点。

图1 福建与东盟外贸发展趋势

2.1.2 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从东盟内贸易地区分布看,2015年,福建对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4国的外贸总额之和占福建对东盟外贸总额的74%以上。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新加坡6国的贸易额之和占福建对东盟外贸总额的97%。与缅甸、柬埔寨、文莱、老挝4国的贸易发展缓慢,这与4国经济落后以及文莱货物贸易欠发达息息相关。在贸易差额方面,除印度尼西亚外,福建对东盟其余9个国家都处于顺差地位。2015年,福建从印尼进口总额达到21.58亿美元,是福建在东盟第一进口国,也是唯一一个逆差国。此外,福建与泰国贸易发展突出,2011年之前,福建与泰国一直保持逆差地位,2012年之后,福建对泰国出口发展迅速,且竞争优势不断扩大,开始处于顺差地位。

2.1.3 贸易商品结构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服装纺织、鞋类、箱包、塑料制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及机电产品、农产品和水产品,是福建省对东盟出口的主要商品;而自东盟进口的商品大多是以福建紧缺的煤炭等资源型产品、原料性产品以及一些产业内贸易的机电产品和农产品为主。

2.2 福建对东盟的区域贸易竞争优势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表示某一国家或某一产业、某一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TC=(Xit-Mit)/(XXit+Mit)。在公式中,X、M分别表示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若TCgt;0,代表具有贸易竞争优势,其中,0lt;TClt;0.3代表仅具微弱竞争优势,0.3lt;TClt;0.6代表具有较强竞争优势,0.6lt;TClt;1则代表具有极强竞争优势;若TClt;0,代表具有竞争劣势,其中,-0.3lt;TClt;0代表仅具有微弱竞争劣势,-0.6lt;TClt;-0.3代表具有较大的竞争劣势,-1lt;TClt;-0.6则代表具有极大竞争劣势。本文以福建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依据,测算福建对东盟的区域贸易竞争优势(见表1)。

表1 福建对东盟的贸易竞争优势

数据来源:根据福州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从表1可以看出,福建对东盟贸易竞争优势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2000年至2011年,福建对于东盟仅有非常微弱的竞争优势(0lt;TClt;0.3),其中,2002-2004年,甚至处于微弱竞争劣势(-0.3lt;TClt;0)。直到2012年之后,才处于相对较强的竞争优势地位(0.3lt;TClt;0.6)。这也说明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一体化对福建外贸发展的积极作用。

3 福建与东盟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

贸易引力模型最早由Tinbergen和Poyhone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研究GDP和两国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基本结论是两国的贸易流量和两国的经济规模成正比,和两国的空间距离成反比。引力模型由于形式简单且对数据要求低,已经成为研究双边或者多边贸易的经典理论。引力模型基本形式为:T=A(YiYj)/Dij。其中,T代表双边贸易额,YiYj分别代表出口国i和进口国j的国内生产总值,Dij代表两个国家的地理距离。之后,国内学者们利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引入包括人均收入、汇率、价格指数和虚拟变量等诸多变量来研究双边或多边贸易潜力和影响因素[1-3]。关于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关系的研究,众多学者主要从国家的角度研究中国和东盟的贸易潜力,从微观省际角度出发研究福建省与东盟贸易潜力的文献比较少,而且主要是研究东盟整体或东盟4国居多,时间序列也普遍较短,无法反映长期动态变化关系。

3.1 模型设定和变量描述

由于涉及东盟10国,数据获得有一定的困难。文章采用最基本的引力模型,利用面板数据测算福建与东盟10国的出口贸易潜力。为了消除异方差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对每个变量取对数,建立线性引力模型如下:

LnEXP=a0+a1lnYi+a2lnYj+a3LnDISij+μ

(1)

式(1)中a0为常数项,系数a1、a2、a3是回归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其中,被解释变量EXP代表i国对j国的出口额,文章中代表福建省对东盟各国的出口额;解释变量Yi、Yj分别代表福建和东盟各国的GDP;DISij代表福建省会福州到东盟各国首都的空间距离。由于距离是恒量,导致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中无法识别,且距离代表的运输成本其实是变化的,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文章采用蒋殿春和张庆昌的方法,用双边距离和国际原油价格的乘积表示运输成本[4],构成了两国贸易的阻力因素。

3.2 数据来源与选取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福建对东盟的出口贸易额数据源自福州海关网站整理;福建省GDP数据源自历年《福建统计年鉴》;东盟各国的GDP数据源自世界银行数据库(WDI)。

福州到东盟各国首都的空间距离数据来自www.geobytes.com中的距离计算器,国际油价以美国WTI原油价格为准,资料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署的官方网站(www.eia.gov)。

3.3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1999-2014年福建和东盟10国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截面国家10个,时间跨度16年的面板数据,各个指标的样本总量为10×16=160。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可以分为3种类型: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利用Eviews7.2对3种不同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福建对东盟10国出口贸易潜力的实证结果

注:回归中的被解释变量是福建对东盟出口额的对数,混合效应和固定效应回归括号中的数字代表T值,随机效应回归括号中的数字代表Z值。*,**,***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回归系数显著。

从以上数据来看,3种不同效应的可决系数R2分别是0.84、0.94、0.80,3种效应的拟合优度良好。解释变量基本通过显著性检验,且作用方向与预期一致。根据经验做法,当回归使用的数据中包含了研究对象所有个体时,即个体成员单位之间的差异可以看成回归系数的参数变动时,固定效应模型是一个合理的面板数据模型[5]。由于本研究仅限于福建与东盟10国的贸易潜力分析,而数据已经包含了东盟所有的10个成员国,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设定是合适的。因此,本文根据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构建引力模型如下:

LnEXP=…-18.48+1.04lnYi+1.07lnYj-0.07 LnDISij

(2)

从式(2)可以看出,福建省的GDP每增长1%,则福建对东盟的出口额增加1.04%,东盟各国的GDP每增长1%,则出口额增加1.07%。距离则相反,双边距离成本每增加1%,将导致出口额减少0.07%。可以看出,距离的影响程度远小于GDP对出口额的影响程度,而且显著性也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由于东盟10国跟福建省距离相对较近,而且如今交通航运发达,距离对贸易的影响力在不断弱化。

3.4 福建对东盟出口贸易潜力分析测算

根据贸易引力模型,把解释变量历年的数据代入式(2),得到理论状态下出口额的一个预测值(P),然后把实际的历年双边贸易额(R)进行比较,得到贸易潜力值(TP),即贸易潜力TP=实际值/预测值。根据刘青峰、姜书竹的方法,把贸易潜力分为3类:若TPlt;0.8,表示双方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开发,贸易潜力巨大;若0.8≤TP≤1.2,表示双方贸易潜力尚未完全开发,还有一定的扩大空间;若TPgt;1.2,表示双方现有贸易潜力已经用尽,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发展两国经贸合作[6]。福建与东盟10国双边贸易潜力情况见表3。

表3 福建与东盟10国双边贸易潜力(2010-2014年)

根据表3,可以看出福建与老挝、文莱的TP值大于1.2,需要开拓新的经贸合作领域。与其余8个国家的贸易潜力均小于1.2,还有一定的空间可以开发,没有潜力巨大的国家。其中,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的贸易潜力均小于1,贸易发展空间相对较大。

4 进一步发展福建与东盟贸易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福建与东盟大部分国家的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实证结果和实际贸易数据可见一斑。因此,福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紧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自贸区优势,进一步挖掘福建与东盟的贸易潜力,推动福建与东盟经贸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4.1 立足制造业升级,分梯次推进不同国家经贸合作

立足国际产业变革大趋势,围绕国家“中国制造2025”计划,积极利用东盟资源和市场,优化全球产业布局,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向先进制造业和绿色制造业转型升级,避免“过早去工业化”。如泉州作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可以依托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智能制造的先行区、特色发展的引领区,与东盟国家展开不同层次的产业合作。

第一,对于经济发达的新加坡、文莱,应加强信息技术、专业咨询和生产服务业的合作,加强制造业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提高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

第二,基于产业竞争性和互补性,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通过产业内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如东盟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农业及农副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福建对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展开产业内合作和贸易。

第三,对于制造业迅速崛起的柬埔寨和越南,经济相对落后却有劳动力优势的国家,将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环节转移到这些国家,并向设计研发和国际营销的产业链高端发展。

4.2 依托“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优化“走出去”和“引进来”

优化福建对东盟的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是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根据福建省商务厅统计数据,东盟已成为福建的第二大对外投资目的地。截至2015年底,福建有223家企业在东盟10国投资设厂或设立分支机构,累计对外投资额达20.07亿美元。鼓励企业积极对外投资,可以带动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福建企业与印度尼西亚华人企业合作设立经济合作产业园,合作开发海洋渔业养殖。福建海洋渔业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缅甸合作建立渔业基地,参与“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申报,聘用缅甸工人,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交流,推动远洋渔业项目逐步壮大,也促进了福建水产品贸易的发展,这些经验都可以借鉴和推广。同时,东盟作为福建“引进来”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投资领域遍布各个行业,应积极吸引东盟的直接投资向港口建设、金融通信、信息技术、交通物流等服务行业,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

4.3 发挥自贸区优势,助推福建-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跨境电商的异军突起,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跨境电商在刺激新的外贸增长点、创立出口品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东盟是一个增长潜力很大的消费市场,出口企业应积极通过跨境电商途径拓展出口业务。加大在主要电商平台特别是在东南亚电商网站的投入,不断开发东盟国家消费者。其中,来赞达(Lazada)是东南亚地区最具增长潜力的本土电商,目标客户主要是包括东盟10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同时,政府应加强在港区、物流、通关、海关监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完善跨境电商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体系,帮助更多的传统外贸企业利用跨境电商转型升级。

[1] 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3-12.

[2] 谭秀杰,周茂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5):3-12.

[3] 丁剑平,刘敏.中欧双边贸易的规模效应研究:一个引力模型的扩展应用[J].世界经济,2016(6):100-123.

[4] 蒋殿春,张庆昌.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引力模型分析[J].世界经济,2011(5):26-41.

[5] 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2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32-335.

[6] 刘青峰,姜书竹.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J].浙江社会科学,2002(6):17-20.

责任编辑:李凤英

ResearchonTradePotentialandCountermeasuresbetweenFujianandASEANundertheNewSituation—AnEmpiricalAnalysisBasedonGravityModel

HUANG Rongfa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Trade, Fujian Business University, Fuzhou 350016, China)

By calculating the trade competition indexes, the paper discovers that Fujian has relatively strong trade competition advantages with ASEAN after 2012.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gravity model and the panel data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1999 to 2014, it estimates the bilateral trade potentials between Fujian and ASE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still some trade space to be developed in most of ASEAN countries, in which no country has huge trade potential.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expand the trade between Fujian and ASEAN.

Fujian; ASEAN; gravity model; trade potential

F752

A

1009-3907(2017)11-0019-05

2017-08-20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A类一般项目 (JAS14429)

黄荣芳(1979-),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引力潜力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潜力榜
PPP模式怎样发挥最大潜力?
福建医改新在哪?
感受引力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
A dew dr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