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传
2017-12-05文丨李兰
文丨李兰
悟空传
文丨李兰
【跟兰姐读好书专栏】
今年七月彭于晏主演的《悟空传》上映了。说实话,兰姐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真没有蹭热点的想法,只是一个朋友推荐这本书很久了,于是就怀着好奇心翻开了它。甫一看上去,这本书的写法特别无厘头,整个颠覆了《西游记》的故事格局,甚至很有些周星驰《大话西游》的味道。但是越往后看越受震撼,心底逐渐涌起了一片空旷的悲凉,不知何时自己就湿了眼眶。
看完这本小说,我才突然发现,自己真的很有必要重读一遍《西游记》。原来我一直以为,《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最通俗易懂的一部,它带着极易被老百姓接受的通俗明快,抑或说是一种孩童式的天真烂漫。央视台1986年拍的《西游记》几乎每年寒暑假都要重播一次,即使里面的特效今天看起来特别粗糙,但这么多年来一拨又一拨的孩子就没厌烦过。
是的,我想大部分人接触《西游记》都是在自己的童年时期,仁慈木讷的唐僧,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贪吃好色的猪八戒,忠厚勤恳的沙僧,还有俊秀寡言的白龙马,在小小的心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连四五岁的孩子复述起来都不费劲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那该是有多简单浅显?但是当我看完《悟空传》之后,我才发现,表面上的“简单”并不意味着实质上的“浅显”——或许《西游记》我从来就没认真读过,以至于一部富含机锋的禅学经典硬是被我误以为是儿童睡前故事。
作者今何在在《悟空传十五周年版序》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一直以来我总有一种冲动,想冲破什么,想逃脱什么,这种感觉伴随着我的人生愈演愈烈。我想其实所有人都一样,我们会觉得世界越来越小,但其实是因为我们在长大。你总认为远方有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就在前方等待,然后不顾一切地奔过去,也许有人真找到了那个世界,也有人发现全是幻影。
我总在想人的一生要追求什么,功名利禄?得到这一切之后呢?当你老去的时候,回想一生,你会不会遗憾?似乎不论如何去苦苦追求,总有一些你必须放弃,总有一些你只能怀念,还有一些永远只在梦想中。我们永远在计算成败、取舍与得失,却没有人能找到正确答案。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有点“灵机一动”的感觉?你会不会突然间发现《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克服千难万险千里迢迢地去西天取经,其实讲的并不是“别人的故事”?在那一路的跌跌撞撞中,你是否也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如果说刚刚那两段话可能会让你有所触动,那么下面的这段话或许会整个地刷新你看待《西游记》的视角——
我十分受不了西游里面就只有打妖怪,它的主题根本就不是打妖怪。妖怪只分两种:一种是当年跟着孙悟空一起反抗天庭的兄弟,像牛魔王之类的,孙悟空必须把当年和他一起战天斗地的结拜兄弟都干掉,就为了成佛,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悲剧。另一种则是神仙安排下来的,不是这个的坐骑就是那个的宠物。这也太恶心了,一边让人去西天一边安排着九九八十一难,就想把你整死。所以整个《西游记》就是一出悲剧,是一场阴谋,不论你怎么做,都是死路一条。你不服从神,不向西走,整死你;你向西走,一路上九九八十一难,都是神安排的,依然整死你。最后到了西天,你以为成功了,结果给你一部经书还是假的,全是白纸。你拿回去退货,送了礼,给你一部有字的。你以为是真的,是真的吗?其实还是假的,因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谓道不可道,我们说过别人的答案不是你的答案,如果有人要拿答案灌输给你,那不是为了让你聪明,更可能是想让你变傻。
最后四个人成了佛,成佛以后呢?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以前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梦想的四个人,一成了佛,就完全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佛是什么?佛就是虚无,四大皆空。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感情没有欲望没有思想,当你放弃这些,你就不会痛苦了。但问题是,放弃了这些,人还剩下什么?什么都没了,直接就死了。所以成佛就是消亡,西天就是寂灭,西游就是一场被精心安排成自杀的谋杀。
我写《悟空传》,就是要把这些写出来。《西游记》里的一切都很隐晦,但我写得很直白。我心目中的西游,就是人的道路。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西游路,我们都在向西走,到了西天,大家就虚无了,就同归来处了;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要奔向那个归宿,你没办法选择,没办法回头。那怎么办呢?你只有在这条路上,尽量走得精彩一些,走得抬头挺胸一些,多经历一些,多想一些,多看一些,去做好你想做的事。最后,你能说,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我战斗过,我不后悔。
我很欣慰我们的路还很长,未来还很远。我曾经写过一句话:人生最有价值的时刻,不是最后功成名就,而是对未来正充满期待与不安之时。
有未来是件很开心的事。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去见证这个未来,见证我们走过的路。成败,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你去追求理想时就会明白,你很可能不会成功。最关键就在于,当你深知这一点时,你还要不要去追求。
是不是有点“当头棒喝”的感觉?是不是会汗涔涔地发现原以为自己已烂熟于胸的只怕是假的《西游记》?从《悟空传》的角度来看《西游记》,你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取经故事,而是一个悲凉难耐的黑色寓言——这是一个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却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故事。是其中的每一个角色拼了命地想要冲破命运的枷锁,打破恶心的规则,最后却不得不匍匐在命运的脚下,被规则阉割的故事。
我不想告诉你《悟空传》到底是如何以超乎你想象边界的方式打开《西游记》的,我也不会告诉你这本小说的创作手法有多后现代,我自然更不会告诉你它的情节是怎样在意料之外,又是如何在情理之中的。很多人都说《悟空传》讲述了三段凄婉缠绵的爱情故事,甚至有人说“爱情”是《悟空传》的叙述核心,但在我看来,“爱情”充其量只能算整个故事的主要线索之一。那《悟空传》最重要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这恐怕还得靠你自己去打开书本琢磨琢磨。
我在这里仅列出几段文本摘录,让你来看看一些高段位的网络小说为什么可以逐渐沉淀为经典——
(孙悟空因为要追回唐僧的魂魄而一路追赶到了地府,遇见了一个小鬼,展开了下面这番对话……)
“所以来到这里的魂儿,都要放弃所有的欲望?”孙悟空问。
“不仅是欲望,还有记忆。没有了欲望,就无烦无恼,不会再痛苦。没有了记忆,就无牵无挂,不会再留恋。”
“可是,那样岂不是什么也没有了?”
“这样才能洗刷过往,重新开始。”
“但既然生就是烦恼和牵挂,又何必转生?”
“你以为他们为什么要转世?自然是为了赎罪。还清前世所欠,还清了,就不必再转世了。”
“他们有什么罪?又欠了什么?”
“贪怒杀伐都是罪,爱恨痴缠必有相欠。活着,即是罪孽;有情,就会相欠。”
“照你这么说,不如都不要活了?”
“那也不对,如果大家都不想活了,鬼神又靠谁来供奉呢?你看那些鸡狗猪羊,被养在圈里,长大就杀掉,它们活着有何意义?本无意义,它们活和死都只是因为人需要罢了。人又何尝不是一样?他们的生死也不过是因为神的需要罢了。神要从万物的灵蕴中吸取能量,若是世间没有活物了,神也会枯萎消亡。灵魂是种子,人是庄稼,神种下这些种子,然后让它们长大,产生欲望,去争斗,去爱恋,因为欲望而痛苦,痛苦就会祈求神灵,就会愿意把自己的一切供奉,所以神才成为神。如果没有人,神又有什么优越的?正因为做人如此痛苦,神才受人景仰。正因为人的卑微,神才高高在上。正如在鸡犬的眼中,人也是神,也可以主宰它们的命运一样。”
“所以……其实若没有人,神也不复存在。若天下生灵安乐无忧,就没有人供奉乞求神灵。所以神的力量,并非无法赐予所有人安乐,只是不愿。所以神故意要控制所有人的命运,让他们求之不得,让他们痛失所爱,这样人才会向神乞求,才会认为他们得到的一切,都是神给予的,才会甘心去供奉。”
通过这番对话,我们会发现“神”不再是一个光明慈悲的存在,而是为了取得自己的供奉居心叵测、处心积虑,且对人类拥有着绝对权力的,甚至说是有些暴虐的独裁者。套用当下的流行语来说,就是“这里面满满都是套路啊”!
什么是“妖”?《悟空传》中的孙悟空对紫霞说:“神仙没法管的东西全都有个名字叫作妖!”这样的解释多么浅显直露而又残酷。因为不服从某一阶层的控制,因为与某一阶层的意志相违背,于是就在道德上永远被贴上了邪恶的标签。你的美丽会被解读为妖媚,你的气场强大会被解读为妖气逼人,你的不肯低头、坚决反抗会被解读为执迷不悟、罪孽深重。孙悟空说:“神仙原来是容不得世上有能自主自命的灵物的……”
而什么样的生灵可以变成神仙呢?孙悟空又说 :“也许,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天宫,有一片黑暗,在那片黑暗的深处,会有一片水面,里面映出他心的影子,灵魂就居住在那里。可是当一个人决定变成一个神,他就必须抛弃这些,他要让那水里什么也没有,什么也看不见,一片空寂之时,他就成仙了。可是,他心里是空空的,那是什么滋味?你知道吗?……”
所以孙悟空永远都无法真正安心做一个神仙,他陷入了“被逼地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被紧箍咒胁迫着去西天取经——被诓骗着成仙成佛——发现自己无法成为内心空洞的仙佛,再次被逼地大闹天宫”这样一个死循环。
任何一个不对环境妥协,不屈从于他人的控制,想要保持鲜活的自己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孙悟空那样的悲壮,不是吗?
当然,我之所以给大家推荐《悟空传》绝不仅仅是因为它里面的孙悟空是一个反抗者,其思考深度和语言水平还接近一个哲学家——其实,除了他之外,《悟空传》里的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这几个角色也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哲理韵味。有人甚至说,沙和尚这个笔墨最少的配角却比孙悟空在人群中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
事实上,我推荐这本书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觉得它拥有经典文学作品才具有的两个特质:
一、这是一部会把你逗笑,同时也会让你泪目的小说。鲁迅读《红楼梦》,感觉“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当然,《悟空传》较之《红楼梦》,其厚度和分量肯定还是有所差距,但是一部小说能让人在离奇搞笑的情节中体味到一种悲伤,那这部小说肯定拥有一定的深度。那种离奇搞笑的情节就成了“荒诞”而不是“荒唐”,就成了“黑色幽默”而不是“粗浅的笑话”。这就像是我们看卓别林和周星驰的系列喜剧电影——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喜剧,然而当我们进一步深究,会发现它其实是个深沉的悲剧。但我们进一步往里看,就发现,我们看到的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生命本身。这个时候的我们便通过阅读这本书进入了某种平和,并且会充满力量。
二、这是一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让人产生不同领悟的小说。我用两天时间读完了《悟空传》,读得我热泪盈眶,但心情却很晦涩沉重。然而很多朋友告诉我,他们年少时读这本书,读到的是那种不顾一切的激情和野性,读到的是“即使命运要我死,我也要死得何其壮烈”的激情。也就是说,经历过社会磨砺的人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冷硬的现实,但孩子却可以通过这本书触摸到理想。
作者在序言中说:“因为你去追求理想时就会明白,你很可能不会成功。最关键就在于,当你深知这一点时,你还要不要去追求。”
孩子,如果你能透过这本书看到这个真相,你应该就能看到一个英勇无比的自己了。
而这样的书,是不是值得你沉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