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索

2017-12-05段海燕

长江丛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职业化辅导员职业

段海燕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索

段海燕

本文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体系化建设、制度支撑和激励机制三个方面探索辅导员职业化对策。

辅导员 职业化 对策

在2016年12月7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既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辅导员职业化的方向和解决办法。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在逐渐壮大,工作也逐渐受到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因此,辅导员的职业化近年来也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辅导员职业化涵义

职业化是将某种工作状态逐步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过程,是某一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由低级向髙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也理上不断符合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由非职业化向职业化转变的过程。

辅导员职业化是指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项长期的、稳定的并获得社会一致认可的专门职业;通过对辅导员进行专门化的培养和管理,使其逐渐具备该职业需求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行为规范的过程,而辅导员自身通过合理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将该职业作为终身职业来展。当前,辅导员职业化己经发展了一段时间,高校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进行了多方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仍面临重重困境,

二、辅导员职业化存在在的问题

(一)薪酬待遇较差,社会地位较低

作为辅导员,不论与本校教师比较还是与外校相关工作人员相比薪酬待遇都存在不公平现象。学校教师,收入除了基本工资和津贴外,还有课筹和相当大比例的科研经费;但辅导员是没有课时费用,而科研项目较少,所以经费也是微乎其微,这些都是辅导员在高校内部就会逐渐产生不公平感。近年来辅导员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但是辅导员的整体薪资待遇任然居低不上的状态。与高校外部其他行业相比,高校辅导员与其他同等学历、同样专业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薪酬水平差距较大,竞争力较低。辅导员很多工作无法像教师的课时时可计的的薪酬模式单一、缺乏科的学系统的考评体系,现有的薪酬体系缺乏激励性,导致辅导员的行为趋向功利化、不稳定性和短期化,很多辅导员不能安于本职工作。辅导员在薪酬结构上缺乏保障,主要表现为:行政地位偏低、职称晋升渠道不够畅通、空间小,大多数辅导员职称偏低,因而导向性缺乏,最后,导致很多辅导员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不乐观,对工作缺乏信心和耐心。这些都会给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是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迫切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角色模糊、职责不明确

中央24号令和16号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2]。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确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等等八条基本的工作职责[1]。现实生活中,辅导员常常陷于各类繁重的事务化工作中,甚至很多情况下辅导员还要完成学校其他部门和领导安排的各种工作中,真实的角色很难实现,功能也不能很好的发挥,最后本职工作却往往不能地做好,偏离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不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或者遗忘了原有的角色,更或者是角色紧张或角色冲突,这样给辅导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内心矛盾,从而就会对该职业失去期望和丧失信心。这也是严重阻碍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因素。

(三)缺乏理想和目标,动力不足

每一个辅导员在入职前选择这样一个工作都是带着对工作的一定憧憬和期望的。但是高校辅导员这种事务化过重、保姆式的工作模式或者不被认可以及晋升和培养发展的机会少、平台小的现状,让辅导员对职业失去了信心。因此,不能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奋斗的动力逐渐消退。

(四)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

近年来,辅导员逐渐被社会所接纳和重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辅导员所形成的消极或错误的思想观念、社会偏见和国家政策,辅导员的社会认可度任然较低,又由于辅导员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以及评价系统和职业发展不畅通、方向不明朗等因素,在高校辅导员大多不能够得到重视,辅导员自身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等原因,最终导致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评价与认可较低,职业认同不高和归属感不强。

(五)职业压力较大,职业倦怠感较强

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大学生,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正处于一个“疾风怒涛”的时期,从年龄上来说大多数大学生已步入成年人的行列,从法律上来讲属于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他们也急切渴望被其他人将其接纳和认可,变成所谓的“自由人”,但是大学生还不够成熟,经常会在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情感处理等事情中容易激动,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和一些过激的言行,甚至会出现一些自杀、伤人、失联等等突发恶性事件,辅导员往往需要冲在最前面。再加之辅导员的工作量较大,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需要辅导员出面参与解决,这些种种都给辅导员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因此辅导员职业倦怠感较强。

三、辅导员职业化对策探究

(一)加快辅导员职业职业化体系的研究和建立

辅导员职业化进程首先需要对辅导员职业化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包括职业理念、职业结构、职业文化、职业制度以及管理机制等等,必须将这一职业作为一项长期的、专门化的职业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规定。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障。

(二)辅导员职业化需要完善的制度支撑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收效甚微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首先从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目前,辅导员工作的准入门槛正在不断地提升,如辅导员的政治面貌、学历、专业背景、人生重大经历以及职业兴趣以及执业资格证等等都应成为准入标准的条件;其次,要做好培训管理的制度保障。通过理论和实践训练培养和提高辅导员职业认知和理念。[3]通过情怀、情感教育理念、服务育人理念等培训逐步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最后,进行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工作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工作职责、工作范围以及工作要求等,避免出现“时时离不了辅导员,事事都需要辅导员”的辅导员纠缠于非职责范围的事务性工作中而守不好自己的“责任田”的现象。

(三)辅导员职业化需要强大的激励机制

首先,从国家至学校需要提升对辅导员职业意义和重要性的观念和认识,是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获得提升。其次,通过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薪酬、福利待遇等来提高辅导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第三,不断加强辅导员的职后培训、晋升、进修以及职业规划等,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供动力和机会,为其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S].2006(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4[Z].

[3]郑晓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5.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段海燕(1981-),女,陕西榆林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化辅导员职业
整体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职业化探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职业写作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我爱的职业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五花八门的职业
加速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