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教师养成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12-05

长江丛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改革

陈 凌

中学历史教师养成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陈 凌

中学历史教师养成机构应该为中学历史基础教育输送优秀人才,但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师养成教育仍存在对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理解过于浅显、培养人才教学实践能力弱等问题。通过促进高校历史教育优化改革,完善实践教学,搭建中学历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平台,实现中学历史教师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中学 历史 教育 养成

养成教育是通过教育培养机构对学生长期培养和文化熏陶,在不断教育和实践的基础上,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文化素养的过程和方法。[1]怎样养成符合信息时代文化的优秀中学历史教师,塑造中学历史教师“学为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道德准则,是高校培养机构和高等教育从事者需要认真面对,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中学历史教师养成教育的现状

教师是教育的基础,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国内外关于教师养成教育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发达国家非常注重教师的养成教育,美国教师在就职前既注意知识、教学和文化能力的教育,更注重教师道德品质的熏陶;法国是以立法的形式来规定“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形成统一体”等。近年来,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的力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加大,教育部于2011年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重视教师培养质量,要求加大教师教育改革力度,提出建设高素质和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学教师的学教学理念、知识储备和职业道德越来越被教育学界所重视。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推进,中学教师的养成机构并不仅限于师范类高校,而非师范类高校相关教育机构纷纷参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历史学作为一门基础的传统学科,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之下,也发生一定的改变和调整。一是中学历史教师养成机构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历史教师的培养、认证和培训朝着专业化的发展,有助于历史学科师资培养的高学历化和规模化生产。二是中学历史教师机构养成机构培养理念的提升,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又有高尚的师德的追求,同时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人文主义情怀和务实求新的态度。三是对中学历史教师养成机构实践能力的关注,重视教学与实践相互关系。但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师资力量的出现短缺,人才培养的质量未能与数量平行,再加之高等院校却因自身传统的学科本位、专业本位、教学本位,在人才能力培养、道德建设、职后培训、教育实践环节等方面仍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中学卓越历史教师,塑造历史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道德,搭建中学历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桥梁,是从事历史教师养成机构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认真考虑和积极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中学历史教师养成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影响下,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新课程的上述变化对卓越历史教师提出了诸多期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2]近年来,无论是高等师范还是综合类高等院校的历史教育,虽然对基础历史教育改革形势有所了解,但对改革的内容、形式、影响仍是缺乏应有的认识。其历史教育专业的历史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仍然大众化、模式化、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中学历史基础教育的需求,更谈不上根据现状实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范。建立与时代相符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师范院校亟待解决的最重要问题。

高校历史教育课程目前主要是沿用传统的历史基础类课程、历史专业类课程、历史教育类课程三阶段式的教学,第一年历史基础类课程,中间两年半历史专业课,为学生填鸭式灌输历史学相关知识,缺乏现实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联系,忽略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个人教育功能。最后一年时间进行匆忙进行历史教育类课程并督促学生开始教学实践,这种固定化的养成模式只是把的教师培养直接分裂成了三个部分,使得高等院校的历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同步发展,虽然有学生社会实习环节,但在平时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很少使学生真正走上讲台,短暂的实习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也不能很好适应中学历史教育的需求,更不利于中学历史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中学历史教学很淡薄,也缺乏相应的师德责任感。

历史教师的培养应该一直伴随着其教学职业生涯的发展,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历史教育都应重视反思。而目前高校等养成机构,对培养教师人才的后续发展空间的研究关注较少,并未对其职业生涯进行长期的规划。甚者一些高校甚至师范类高校,在当前就业压力的影响下,把就业率视为教学考评的要素,让历史学科的学生将考研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以此作为学校的就业率,忽略培养学生对中学历史教师职业的引导和规划,导致学生职业意识薄弱,即便以后从事中学历史教师这一职业,很难适应教师的角色。致使学生的教学技能的欠缺,一个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是能够很好地掌握专业教学技能面对历史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但教学实践课程的缺乏使得的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语言等教师职业技能相对较弱,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

三、中学历史教师养成教育对策

(一)促进高校历史教育优化改革,提高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高校作为培养中学历史教师人才最基本机构,应该充分了解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新课改要求中学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也要关注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促进高校历史教育优化改革,要推动课程的改革。“课程是推进教育改革的一把钥匙。从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的经验来看,不进行课程的调整和改革,任何教育改革都是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除了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设置核心课程外,通史类基础课程的课时数可适当压缩,而增加专门史课程。高校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时候,也不用局限于陈旧的教材和传统单一的讲授的方式,可以采用历史知识教学视频、史料分析、做专题等教学方法,加强历史的教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这样不仅能提高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史”,探讨这些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的背景,结合考古发现,使学生把握中国文化的内在发展脉络,从而开阔眼界,提高文化素养。

(二)改善实践教学,与基础教育接轨

教育实习是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基础教育的认知和感知的重要方式。美国教育学家古德莱德曾指出:“学校若要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高校应加强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如微格教室等,要求历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定期试讲实践,指导教师通过训练学生试讲,与学生共同讨论试讲中的问题,督促学生改善试讲中的缺点,再训练,通过反复演练,直至掌握正确的历史教学技能。高校应与基础教育应建立密切联系,邀请中学历史教师做基础教育改革的专场汇报,给学生开设一些与中学基础教育课程相符的课程,如中学历史教材分析,历史学科教学设计与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语言艺术修养等课程,使学生能够时刻了解中学历史基础教育的教学状况,也带动了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兴趣,加强学生教师气质的养成、教师职业情感和道德修养。增加学生去中学教育见习的次数来强化中学历史教育实习和见习力度。

(三)搭建沟通平台,完善职后教育体系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伴随职业生涯始终的过程。目前高校历史教师养成教育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平台技术优势,与中学基础教育搭建沟通平台,制定与中学历史基础教育接轨的培养方案,为高校在读的历史专业的学生实习教学提供最适合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对从事中学基础教育的毕业生进行跟踪引导,将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改革前沿、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为中心历史教学的老师搭建职后培训的桥梁,鼓励他们定期组织到师范高校和教育学院进修和学习的院校进修访学和参加学术会议,完善中学历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机制,使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其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1]贾克水,刘中朝.大学生的养成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7(1):38~3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务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项目《中学历史教师养成教育研究》(2015-JSJYYB-076)。

陈凌(1984-),女,汉族,历史学博士,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讲师,研究方向:宋史。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改革
改革之路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改革备忘
新历史
改革创新(二)
历史上的6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