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实践路线探析

2017-12-05周小敏

长江丛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贫困生精准扶贫资助

周小敏

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实践路线探析

周小敏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是对接新经济常态要求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的政策回应。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中坚力量与储备力量,将我国的精准扶贫战略与大学生工作相结合,推进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高校扶贫工作作为“精准扶贫”战略部署中的重要一环,创新性处理当前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并进一步推进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开展最终促进“精准扶贫”战略全局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问题。

精准扶贫 高校学生 资助 贫困

一、关于“精准扶贫”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并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履行领导职责,创新思路方法,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2013 年11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扶贫攻坚时提出了“精准扶贫”,强调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2015 年又指出:“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2015年 5 月,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期间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 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心理问题、精神问题、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困扰着许多国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扶贫开发工作做出新的全面部署,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理念,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

“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前沿阵地,在扶持贫困学子、贫困地区援助、扶贫问题研究等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精准扶贫”整体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环节,在全面推进“2020”脱贫工作的征程中,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必须以突击队的身份领跑整个扶贫工作的开展,高校教育扶贫能让经济困难学生掌握知识、改变命运,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目标之一。

二、高校“精准扶贫”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认定模式比较单一

目前,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依据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 〔2007〕8 号),要求申请贫困的学生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要求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盖章证明同时要求学生填写“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高校只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学生个人材料的申请,经过班级—院系—学校的审核就认定。这种模式看起来科学,其实对于贫困生认定中的各种因素细节没有考虑和探讨,模式单一,认定不够精准。贫困生资格认定难度大,高校将贫困学生一般分为困难生和特困生。在实践中,多数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如下: 一是学生有无乡、镇、市级的贫困证明以及民政局开具的低保家庭证明; 二是学生填写的家庭月收入、年收入概况; 三是学生支付各种费用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日常开销。但由于某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认定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认定的精准度不高。

“奖、助、勤、贷、补、减、免”等高校资助形式大致涵盖包含了我国现行高校贫困大学生扶助的各种方式,其实形式还是单一的,就是只注重了浅层次的经济补偿,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而一些学生由于经济贫困引起的精神贫困、心理贫困、学业贫困、就业贫困等方面基本没有得到很好的扶助。然而,有的受助学生学习成绩差,不爱学习; 有的则是挥霍资助金,甚至产生 “等、要、靠”的不良心态。这样就造成了宝贵的资助资源的浪费,真正需要的贫困生得不到帮助。

(二)高校扶助政策体系存在缺陷

国家奖、助学金,一年评定一次,划分等级,下拨数据指标,规定性很强,一旦评定,一般不允许变动,这样做虽然能极大地杜绝人为的漏洞,但有些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学校所在地消费水平、学生家庭突发原因造成的贫困和一些家庭的长期贫困、资助名额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僧多粥少等实际情况,政策的规定性与现实要求之间存在矛盾等不甚了解,在具体操作上难免会产生变形、变通,乃至变相。如出现资助重复现象,为避免矛盾,轮流获评,或者一个指标,多人分享;有的按为班级做了多少贡献,论功行赏。

(三)贫困生扶助后续管理困难

学生从入校到毕业,要经历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变化,其家庭条件也要随之变化。有的家庭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可能经济状况比较窘迫,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改革逐步推进,临近毕业之际可能有了很大的改善。相反,有的学生入学的时候家庭可能比较富裕,其上学期间可能偶遇变故,家庭经济状况可能急转直下,变得“穷困潦倒”。所以用一成不变的材料来认定可变的动态家庭是不科学、不务实的。部分学生获得扶助后挥霍资助金、不爱学习,甚至有些学生持有“等、要、靠”的不良心态,而高校有关机构对上述的种种情况在后续的管理上基本无能为力,难以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考核进行纠正,这样就造成了宝贵的资助资源的浪费,对资助产生的绩效难以实现。

三、推进大学生“精准扶贫”政策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贫困资助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要加强贷款偿还的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继续健全和完善以“奖、贷、勤、补、减”为主要内容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经办银行要成立国家助学贷款项目工作组,简化贷款程序,规范办理贷款周期,严格按照协议约定提供贷款服务,及时足额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建立完善的受助贫困生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促使受助学生珍惜受助机会,而且能保证资助制度得到长效的发展。

(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精准识贫

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实现高校精准帮扶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资助力度增大,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由于学校生源面广,涉及面复杂,再加上各省市、各地区间的发展程度不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越来越复杂,准困难与相对困难的区分难度越来越大,给资助工作的增加很大难度。如何准确识别真正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警机制,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定期:每年九月进行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由学生本人提交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各学院根据学生填写的申请信息、学生本人提供的书面证明材料及学生日常消费等情况,组织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初步确定本学院各年级各档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并在学院范围内进行为期不少于5天的公示,无异议后,提交学校学生工作处进行终审,确定当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不定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相对稳定,动态管理。各学院班级尽可能通过走访、电话、座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解,发现有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或因其他特殊情况未申报但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及时予以增补;对困难生信息库里的学生,家庭条件好转了,已不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条件的,应及时给予调整,尽量做到困难学生信息库及时、准确。

(2)精准全方位的帮扶。精准帮扶就是要形成差异性的帮扶计划,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需要扶贫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各异,原因不尽相同,因此,分层次、分类别对待是精准帮扶的内涵。高校要在传统的资助形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创新资助方式。例如,对学术感兴趣的学生资助科研项目;对心理贫困的学生进行健康专题训练;对经济贫困的学生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学会创业就业生存的本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到扶贫必扶智。在寒暑假冬/夏令营计划方面,学校严格选拔考核,组织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去往知名企业总部学习实践,增长技能和开阔眼界,开阔自己的视野,改变自己命运,成为一名真正励志的大学生,为家人争光,为学校添光彩,为社会添人才。总之,精准化扶贫一方面要全方位的帮扶,另一方面使用的措施也要恰到好处。

(三)强化资助的制度建设,完善扶助方式

高校扶贫的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经济扶贫上不能“一给了之”,不能让学生养成不劳而获的陋习,更不能让有些学生钻制度的漏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不能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而要“精准滴灌”,“出实招,见真效”。在制度建设中,一方面一些指标尽量量化考核,另一方面,注重综合考核,就是把资助性资助和发展性资助结合起来,在资助性的规定上采取更加灵活的评定方法,最后强化法制意识和责任考核办法,实行追责,对待已经拿到自助但是奢侈浪费的学生依法进行处理,同时追回资助资金,堵住制度的一些漏洞,从而使资助政策落到实处。通过资助转化成创业的能力是资助工作的最高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5 年两会期间与广西代表团商议扶贫大计时指出: “扶贫先扶智”,那么我们高校的学生资助首要目的是通过资助培养学生创业的本领、创业的能力,绝不是简单的扶贫。有些高校把校内小商铺的经营权交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教师在指导其经营活动时,可以按照公司的模式招聘总经理、经理、会计、出纳、业务员等经营团队,相应建立各个岗位的职责,按规定定期公布成本核算、收益分成等活动,让参与其中的人获得经验得到锻炼,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

四、结语

高校学生扶贫工作从对象的精准识别开始,就融入了育人的元素,从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等方面可以从中引导和教育学生建立诚信做人的品格,通过帮扶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了解回馈社会的渠道和方式;通过帮扶学生创就业,学好专业本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等等,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高校扶贫的育人功能,彰显教育价值。只有在健全稳定的资助机构基础上,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通过准入机制的遴选、实际工作的考核建立一支优秀的资助工作队伍。健全的资助机构,能稳定工作队伍,完善资助工作机制,使每个人能看到发展的空间和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有平日的工作积累和发现问题的主动性,才能有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只有这样,才会有人去研究问题,提升工作质量,把资助工作做得精益求精。

[1]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实践研究,2016(1):108~111.

[2]刘云博,白华.精准化资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思维[J].教育评论,2016(2):67~70.

[3]单艳艳,李巍达,黎博.高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文化与探索,2016(2):297.

[4]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78~80.

[5]潘邦飞.影响高校助学精准化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高教管理,2015(5):51~52.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猜你喜欢

贫困生精准扶贫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