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汪曾祺《受戒》中的人性之美
2017-12-05李惠霞
李惠霞
本期关注
感受汪曾祺《受戒》中的人性之美
李惠霞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文中讲述了一个叫明海的小和尚和小英子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作者把他们的初恋描绘的如诗如画、醉人心田。旨在揭示凡作为人都有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汪曾祺 荸荠庵 清规戒律 人性之美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全篇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却极富诗情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写一个叫明海的小和尚和小英子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作者把他们的初恋描绘的如诗如画、醉人心田。在汪曾祺笔下,怎么也不象参禅净土、修行圣堂。小说以充满情趣的“荸荠庵”名之,不但当地俗众和作者这样称它,连本寺和尚也这样称它。“荸荠”这个世俗、卑微、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调的意象,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死寂冲冼掉了一半。小说的叙事线索是少年明海的人生道路。他之进入此庵,没有一丝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一条生路。读者在这个谋生少年的引领下进入本寺时,不会太关心他的禅机僧道,而是更关心他俗世的机遇与命运。汪曾祺本来深有佛性,可在此毫无发扬佛光之意。荸荠庵整个地给他写成了一个世俗世界,一个桃花源,这里没有清规戒律,充满了人情味。小说题为“受戒”,其实全文直到结尾才出现受戒的场面。作者曾说:“我认为和尚也是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和尚本应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的戒律,而文章中的相关描写却与此有种种不同。一般庙住和尚,庵住尼姑,但“荸荠庵”却住着和尚;戒律要求和尚不杀生,而这里的和尚“年下也杀猪”,并且“杀猪就在大殿上”;戒律要求不邪淫,而这里的和尚不仅准备将来还俗娶亲,老婆也住殿里;戒律规定和尚不能饮酒食肉,而这里的和尚“吃肉不满人”;他们不做早课和晚课,敲三声磬就代替了;庵里的负责人不叫“方丈”、“住持”,而叫“当家的”;“当家的”仁山在庵里“从不穿袈裟,连海清直裰也免了”。庵里有田产租给人,还收租放债;他们也打牌赌博,三师傅仁渡的牌技还特高。这里就是一个人间乐园,在这个乐园里,一切都是美好的。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没有任何的修饰之嫌,也不会让读者感到不自然。文中的和尚是有人情味的,作者让他们以轻喜剧的姿态闯入读者的视线,用人的天性看世界,用人的感觉来生活,现实和传统中的宗教戒律和游戏规则是完全不适用的。我们看到的就是生灵活现的人和人们,他们没有尔虞我诈的心计,没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没有太多的琐碎和市侩,完全是站在“受戒”的对立面,作者这种全新的意境已经足够让读者心驰神往了,在读者面前展示的了一种被过滤了尘埃的至纯至美的生活方式,是那么的弥足珍贵。作者汪曾祺在全文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波、让人赏心悦目的情感基调,他惯用一些不以为然的笔调来叙述有悖常理的事情,给人的心理和视觉都是一种全新的不大不小的冲突,让这篇皈依美的文字从头到脚都充满了吸引人的气质,它的存在不可多得也并非完全脱离现实,像没有沾烟尘的野外的风,它告诉我们,生活原来可以是这样一种样子。
人们对于爱的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会因任何环境的束缚而消逝;相反地,只要一点真情的触动,这种人性便会蓬勃地苏醒。无论是未受禁锢的常人,还是清心寡欲的出家人,都拥有着最原始的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和对精神生活的渴望。人正是由于认识到了爱和被爱的美好,才能让自己和别人的世界靓丽多彩起来。相反地,若只有对人和对事的怨恨,那他的世界将会漆黑一片。小说《受戒》中,二师叔仁海接师母住在荸荠庵里消夏;三师叔仁渡因为耍飞鐃的绝技而相好的不止一两个;就连善因寺资深的老方丈都藏了一个19岁的小老婆。在这种解放人性、和谐温婉的环境里,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诞生也就显得水到渠成,合情合理了。
17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懵懂的认识和向往的年龄,难怪,只在看到小英子的小脚印后,明海便会心里痒痒的,心乱了。但他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大胆表白,这种朦胧的爱只好在心里孕育、成熟。
明海始终只是在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但他坚信地相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以及小英子对自己的爱,当小英子说出“我做你老婆你要不要?”时,明海终于战胜了性格的怯弱,复苏的人性让他把幸福紧紧地攥在了自己的手中。相比明海,英子更直白、更大胆。她毫不顾忌地袒露心迹,但她并不鲁莽。她是在确定了明海的心思后才以身相许的。她很真诚、很大胆、也很谨慎。她深信自己的可爱灵巧一定会打动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对那个漂亮温顺的少年暗暗倾心,于是她把这个爱大胆地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正是这种主动的交流和呼唤,才让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时候,人与人心灵的交汇就在那么一刹那,一旦错过了可能就永远也不会在一起了。聪明的英子用她的勇敢和真诚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爱,她身上蕴含着的那份至真至纯的人性之美让她获得了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幸福。作者曾说“像小英子这种乡村女孩,她们感情的发育是非常健康的,没有经过扭曲,跟城市里受教育的女孩不同。她们比较纯。”作者想让更多人来感受这种情感的美好。小说无处不在表现美,无处不在,赞美健康的人性。这是是当时社会人们所苦苦追寻的。
(作者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