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藩家风及其在当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研究

2017-12-05吴泽凝

长江丛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曾氏曾国藩家风

向 钰 方 丽 吴泽凝

曾国藩家风及其在当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研究

向 钰 方 丽 吴泽凝

良好的家风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时隔一百多年,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家教家风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曾国藩培育的家风有其大本大源,有其深厚的哲学渊源。因此,充分挖掘和展示曾国藩家风,研究其在当今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培育作用,能够推进新时代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把它渗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发展领域,持续助推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曾国藩 家风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在每个家庭中的传承,在我们看来,每一代人的家风未必完全一样,但都是同样的民族传统在每代人的内心沉淀。家庭是社会的主要构成单位,良好的家风门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能否延续的关键。习主席曾说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1]由此可见,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

一、曾氏家风的核心思想

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丰富多彩的文化共筑当代纷呈的社会,各种矛盾也随之暴露,而家庭教育作为其一隅,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研究。纵观教育,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我们最早接触,并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就是家庭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家风。换言之,家庭教育就是一个人的“源动力”,对其人生影响深远。说起家庭教育就不得不提在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影响,备受争议的人物——曾国藩。一方面,因他曾率领湘军残酷的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得腐朽的晚清得以苟延残喘。而另一方面,则因他为当时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诵。也正是由于他所实行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使得他的家族代代英才辈出,成为海内外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究其原因还是他那集传统文化之精髓而又不同于传统的家风的影响。

曾氏一族,远祖居于江西,曾家数百年世代居于农村耕种,虽然是普通老百姓,但是严格的家规从曾玉屏(曾国藩曾祖)时就制定了。创制一套家规,称做“八字家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早:早起,早起三朝,可当一工。扫:扫除,清洁卫生,不可忽略。考:祭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宝:睦邻,患难相顾,惟善为宝。书:教育,读书明理,普及知识。蔬:种菜,园有蔬菜,四季常新。鱼:养鱼,鱼跃于池,活泼泼地。猪:养猪,庖有肥肉,养老待客[2]。这八件事家里无论老幼必须做到。同时要求家庭成员禁绝疏远六种人:算命的、看风水的、巫道、巫医、和尚、闲客。曾国藩继承曾祖的家规,并总结为以下顺口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2]。”曾氏的家庭教育、“八字家诀”,对曾国藩影响最大的就是祖父制定家教家规。祖父的训诫在曾国藩的一生中都没有被忘记,在要求子孙和属下时,祖父的训诫更是时刻不忘。后期,曾国藩的兄弟纷纷成为督抚级高级官员,曾国藩对曾氏家族持家勤俭的要求却依然故我,不事生产、不劳而获的事在曾氏家族始终是不被允许的。为节约国家经费,他日常服装都是女、媳所手制之衣鞋,而不用朝廷配发的,这样就使得儿子一直不脱离生产,女儿和儿媳妇能够一直做的一手好针线。曾国藩通过考试成了翰林之后,全家都很高兴,但是他祖父却向对曾国藩及家人要求说,“我家虽然出了一位翰林,但是仍然要以耕田、种菜为主,我们不能够以官为主要糊口工具。”因此,曾国藩做了两江总督之后,在家书中提道曾氏“极盛”之时,更不能忘记祖宗家法,不能丢“八字家诀”,要在“作田上用工夫”。

二、曾氏家风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培育困境与难点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依然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目前调查的结果来看,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在当前的农村,大多数人对家风家训的概念模糊,认知呈现“平淡化”和“碎片化”,而且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家风家训建设中存在一定的脱节甚至矛盾。因此,曾氏家风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体现在:农村群众的教育程度、个人修养普遍不高,历史遗产保存困难,文化层面的交流速度缓慢,农民群体的文化不紧密,投入匮乏,承载性文化制度缺位等,涵盖了以下几点。

(一)农民文化水平、思想道德水平偏低

农民的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是体现农民素质的重要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农民的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竞争观念、时间观念、人才观念等先进思想明显增强。就湘中地区而言,虽然部分农民通过学习知道曾国藩是谁,但对其所代表的家庭教育思想并不了解。因此,对于家风民风的认知内涵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与当前的思想道德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也影响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

(二)农民的小农意识浓烈

农民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自我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然比较淡薄。农村中大部分的村民远离政治,对政治不感兴趣,对人权、民主权漠视,觉得这些东西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距离遥远,和日常生活没有直接关系,这种事不关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极少数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上独断专横,农村管理落后,组织松散,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落后。

(三)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滞后

这几年,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农民也存在着将财富至上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将其与市场经济等同起来,淡化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个人主义严重,不讲义务,只讲利益和权利,不关心国家大事,农闲时节农村聚众抹牌赌博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农村青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没有道德的制约基本上失去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朴素的传统美德。群众之间缺乏互助精神,偷摸事情时有发生。

这些农村负面文化的存在,正在严重损害着部分农民的心灵,污染了社会氛围。而封建迷信的盛行,导致愚昧取代了理性,谬误取代了真理,科学知识进不去,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曾氏家风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培育对策

(一)在传统现代之合力中强化建设,这是强化农村家风建设的重要载体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家庭自身的发展演变,过去那种聚族而居、四世同堂的景象,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学校教育的普及化,以及信息时代家庭教育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主导下的日益趋同化,更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家庭“家风”荡然无存。传统文化的根还在百姓心里,关键是怎么把它积淀下来的正能量发挥出来,由家庭带到社会,再由社会回到家庭。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时代变化,但核心价值不改。弘扬优秀的传统家教,吸取《家书》中的优秀成分,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通过一面守护传统美德,一面适当弘扬现代成分。

(二)不断提高文明宣传教育效果,这是强化农村家风建设的积极保证

第一是爱国教育。要让农民家庭知道我国历史,特别是受外国欺凌的那段历史,“不忘国耻才能振兴国家”;第二是集体教育。要让群众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发扬互帮、互爱、助人的集体主义观念;第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以及普及科学常识的教育,清除愚昧,消除封建文化的影响,科学办事;第四是富不忘国、不忘社会而应为国为社会多做贡献,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第五是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教育。引导农民家庭成员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把更多的资金用到扩大再生产和进行科技教育和文化建设上去。

(三)选择相应的感化教育形式,这是强化农村家风建设的积极保证

通过“以文化人”,让曾国藩家风在千家万户扎根。不断挖掘并提炼总结其精神。建设湘中曾国藩文化基地、撰写各种书籍以及编创一些歌曲,开展相关的文艺采风活动,组织编印《曾国藩家书》等一系列的活动,开展“家训进文化礼堂、进家庭厅堂、进学校学堂”活动,引导人们积极努力、成才、向善、守法。深入开展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倡导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抵制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努力培育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好乡民。开展慈孝育人工程,构筑全方位、立体式的家风教育教学模式。把“家风家训”与校园德育、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等相结合,努力培养懂事、孝顺、礼貌的好孩子。努力培育热爱家乡、热爱公益、文明有礼的好市民。

父亲和母亲是孩子第一个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曾国藩祖父的谆谆教导影响了曾国藩,也陶冶了他的品性。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再一次证明了:“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是一个家族的长辈在影响他。”而父母对于孩子的最好教育就是——以身作则。100多年来曾氏家族人才辈出,早已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历史现象.探寻曾氏家风家教的思想与实践源流,对今天我们深入总结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在全社会开展家风建设,是以小切口将宏大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得更加具象、丰满、生动,农村也是大有可为的,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各地好家风的培育和推广的先进做法,才会真正从群众中“拿来”,到群众中“开花”。让那些散落乡野田园中的“好家风”不断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夯实道德之基础,为我们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厦添砖加瓦。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N].人民日报,2015-02-18.

[2]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1985.

[3]刘铁铭.曾国藩家教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4]晚田,鄢朝晖.论家庭道德环境的审美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05).

[5]刘楚魁,刘红梅,范大平,曾国藩.”治家八宝”对梅山家庭文化的影响——兼议我国当代农村家庭道德建设[J].云梦学刊,2012(03).

[6]罗国杰,论家风[N].光明日报,1999-05-21(5).

[7]王颖.地域文化与家族教育的互动[D].保定:河北大学,2013.

[8]孙翔.论曾国藩的勤俭持家之道[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

[9]侯体鸿.曾国藩家庭伦理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

[10]汪洋.曾国藩孝悌伦理及其现实价值[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项目号XSP17YBZC100);娄底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项目2016年度立项课题;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向钰(1979-),女,土家族,湖南长沙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曾氏曾国藩家风
跟曾国藩学修身
曾国藩的“愚笨”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背书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山村除僵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