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大奖得主共同发声: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是中国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2017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未来论坛年会在京举办
2017-12-05彭砚淼
文/本刊记者 彭砚淼
未来科学大奖得主共同发声: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是中国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2017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未来论坛年会在京举办
文/本刊记者 彭砚淼
潘建伟获得“物质科学奖”
潘建伟获得“物质科学奖”
许晨阳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科学建构了洞察世界的出口,让寻路的你我找到方向。”在未来论坛·2017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媒体交流会上,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的开场白登时让国内外数十家主流媒体进入了“未来媒体时间”。
2017未来科学大奖9月9日公布获奖名单,潘建伟、施一公、许晨阳分获大奖。
10月29日,三位杰出科学家和未来科学大奖全程监督机构、毕马威中国副主席邹俊,未来论坛指定法律咨询机构、方达律师事务所非执行主席邵子力共同亮相媒体交流会。
对未来科学大奖的设立,施一公认为这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近几十年间,约有五百万人海外留学,其中三百多万人回国效力,没有这个大时代做背景,就不会有现在的未来科学大奖。”同时,他也认为大奖带来的效应远不止于大奖本身,“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听的故事、看的书多数都跟科学有关,崇拜的是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科学家,梦想的都是做科学家、工程师。科学大奖的目的是推动科学发展,尤其是推动年轻一代重新崇尚科学精神。中国在过去两三百年期间科学技术没有领先过,一直是受惠于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有危机感,能不能引领中国回到世界科技的制高点。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跟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才是科学大奖希望带给社会、带给未来的激励。”
潘建伟则对未来科学大奖的公信力表示了高度的肯定,认为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是真正能够洞察世界科学前沿的学术群体,去年和今年的获奖成果的研究领域都在随后的诺贝尔奖的颁布中得到了呼应,一定意义上,未来科学大奖给世界性的科学大奖形成了风向标的作用。杰出青少年代表登上2017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未来论坛年会的舞台,他们怀揣科学梦想,与获奖人展开了对话。
而对于本次获奖,潘建伟有着自己的理解:“新时代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发展,没有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做支撑,中国的科研水平也不会有这样程度的进展。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将会促成更多的人去关注科学或者从事科学的研究,这是未来科学大奖的最重要的意义。”
36岁的许晨阳是本次最年轻的获奖者,他认为现在是中国从变富到变强的时代,未来科学大奖重奖基础科学,就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作为年轻的获奖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成为当今更多年轻人的选择。”他如是表示。
在与媒体的交流中,三位科学家一致认为获得未来大奖是动力更有压力,唯有砥砺向前,方能不辜负各方期待。
“我认为在科学上还可以有更大的贡献,但也时刻感觉到国际科学界同行的压力。此时,获得未来科学大奖对我来说是重要的激励。”施一公表示。
作为商业跨界科学公益平台,未来论坛不仅是科学面向公众的“传播人”、科学界和商业界的“对接人”,更是以民间资本激励科学突破的“推动人”。青年是科技创新、筑造未来的生力军,激发青年创新思维,提高青年创新能力,助力青年创新实践,是未来论坛肩负的重要使命。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10月28日,未来论坛联合北京四中、北京中学、一起作业、科大讯飞,选拔出14位
杨振宁出席颁奖典礼
对话现场,“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施一公教授说,从小到大自己从来没有觉得谁的钱多谁的地位就高,但很敬佩比尔·盖茨,因为他把钱捐出来用于疾病防治和科学研究、帮助穷人和有需要的社会大众,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谈到教育模式,施一公说,公平和卓越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公平会损害卓越,但是必须要保护和维持公平。比如高考,我非常支持高考,高考是让农村、山区、家境贫寒的孩子摆脱自己世代境况的主要途径。没有高考,就没有现在一批非常优秀的从农村走出来的科学家、企业家等社会精英。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匮乏、人口众多的中国,在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怎样鼓励创新,需要社会的深入思考、智慧应对和整个文化环境的支持才能够实现。
“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潘建伟教授也分享了他学生时代的趣事。潘建伟说,我的本科论文就是想证明爱因斯坦的观点是对的,量子力学是荒谬的。到现在,25年过去了,实验过程中反复证明量子力学是对的,一直没有办法把这个理论推翻掉。后来,我们发展起来一些有用的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后来慢慢被发现,可以有点用。
有一位同学现场提问:“爱这种情感跟量子力学有什么关系?”
潘建伟说:“量子力学之前,我们没有办法来回答。光靠牛顿力学,我们知道时间是均匀的流逝,空间也是均匀的,所以宇宙永远存在下去。宇宙是怎么来的?量子力学则做出了解释。宇宙诞生于大爆炸,有一个奇点爆炸了,第一代恒星燃烧完了,爆炸变成中子星,爆炸过程中产生重元素,进化出第二代恒星,产生现在的太阳,才能有生命,没有重元素目前生命很难存在的。宇宙把我们进化出来了,某一天忽然说我们回过来看看宇宙是什么样的,本身是要经过很辛苦的过程。我们这么多粒子碰撞,我们能坐在这个地方说话,概率很小,这是很大的缘分。我没有办法从理论上来证明爱是必须的。也许等到某一天方程可以算出来,爱是方程本身的必然需求,但是现在还不知道。从宇宙开始进化,从没有生命,进化到高等生命,然后回过来看这个世界,研究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事情,会产生一种敬畏之感。”
施一公与青少年代表合影
本次未来科学大奖首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得者许晨阳教授是一位“80后”。他对在座同学说,我从小学学习数学的时候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历史上的数学家,大多都是西方人,所以我经常问自己,中国思维方式和西方的思维方式,在研究数学上有什么不一样。如果看数学历史,数学是从古希腊分析性的思维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可能东方强调综合性思维。我相信在数学研究刚刚开始深入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分析性的思维,但最后需要在一个更全局观上看的时候,这两种思维都需要。
被问到对国内数学发展的看法,许晨阳说,数学以及其他任何一种科学的发展,都需要几代人的积淀。随着国力强大,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越来越多的数学家,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也是国家提供给我们的机会。以前国家没有足够的财富来支持这么多人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现在国家有了这种实力,所以相信在我的有生之年将看到中国成为世界一流数学强国。
对话结束时,三位获奖者为学生代表们颁发了由自己签名、未来论坛认证的证书,以此见证并鼓励青少年学生们继续发扬科学探索精神,不惧未来,勇往直前。
“科学”一词,在常人眼中有些枯燥,但未来论坛和未来科学大奖的创立却让我们体验了科学的宏大和幽微、智识和趣味。为期两天的未来论坛年会精彩不断:全球40余位具有卓越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出席了论坛并就社会关注的热点科学话题作主题演讲。在14场专题研讨会中,科学家们不仅对基础科学的前沿成果进行讨论,更对包括高效计算、脑科学、新能源、基因技术等将对未来科研、产业、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超强科技展开了头脑风暴。当日晚间,三项2017未来科学大奖隆重颁发。
创立以来,未来论坛一路见证着中国科学领域开拓者的坚持,也将忠实记录中国科学从变革走向复兴的全面历程。新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科学的未来是星辰大海,中国的科学家逐渐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曾经的筚路蓝缕此时已是激流勇进,追赶、超越、始终立于世界科学的潮流之巅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幸运的是,中国的科学家们正在给出我们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