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

2017-12-04马燕慧

神州·上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需要综合各个系统中的各要素的作用,协同作业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追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阐述人学思想、主客体关系论、全面发展理论。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式、过程方面,深入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必要性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了“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和高校“2011计划”的全面推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协同创新理论能消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主体间的划分和行政边界,能够更好发挥各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目标,在性质上也是一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基本内涵

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于 1971 年最早提出协同的概念,“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①协同创新主要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各要素,基于共同目标,通过形成共享的观念,构建沟通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新的整体系统,产生新的协同效应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协同创新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共同作用,是各个创新要素的协调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政工作者有效整合思政部门、学工部门、校团委等相关部门,通过多主体、多因素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以实现集约化的协同教育效果,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专业素质及职业素质等全面发展而开展的跨度整合创新组织模式。

因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元素主要有高等院校、相关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家庭和学生群体等方面,各要素间协同创新发展的过程强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动态性和整体性。动态性,即创新系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整体性,即各要素的协同是结合而不是简单机械的加和,其存在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一项综合性课题,关涉思想政治教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资源,有利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整体性和方向性,统筹全局、规避风险,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科学认知和良好设计。

1、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复杂性活动,可以借鉴多个学科的研究范式,从不同角度进行多维考察。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都是人,工作对象也是人。只有正确认识“人”,才能切实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关键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人”,才能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观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清晰显现思想政治教育蕴涵的协同创新需求、内生的协同创新条件、孕育的协同创新动力,从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与协同创新的内在关联。

2、主客体关系论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教学过程来理解主客体关系问题,把教育者作为主体,受教育者作为客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个体存在,而是个体存在、群体存在、社会存在和类存在的统一。所以,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主体的形态也并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和类主体的统一。”③对于作为个人主体的人来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开拓了无比多样、多变的丰富空间。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孤立地去发展每个人的力量,而是要使人“在集体中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不是仅发展人的力量,而是要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主要包括高等院校及相关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学生群体三种参与主体。这三种主要参与主体有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他们的目标指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但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上是一致的。这种目标的一致性,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三种主要参与主体之间开展协同创新的利益基础和前提条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大学生全面发展环节中的各种“壁垒”,对不适应协同创新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观念、培养体制、运作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协同理论从整体性出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诉求的引领下,通过优化因素之间的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协同创新突破了传统线性、链式创新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开放性的多元主体互动协同的特征。因此,协同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弊端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协同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理想信念教育,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在思政教育国际国内环境越来越复杂、开放的形势下,人的发展受到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一部分人价值观多元化、法律观念淡漠、理想信念丧失、道德失范等现象。在高校教育中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片面做法,从学校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学生工具理性有余而思想人文素质不足,以上现象亦即马克思所说“人的异化”。要消除“人的异化”,帮助大学生顺利发展成才,仅靠思政课程或学校思政教育是远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需要思政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协同创新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endprint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探索需要协同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科的逻辑来看,它有着自己的话语系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专业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学生在专业化的教育中感受学科的道德要求与价值指导。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唯一主打的学科,学生要接受更多的教育内容,这些学科之间具有內在的联系,但是往往在教学中忽略其中的共同交集,因此在协同效果上并不是很好。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积累感化的过程,相关专业学科应该能够在学习中体现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两者实现互补,这样才能够达到整体性的效果。④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在课堂上进行的理论教育,在课堂之外还存在着各种环境的影响,在效果的对比之下,这些课堂之外的教育影响力更大,学生所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依赖于课外的这些价值的无形影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够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的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优化需要协同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多个主体共同作用,在高校内部主要是由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导,但是理论上的观念以及价值只是对学生的一个价值参照,真正的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学生参与到实践的过程中,而且整个实践要以课堂的价值参照为依据。在教育过程中,高校学生置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影响域中,从每一个主体来说都有其正当性,这也给学生的选择带来了困难。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参考后就开始反思其价值,在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之前会接受到来自各个主体的信息,这些信息有些可能会被学生所吸收从而产生属于学生自己的价值认知,在反复的行为活动中固化了这种价值认知理念。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的是不断的延伸思想教育的内容,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修正学生不当的价值理念。当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程中这也需要各个主体共同作用才能完成的。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依然存在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健全、协同育人效果尚不明显、协同育人水平有待提高的现状。为此,运用协同创新理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对于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赫尔曼·哈肯著.协同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7-15.

②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③项久雨.论多重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J].教学与研究,2014(9):96—103.

④李友富.论整体协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着力点[J].学术论坛,2015,(05):37-38.

参考文献:

[1]赫尔曼·哈肯著.协同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项久雨.论多重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J].教学与研究,2014(9)

[4]孙 建,周举坤.协同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

[5]李友富.论整体协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着力点[J].学术论坛,2015,(05)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2016年度项目(SZZX16050)

作者简介:马燕慧 女,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思政部,讲师 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