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报考

2017-12-04周成良

神州·上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现状调查课程教学

周成良

摘要:目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作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中流砥柱,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状况是学校和家长都必须要重视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课程教学

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需要对大学生接受的相关教育实践进行调查,全面剖析他们能接受到的相关教育条件,并了解他们对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持有的态度以及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以此来深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从而给予解决的措施。

一、调查方案设计及实施

1.调查对象

在进行调查的时候,主要采取的是在辽西五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整群分层抽样,共发放1160份问卷且收回1151份,其中大一学生572份,大二学生239份,大三学生186份,大四学生154份;女生501人,男生650人,文科生290人,理科生488人,工科生302人,其他71人。

2.调查方式

对于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分为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题型,问题内容包含了他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收获以及意见,其中满意度等主要包含在选择题中,而简答题主要设计了学生的意见以及建议的填写,并征集了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的现状。

3.调查过程

采用当场发放当场收回的形式,为了使这种形式得到有效的贯彻,学校便采用以寝室为单位的形式,安排学生干部,并及时进行座谈,收集相关意见。

二、调查结果

1.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现出来的大学生心理特点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在社会意识迅速发展中,往往最先敏锐地察觉到社会的变化和冲击。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他们十分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但是,他们对中国的国情和民情缺乏了解,认识不到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对改革开放缺乏信心,甚至表示怀疑。

2.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与学生心理状况和特点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还未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适合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照搬西方心理教育模式,对国外的心理教育理论、方法和技术生搬硬套的问题。尽管目前已经出版了多种版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教材和书籍,但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水准不高,重复现象严重,缺乏系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导致高质量的书籍不多,理论指导实际不力。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方法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以正面灌输教育为主,对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沖击也往往在思想意识方面采用“堵”的方式,禁止学生接触,试图使其处于封闭状态。但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及学分制的推行,学校的各项工作乃至整个社会都处于开放状态,单一的思想教育很难将学生的头脑束缚住,传统的教育模式由此遭遇到极大的挑战。例如通过网络这个途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文化、伦理观念、道德意识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然而又是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

三、思考与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相结合是指在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以及《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中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要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思想品德课教育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认识心理与思想的关系以及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同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树立心理修养和自我调控意识;可以指导学生认识新环境、适应新生活、确立新目标、塑造新形象,通过课程和讲座将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启迪人生、陶冶心境、塑造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2.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来自学习、经济、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协调,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的心理疾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素质,而且有助于保持校园稳定,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为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反叛意识都很强烈,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因而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人格,设法满足他们的自尊需求,使每个大学生都感到自己受到了关注,得到了尊重,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从而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自主向上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尊重他们的进取心、好胜心和首创精神,尊重他们的缺点、弱点中埋藏着的优点、长处和闪光点,利用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潜能、积极的心理品质去克服和修复自身的心理问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管理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与之相悖之处,影响了教育效果,因而必须加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雒力静,黄妹.海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77-79.

[2]吴伊静.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04):95-96.

[3]龚玲,张大均,王金良.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与评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03):86-92+183.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状调查课程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