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演奏中情感艺术的探究
2017-12-04闫晓雷
闫晓雷
摘要:人类的音乐实践活动由创作——表演——欣赏这几个基本环节组成,其中,音乐表演是赋予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将作曲家和欣赏者的心灵与生命的韵律连结起来的中介。器乐演奏属于音乐表演的艺术范畴,往往我们追求的理想演奏状态,即演奏者能用所掌握的各种音乐技术手段,充分表现作品的音乐内涵,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情感相结合,并将投情的旋律与音色表现给听众,从而与听众产生良好的互动。
关键词:器乐演奏;投情艺术;琵琶演奏
在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中,我想很多学者和我一样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关注技巧到位的情况下,要想追求大师们所说的充分把握作品的情感,并在演奏中达到情技相融的境界,具有一定难度。
音乐艺术是一种表情艺术,每一首器乐作品都蕴含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二度创作的音乐表演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演奏者即使充分驾驭了演奏技巧,若没有或很少将情感投入,那他的演奏往往给人以单调、无动于衷的感觉。
一、情感的重要性
器乐演奏是一种主观的创造过程。在平时练琴和演奏中应注重对技术化的练习作艺术化的处理,输入自己的情感、思想、智慧和才能,赋予音符以生命。
音樂是擅长于“演”奏的艺术,因为音乐的内容主要是感情,音乐最终呈献给听众的是演奏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黑格尔在《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认为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音乐扩充到能表达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由此可见,音乐与人的感情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凡音之起,由人心也”。没有情感地表现音乐,就脱离了音乐与人的感情生活联系的纽带,丧失了音乐所固有的特殊的功能。
在器乐表演者的心理素质中,情感要素特别重要。要想使自己的表演感动听众,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内涵,只通过理智和冷静的安排与设计来实施表演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音乐表演者还必须具有将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投入到表演中的能力。当然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情”不是情感的自然表达,而是情感的艺术表达。这种情感往往把现实的、个人的、具体的情感升华为某种普遍的、可供大家共同感受的形式,在听众和作品之间产生共鸣。作为音乐表演者,首先自己要有能力感受音乐作品所包含的这种深刻的情感因素,然后将这种因素化作自己的体验,再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整个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转换过程,只有有效地把握这一过程,音乐的表演才能够做到声情并茂,产生出动人心弦的效果。
二、器乐与真情
艺术的本质特征,是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和素材,凭借各种艺术语汇或媒介,用形象思维塑造艺术形象,创造艺术意境,抒发审美情感,诠释人生真谛,揭示生活哲理,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启迪艺术欣赏者。器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也是如此。器乐以乐器为工具,以乐曲为文本,将乐曲的音乐意象、音乐意境,尤其是音乐情思,以器乐的独特形式与美感传达给听众。器乐演奏的乐曲,其灵魂是蕴含在音乐意象与意境中的音乐情思。器乐艺术家的艺术使命,不是以玩乐器的心态炫耀演奏技巧,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乐曲形式与技术的“翻译”上——这样演奏是演奏匠的模式化演奏,而要把乐曲的灵魂――充满真情的情思,沁人心脾地表现出来。所有的艺术在本质上都是诗,都是以抒发情感为主旨的。但我们必须注意到音乐情感的特殊性。音乐艺术的情感特征,一是最集中最饱满,是聚焦式的高度浓缩的情感;二是最直接最快捷,是在当下瞬间感人的情感;三是最真实最真诚,是真心真意从心底流淌出来的一片真情。古人早就说过:“惟乐不可以为伪。”因此,音乐情感较之其他艺术的情感,更具感染力与穿透力以及震撼力。
三、真情与实感
对艺术而言,真情是黄金,真诚是钻石。那么真情从哪里来呢?真情来自实感。换言之,真情来自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大自然长期的敏感的观察,动情的深切的体验。经过观察体验,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厚的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活风情与自然风韵,领略了五味俱全的人生况味,就会有缕缕情丝片片真情荡漾于胸襟。所以,生活实感是艺术家首要的创作宝库,是最基本的生活储备和创作准备。器乐艺术家必须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有深切的生活实感。否则,就会少年登高楼,无愁强说愁。试想,如果根本没经历过恋爱乃至刻骨铭心的苦恋,要想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深情深切地演奏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根本没有见过江南的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怎么可能把《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意境与悠悠情思演奏出来呢?
总之,器乐演奏是一项极其富含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在器乐演奏过程中,渗透着情感与理智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作为演奏者,应该将热烈奔放的情感和深邃宁静的理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本文分析了器乐演奏各个环节中的情感与理智,深入探讨了两者在实践过程中统一的必要性和心理学依据。理智引导情感,情感衬托理智,情理交融中,完满地表现乐曲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黄颖仪.器乐演奏的心理探究[J].音乐创作,2009(5):155-157.
[2]冯效刚.新时期的中国器乐演奏理论研究[J].黄钟,2005(2):65-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