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修身
2017-12-04张建红
张建红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越来越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那么如何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呢?
一、当前道德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官德是为官当政者的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和品德作风等政治道德,更重要的是作为官员的特殊职业道德。官德是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标杆,会直接影响政权的存亡与民族的兴衰。
2)商德的丧失会导致市场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商德是指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道德,是指在买卖活动中产生的,一切商业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具有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
3)社会公德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规范。社会公德的缺失将严重败坏一个民族的机体,损害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还是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环境、破坏公共秩序等损害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国古代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一)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基础
1、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是从西周开始正式进入了农耕时代。在世界范围看,中华民族是较早进入农耕时代的民族。农耕文明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于其他文明,这是由农耕文明本身决定的。
2、更讲究继承。农耕生产的技术要继承,继承带来了敬祖文化。农耕生产需要逐渐积累。因此,人们不敢随意挥霍,在生活上尽量克制与节俭,省下东西留给孩子,自己的精神也留给孩子,农耕文化同时重视精神的流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法制度。
(二)伦理观
中国传统修身文化认为,“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之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同时也必然成为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德育内容。
(1)仁。“仁”乃儒家“五常”之首。“仁”不仅仅是五常之首,它还是整个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基础。仁:是儒家伦理观的核心。孔子给仁的最终定义就是“仁者爱人”。仁就是果核中最柔软甘甜的内心,所以仁就是要有爱心、慈悲心、同情心、“恻隐之心”。
(2)义。义:就是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上就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到自己的责任。自己该尽力的事情就叫“义务”;尽了朋友之道就叫“义气”;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叫“道义”。
(3)礼。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
(4)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也就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有聪明才智和学识,而且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曲直。
(5)信。信是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国传统诚信在于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人要讲诚信,才能在社会上就立住脚。
(三)价值观
《礼记·大学》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可见,在以“修身、齐家、治国”为三大内容递进建构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修身是基点,是核心。
(1)“修齐治平”
核心就是“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首先要把自己修养好,由己及人,及妻子、及孩子、及兄弟,帮助身边的人达到很好的修养,这就是“齐家”。
齐家以后还不够,要把家里的道德、伦理、治家方法扩大到国,就是“治国”。国泰民安了,最后是“平天下”。
(2)“省察克治、慎独自律”
省察克治既是古代圣人在修身过程中自我纠错、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一种切身体悟,也是圣人们沿着道德阶梯不断攀升直至到达最高道德境界的重要方法。在《大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慎独自律的论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在《中庸》中也有一段关于慎独自律的精彩论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既是讲道德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讲道德修养的方法,即人在独处不受监督的情况下,也能遵守道德规范的要求,不放松自己。
(3)“为天地立信,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信:信就是天地的规律,就是要善于总结大自然的、社会的和人事的规律。
为生民立命:就是为老百姓立命,帮助老百姓有一个生存的环境,有一个美好的追求。
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将断绝的圣人学说,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下去。为万世开太平:为天下太平开一个头,最终实现儒家所讲的大同社会。
(四)重和谐(和合)
比如饮食,中国人讲究“五味调和”,酸咸苦辣甜具备,主人问客人喜不喜欢食物就问“合不合口味”。比如中医,中国人生病就叫“违和”,就是身心不和谐了。中医治病就叫调理,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主张辩证施治。比如传统的四合院,家庭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比如文学艺术讲究“温柔敦厚、含蓄蕴藉”,审美讲究内敛、谦逊、温和,反对张扬、直白、霸道。
最后,让我们以习近平在2014年10月15日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中的话作为本文的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