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黄诗中煎茶诗句试品江西诗派苏黄热爱生活的细节
2017-12-04丁翱林
丁翱林
在江西诗派中当属黄庭坚的诗最具有文人气和书卷气,在他现存的一千九百多首诗中约三分之二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且人文意象和自然意象都格外密集,使得他的诗更加充满人文色彩。如茶,茶是文人雅致生活不可或缺的,黄诗的《以小龙团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关于对煎茶声有着这样的描写:“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意思是:跪坐在团蒲上听煮茶,煮茶的声音啊就像车绕羊肠小道的声音。这份闲适和悠然,细品之,便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黄对生活的热爱和观察入微,车过羊肠小路的声音是日常大部分的人都听过的,而与常人不同的是,黄在参与文人活动——煎茶时竟然可以联想到此等妙语,不由让人拍案叫绝。
黄庭坚所在的江西是南宗禅的圣地,,所谓“一盏一叶有禅思”,其对茶和茶事之道皆是较为熟悉的,他在《寄新茶与南禅师》中有着“筠焙熟香茶,能医病眼花。因甘野夫食,聊寄法王家。石钵收云液,铜缾煮露华。一瓯资舌本,吾欲问三车”。先说茶有提神明目的功效,并用谦逊的语气表达自己对佛门以及高僧的尊敬和仰慕之情,意在说明唯有以茶为趣的清雅才堪堪配得上佛门的清幽。诗中“三车”是经典的佛门术语,以三车喻三乘,意为以羊车喻声闻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以牛车喻菩萨乘。禅与诗都极为重视内心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重视妙语,启示和象喻。试问如若不是一个十分热爱生活又对人生有着积极向上的人,何以创作出绝句,如何保持清明的禅心呢?黄庭坚将饮茶的惬意妙觉和习禅的妙思奇想自然的融会贯通,做到无处不禅意,何处无茶。如此,茶事便是佛事,佛事亦为人事,一盏一壶,一叶一水皆可人禅。
说起黄庭坚便不得不提的一位诗人,他既是黄的友人、知己、老师,又是黄的劲敌、对手,他们并称‘苏黄。苏轼也爱在闲暇时煎茶,也对煎茶有过细致的描写,在《汲江煎茶》中:“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这首诗写于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一一OO)的春天,苏轼被贬在儋州(今海南岛儋县);诗中描写了作者月夜江边汲水煎茶的细节,具体地反映了被贬远方的寂寞心情。“此诗甚奇,道尽烹茶之要。且茶水非活水则不能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1]
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谓 “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缓火就是炆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因为煎茶要用活水,诗人只好到自己提着通,带着大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
第二句写月夜汲水的情景,他去汲水的时候,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用大瓢取水就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瓮)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这是煎茶前的准备活动,写得很细致、很形象,很有韵味。
第三句写煎茶:煮开了,雪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据会品茶的人说,好茶沏了呈白色,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斟茶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此处虽略带夸张,却十分生动形象,同时更能从侧面反映他在贬所的小屋里,夜间十分孤独、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
第四句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三碗恐怕不易做到。這句话是有来历的。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写诗文思路不灵,常用“枯肠”来比喻。搜索枯肠,就是冥思苦索。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作者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看来他的茶量要超过“三碗”,或许喝到卢仝诗中所说的“七碗”。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且尽卢仝七碗茶”。喝完茶干什么?没事。所以最后一句说,喝完茶,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
这首诗对煎茶活动的描写细腻生动。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全部过程仔仔细细、绘影绘声,修辞更是出奇制胜。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被贬后寂寞无聊的心理,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苏轼极为嗜好饮茶,茶与他而言是助其诗意畅流的灵药,是他忙里偷闲的益友,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他对茶就似李白嗜酒一般无可救药。他作诗歌时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睡醒了也要喝茶“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他夜晚办事还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可谓是视茶如命了。更为了他心爱的茶写下一首《水调歌头》,词云:“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词中详细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对茶烹制过程可谓是绘声绘色,情趣盎然。苏轼爱茶至深,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诗里,将茶比作“佳人”。诗云:“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因而对于烹茶之事更是精到,好茶必须配好水即“精品厌凡泉”,活水须用活火烹,对水温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能有些许差池。对煮水的器具和饮茶用具,苏轼也有讲究。“铜腥铁涩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红玉”。甚至在宜兴时,还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纪念他,把此种壶式命名为 “东坡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即是苏轼用此壶烹茗独饮时的生动写照。
这一对挚友,虽然一生磕磕绊绊,但是他们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对于生活依旧充满了热情和期盼。同是一代文豪,对于挫折和坎坷的无惧,对于每一日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令人折服。在宋代江西诗派中多得是文人骚客,对茶表达喜爱之情的诗句更是不绝于耳,在煮茶的名家的影响下,茶的文化将会更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出自胡仔的《?溪渔隐丛话》卷十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