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代文学中的父亲形象解读

2017-12-04唐浩李波闫磊

神州·上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

唐浩+李波+闫磊

摘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父亲”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富有深厚的道德与权威原形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父亲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当代文学中的父亲形象演变说起,简述不同时期形象背后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当代文学;父亲形象解读;时代影响

引言:

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父亲是一个极其常见的创作题材。“父亲”两个字,不仅仅是简单的称呼,还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文化中,父权一直占据着主导的位置,处于社会金字塔的顶端。正是因为"父親"有如此的生活基础和文化根基,也时常成为文学描写和表现的重要对象。

一、当代文学中父亲形象的演变

虽然我国的当代文学发展时间并不长,只有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但是由于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的过程中,“父亲”这一形象也经历了各种的变动,最终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当代文学史上,对于父亲的形象描写经历了三个演变过程:贬低权威期、夸饰期、形象的还原期。在三个发展时期中,文学描写的父亲形象也各有不同,从而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面貌,成为了历史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

二、当代文学演变中的父亲形象的文化解读

(一)父亲权威的贬低时期

中国是一个以孝为本的国家,讲究孝顺父母,但是随着社会思想地不断演进,新思想难免对传统的父亲权威产生一定冲击,这样一来,将父亲踩在时代发展的脚下,推到历史发展的“断头台”前。文学中父亲形象的贬低时期主要分为了建国前和文化大革命之后两个阶段。建国前,由于我国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父权思想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旧广泛地存在,父亲还是占据着家庭的主导地位,在社会上拥有高度的权威。但是由于新思想的冲击,社会上出现了对于父权的挑战和不满,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父亲形象被严重贬低。而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作者挣脱了之前对于文学创作的束缚,开始对传统父亲的形象进行全新的理解和解读,出现了以王朔为主的戏谑文学和以莫言为主的寻根学派,父亲这一形象在他们的手中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也算是一种对于传统父权的颠覆和挑战。

例如,张爱玲笔下的父亲形象大多有个共同的特点:大多出身于大户,后来家境败落,成为了吃喝嫖赌抽无一不精的社会蛀虫。在家庭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对子女没有发自内心的疼爱之情,将子女视为累赘或者生财工具。她在小说《琉璃瓦》中颠覆了传统的父亲威严、慈爱的形象,塑造了一系列自私自利、参保、虚伪的父亲形象。姚源甫有七个女儿,但是姚先生人生中第一要紧事就是给他的七个女儿找婆家,必须是有利可图的婆家。女儿们的婚事竟然成为父亲攀附权贵的砝码,这是多么让人心寒的行为。他个人不关心女儿们是否幸福,也不想知道女儿们的处境。到了这种境地,父女间所仅存的,只是那种遮遮掩掩地互相算计,以及那种无尽的私欲。张爱玲选择用嘲讽和批判的笔墨,书写一个又一个被异化的父亲形象,在这样的影响之下,父亲的各种权威成为了空话,激起了人们对于社会权威的批判与反抗,推动了新时期社会思想潮流的发展与应用[1]。

(二)父亲形象的夸饰期

在建国之后,我国实行“双百方针”,文学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此时的父亲形象进入了夸饰期,得到了众人的追捧。文学作者希望将父亲这一形象化作当前社会权威的象征,以实现新的政治权威和社会威信的树立,这样一来,父亲这一形象成为了人人所吹捧和夸饰的对象。例如在《红旗谱》中的父亲朱老忠,其写作趋向完全是正面人物,充分地表现了我国父辈的刚正不阿、淳朴善良等传统美德。在描述的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将一个中国农民的形象融入到阶级斗争之中,树立起一个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的农民英雄。朱老忠只是一个典型的农民父亲,却创作成为了一个社会英雄,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环境的影响。

(三)父亲形象的还原期

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作品中父亲的形象在经历了贬低和夸饰的时期之后,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文学届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父亲这一形象,创作更加地客观与真实,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各种小市民、知识分子和社会英雄等形象的父亲。在这些文学人物的身上,既有典型小人物的性格特点,又有中华传统美德和新时期的时代潮流的积极反映,体现了作家对于新时期形象创作的美好愿望。

例如,在1996年周国平写的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文中,以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言倾诉了一个父亲丧女的爱与悲,描绘了一个凄美的生命的短暂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对生命短暂已经死去的女儿深沉的爱,谱写了一曲关于父爱的绝唱!作品在描写孩子的同时同时也是对于父亲形象塑造的过程。作者在巨大的悲痛中描写妞妞遭受病痛折磨的细节,完全是用血泪在写作,作为一个父亲而言,这是何其残忍的一件事,读者含着眼泪都能感受到父亲内心的沉痛。所以,对于男人来说,唯有父亲的称号是神圣的。一切世俗的头衔都可以凭人力获救,而要成为父亲却必须仰仗神力。文中父亲的形象真实且动人,充分地将一个有血有肉的父亲表现出来[2]。

文学创作在经历了父亲形象的贬低与夸饰时期,父亲这一形象走下了“神坛”。人们在享受胜利喜悦的同时,有对于父亲有着极大的愧疚和自责,人们希望重建社会秩序,在打破“父亲”的神像之后,又开始了漫长的寻找之旅。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为了社会建构,将父亲还原成社会发展的本来面目。父亲逐渐地成为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回归了传统。

结语:

当代文学作品中关于父亲形象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通过当前对于父亲形象的变化分析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父亲形象绝对具有丰富的综合性文化发展意义。因此,如何就当前社会发展来创造出新时期的父亲形象就成为了文学作者们所关注的话题,这将一直成为文学创作的重心所在。

参考文献:

[1]赵梦颖.“重构”父亲的意义——20世纪50至70年代文学文本中的父亲形象书写[N].新乡学院学报,2014,31(09):35-37.

[2]李书影.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中父亲形象的嬗变及其理想构建[N].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4(04):116-120+128.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Found in Translation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海外因素
“中国当代文学七十年”高峰论坛在集美大学举行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废都》的悖论:兼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向度
当前“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对策刍议
论新小说派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