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速度”下的成都实践
2017-12-04李权云
李权云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成都市新都区正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对轨道交通产业的决策部署,抢抓发展机遇,聚焦产业链、创新链,建设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
什么是“中国速度”?一项针对在华留学生“最想带回国的中国现代生活方式”的调查显示,他们对中国高铁情有独钟,“我可以看着窗外,看到各种风景,就好像整个中国都在眼前移动。”
在他们看来,这也许就是“中国速度”。
9月21日,京沪线“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重回时速350公里,引发外媒纷纷报道,称“复兴号”设计制造全部由中国完成,“超过了日本新干线和法国高速铁路系统TGV”,达到“世界第一速度”。
“‘复兴号动车组的提速,体现了我们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9月28日,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创新中国·产业生态圈的成都实践”2017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峰会在成都市新都区举行。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复兴号”动车组成功提速再次领跑全世界,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不断提挡的“中国速度”,也让中国人再次感受到轨道交通的日新月异。
峰会还汇聚了包括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原巡视员李国勇,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电气化自动化专家钱清泉,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等政产学研各界重量级嘉宾,聚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建设,共话产业发展大计。
追逐
就在“复兴号”动车组提速前半个月,成都市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开通,满载着蓉城风情的“最成都”号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缓缓驶出,驶向城区。
成都10号线列车所采用的铝合金4动2拖6辆编组A型地铁车辆,与已经投入运营的1、2、3、4号线的B型车相比,车身加长,车内空间加宽,在乘车舒适性不减的前提下,载客量增加了三分之一。这种铝合金A型车的优良性能在即将开通的成都7号线的空载试运行中也得到了验证。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新型地铁车辆是原汁原味的“成都造”,打造这些车辆的基地,正是落户在新都的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
2014年8月28日,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新都;2015年8月20日,中车项目在新都区石板滩镇破土动工,从项目签约到破土动工,不到一年时间;2016年7月1日,中车项目正式投产,从项目开工到正式投产,仅仅315天;就在两个多月后,2016年9月22日,第一辆铝合金A型地铁车辆正式下线。
如此快速的进展已经大大超越了中车成都公司依照惯例设定的“项目签约一年内实现开工建设、项目开工一年内实现投产、投产后一年内实现达产”的“三个一年目标”。根据《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新都区轨道交通产业基地是成都“一校一总部两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快节奏高效率为成都轨道交通发展树立了标杆。
探索
今年2月,成都正式获批成为西部第一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打造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成为国家基于全球战略布局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西部地区树立制造强市的典型样板,是成都肩负的战略使命。作为成都市大力发展的五大优势产业之一,轨道交通产业建设也进入了关键节点。
根据《成都制造2025规划》,到2025年,成都轨道交通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达到1000亿元以上,整车制造能力4000辆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西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维修和检测基地,“一带一路”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基地。
轨道交通产业是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成都“十三五”期间突出发展的产业机遇。成都按照空间布局,将努力打造轨道交通产业创新总部和全球轨道交通研发高地,建设成为行业名片和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基地。
作为西部首个启动地铁建设的城市,成都市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将继续提升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持续提升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水平。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运转的关键支撑。正是基于这样的城市雄心和实践,轨道交通产业这一城市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不断加速生成。在今年7月份举行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强调,要坚持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作为成都的新中心城区,新都肩负着“中优”和“北改”的双重使命,正加快构建轨道交通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
作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超过业内速度一倍的高效率建设而成的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是中车集团在蓉投资兴建的唯一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基地主要瞄准主流制式和新制式市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城际动车组、地铁、有轨电车制造和检修,新能源动力及工程化研发制造,高速动车、机车、客车维保等业务。
基地目前已聚集了包括今创集团、新誉集团、鼎汉技术、株洲时代电气等行业标杆在内的20余家配套企业,总投资逾百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全球约有46个国家和地区近270家企业开展轨道交通车辆的生产。2015年,全球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按销售收入排名前六位依次为中国中车、加拿大庞巴迪、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美国GE和日本川崎,这六个大公司集中了全世界80%的市场,产业集中度非常高。”在李毅中看来,新都的轨道交通产业园有龙头企业带动,就具备了产业集群的基础。
与此同时,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所研制的A型地铁车辆也顺应了当下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趋势。李毅中在本次峰会上就提到,从技术发展来看,当前轨道交通产业集成了多学科、多领域的高新技术,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交叉发展态势日渐显著。轨道交通的新材料、新工艺使车体轻量化,新型的电力电子器件和智能控制使电子传动系统实现大功率、小体积、低成本。数字化、网络化运行使控制更加安全可靠。”
在国内,具有一定轨道交通产业基础的城市正围绕整车制造,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努力营造比较完备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条,基本完成了企业、人才、技术、资金各要素的聚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原巡视员李国勇在谈到这一点时也颇感自豪:“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水平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有些方面,通过自主创新水平已经领先于世界各国,可以说考察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设备,不用再出国考察,基本上所有的先进装备在国内都能看得到。”
与此同时,产业内市场垄断也在加强。中车集团在铁路机车、铁路客货车、高速动车组、城际动车组、城轨地铁等传统轨道交通装备整车业务领域具有垄断性优势。
李国勇还表示,我国现在已经是轨道交通大国,各地的情况大不相同,尤其是西部地区地形更加复杂,应该有各自的发展模式。因此,城际动车组、城规地铁以及有轨电车、高速磁悬浮、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交通等新型制式城市轨道交通正取得飞速发展。
“我国具有良好的传统轨道交通产业基础,完全有能力发展中低速磁悬浮交通战略新兴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电气化自动化专家钱清泉在峰会上向成都建言,速度是轨道交通追求的永恒主题。成都也应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产业基础,把握技术的先进性、前瞻性,抓住高速磁浮交通发展机遇,引领后高铁时代轨道交通的发展。
打造产业生态圈
面对轨道交通产业市场需求升级、研发技术转型的需求,正在发展中的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也在谋划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除了具备铝合金A型地铁和低地板有轨电车的整车生产制造能力以外,基地在城际列车及空铁、磁悬浮、单轨等新制式列车的生产能力较弱;同时,产业链条有待完善,在制动系统、钩缓装置、受流装置、辅助供电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领域仍缺乏核心配套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我们擅长的是整机。”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周建乐在峰会对话中指出,成都的轨道交通产业链在装备制造业尤其是整车制造上很强,但需要把短板补起来,把产业链补齐。
作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成都肩负着以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中心,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国家基于全球战略布局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使命。
转变经济组织方式,由过去以GDP为核心转向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核心,是今年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的突出创新。新都正以新的规划为引领,加快天府动力新城规划建设,努力打造产业生态圈全市试点示范工程。
“要形成共生共荣、协同演化的产业生态圈,就需要产业价值链的不断完善。”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为新都区的规划点赞,并表示,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将越来越高。产业链的前后延伸将在支撑城市发展的同时,将会全面提升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活力。
根据《成都市轨道交通建设“十三五”规划》,目前,成都交通枢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到2020年,全市地铁里程将达500公里,形成千亿级市场。周边市场潜力同样巨大。未来几年,西部重庆、贵阳、西安、昆明等大城市以及省内的绵阳、德阳、宜宾等地都将规划发展地铁或现代有轨电车,推动轨道交通网融合发展。
提升产业生态圈竞争力,把握不断发展的广阔市场,首先要立足当下提升整车装备制造能力,进行能级提升。中车成都轨道产业园需在目前已经形成的城轨地铁造修、国家铁路检修能力基础上,加快发展城际动车组、单轨列车和中高速磁悬浮等高端和新制式产品的科技研发、生产制造能力。
“我们属于装备制造,产业以及市场特点决定了这个行业有较高的集中度。它和汽车不一样,汽车是进入千家万户,高铁、轨道交通是集体运营,而且要建轨道,门槛比较高,大家都去搞高铁‘复兴号制造也不可能。因此要形成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李毅中生动地阐述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重要性,并表示,要以整车装备制造和龙头企业为中心,围绕转向架、车体、牵引控制系统、制动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等9大关键系统和主要部件,进行精准辐射,加强核心零部件相关企业投资落户,提升产业配套率,补齐产业链。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产业机制的协同创新。“我们把产业生态圈划成生产生态圈、创新生态圈、应用生态圈。”黄群慧指出,在产业生态圈的建设里,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整车装备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率,离不开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新都在提升基地配套能力和建设产业联盟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
引领新都发展新格局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十九大报告的一系列表述,预示着中国高铁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进入新时代,代表着“中国速度”的中国高铁正在快速驶向全世界。
与此同时,轨道交通产业也承载着城市的梦想在华夏大地连线结网,改变着老百姓的生活轨道。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轨道交通。比如成都,发展轨道交通既推动本城市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同时又对我们这样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包括城市群,甚至整个东中西部,起到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巨大支撑作用,所以战略意义非常明显。”黄群慧表示,轨道交通产业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城市的发展在轨道交通产业支撑下,将会实现更高的效率。”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肯定了新都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指出,新都需在产业发展中精准定位,聚集资源,丰富分工,在打造产业生态圈的基础上,推进城市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新都是一座镌刻着28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都,自古以来人杰地灵,自然秀美。如今,随着新都成为成北新中心城市,其区位优势将在城市扩容优化、提档升级的过程中继续凸显价值。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持。根据中央、省市对轨道交通产业的决策部署,新都抢抓难得的历史机遇,聚焦轨道交通产业链、创新链、高端环节和关键领域,实施产能驱动战略。
对此,成都市新都区副区长吴昊用“三个改变”阐释了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对于新都区的影响:首先是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其次改变了产业结构,从过去传统产业向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转变;最后就是对产业发展方式的改变,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产业生态圈的转变。
新都着力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也获得各方的看好。峰会最后,各界嘉宾代表共同倡议:各方携手努力,共建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为提升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国际竞争力贡献力量。当日下午,2017新都轨道交通产业投资推介会举行,对接签约轨道交通行业龙头企业15家,签约总金额达115亿元。
可以预见的是,交织成网的轨道交通如同这座城市的大动脉,正在为“中国速度”下的成都实践不断注入鲜活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