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保护桂林话,八旬老人花15年干这事

2017-12-04景碧锋

农家之友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何平荔浦笔芯

为保护桂林话,八旬老人花15年干这事

已经80岁、头发花白的何平老人从2002年开始,尝试着写一部有关桂林方言的书。“开始以为很简单,让我没料到的是,这一写就写了15年,比‘十年磨一剑’还要久得多。”何平指着厚厚的16本《桂林话》书稿笑着对记者说。

记者翻开书稿一看,每一个本子都密密麻麻写满桂林话,后面是注释。不仅是桂林的方言,还涉及与桂林有关的名人、俚语、顺口溜都一概不漏地收录进来,约3.6万条,仿佛一本桂林的百科全书。

记者随便翻开一本,里面的桂林方言俗语让记者既熟悉又陌生。像“好耍”“认生”“刮油水”这些词,现在的桂林人还常挂在口头,但“丽五”“丽六”“甜水”这些词就让人觉得有点云里雾里了。

“丽五是形容漂亮的女孩,丽六说的是帅哥。至于甜水可不是糖水,是表示满意的意思。打嘣是亲嘴的意思。这些词都是老桂林人常说的,但是到了现在,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已经不懂了。这些可都是桂林的传统文化,应该流传下来。”何平说。

除了收录桂林的方言,何平书稿中收录的桂林俗语、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也诙谐有趣,蛮有味道。比如有一首桂林方言顺口溜:“花公鸡,尾巴长,讨了老婆不养娘。老婆要吃鸡,半夜克赶圩。老娘要吃茶,懒得烧来懒得拿。”

书稿中还收录了历史文化名人,老商店,老地名,古街道名,风景名胜等。何平给记者讲起了桂林从“一”到“十”的地名:驿门前(驿前街)、二江口(伏波山对面,漓江和小东江的分叉口)、三里店、泗洲湾、五岳观(在文明路)、六狮洲、七星岩、八角塘、九娘庙、十字街。如今,这些地名有的已经消失,年轻人都不知道了。

一个老人是如何写起这么一部大书的?何平告诉记者,大学时候他学的是表演专业,工作后也当过话剧演员,因场地对语言比较敏感,也很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会讲桂林话的人越来越少了,连自己的爱人、孙子等家人对很多桂林话都不懂。为此,他感到十分遗憾。况且,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桂林,地处桂北,与湘、黔等省相邻,是多种语言文化的交汇地,却没有一部自己的方言专著,而像相邻的柳州都有《柳州方言》。于是,他逐渐萌生了写一部有关桂林方言的书的想法,对桂林方言进行抢救式的发掘。

何平本以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又是学话剧出身的,写本地方言的书,不过是把生活中的方言记录下来罢了,然而没想到,随着搜集内容的不断增多,这一写就是15年,从黑头发写成了白头发。

在写作中,何平不仅根据自己对桂林方言的积累、理解编写,还经常跑到街头巷尾和桂林老人聊天,进行搜集整理,将他们说的原汁原味的桂林方言一词一句记录下来。

不仅如此,何平还跑到桂林的多个县区,到处去收集方言。比如“撂”这个字,在荔浦、平乐一带有特别的含义。何平问了好些人,查阅了《康熙字典》《辞海》等工具书,还是感到不准确。于是他又坐班车到荔浦四处访问,后来才从一位年逾九旬的老纤工的口中,得到了准确的诠释。

写这本方言著作,何平都是拿着签字笔一笔一画地写。时间长了,笔芯都是一盒一盒地买,写过的笔芯超过上千支,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写这部书吃力不讨好,我就是想把这些方言和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如今,何平正在跟出版社沟通洽谈,希望书籍尽快出版,为保护桂林方言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据《桂林日报》,文/景碧锋)

猜你喜欢

何平荔浦笔芯
基于经济发展视角下如何发挥荔浦芋品牌优势
广西荔浦市启动首批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工作
义助逍遥子
9.到那边哭去
《油墨圆珠笔和笔芯》等3项国家标准
批改作业一年用掉百根红笔芯,武汉老师别样“护送”学生高考
找不同
更名
皇室贡品
皇室贡品︱︱︱荔浦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