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喝热水的历史

2017-12-04谌旭彬

中外文摘 2017年24期
关键词:生水凉水底层

□ 谌旭彬

中国人喝热水的历史

□ 谌旭彬

基于卫生原因,上层中国,有着悠久的喝热水的传统。明代天启年间,大臣杨涟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遭到迫害。屡受酷刑拷打后,杨涟“知珰意不可回,每晨起多饮凉水,以求速死”。欲“饮凉水求速死”,显见杨涟相信喝凉水有害身体健康。未入狱前的杨涟,自当以喝热水为日常生活的首选。

清代诗人袁枚的孙子袁祖志(1827-1898),在上海办过报纸,还做过县令。1883年赴西欧各国游历了10个多月,已注意到东方人爱喝热水、西方人爱喝凉水这一区别的存在。归来后,袁祖志特别撰文详述东西风俗的异同。文章写道:

“中土戒饮凉水,以防坏腹,泰西务饮冷水,以为除热;中土酒必温而饮之,泰西则皆冷以尝之。”基于经济原因,底层中国,还有着同样悠久的喝凉水的传统。

唐武宗时期,日本僧人圆仁来华,见到山东一带普通百姓“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来了极贵重的客人,“便与空饼、冷菜”作为招待的佳肴。这些底层人,因燃料缺乏,热菜热饭都没得吃,自然更喝不上热水。

宋元时期,出现了独立运营的茶肆、茶楼、茶坊,喝茶的风气深入底层社会。但普通人还是承担不起烧开水煮茶的燃料成本,所以,茶贩们提着茶壶沿门挨家挨户叫卖“点茶”(用沸水泡茶),就成了一门很兴盛的生意,名叫“提茶瓶”。因为煮开水比做饭更费燃料,宋元时期的普通人家,日常生活中,“除了做饭(外)不生火,不准备热水。……一般家庭一年四季喝生水,只有老人和生病的人才煮开水喝。”到了清代,“戒饮凉水以防坏腹”的中土风俗,仍只存在于上层社会,多数底层民众继续喝凉水。当然,如果水太脏,也会做一些有限的处理。

比如,乾隆年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他们注意到,天津白河两岸民众,并不直接饮用混浊的河水,而是“把河水取上来之后,用一些明矾放在一个穿孔的竹筒内,然后把这个竹筒放在水里搅动”。明矾可以沉淀河水中的泥沙等悬浮物,但杀不死河水中的病菌。

进入民国,西方细菌学说传入,“喝热水”获得科学支持,知识界呼吁民众喝热水的声音变大。政府转型,也意识到自身在公共卫生方面负有责任,开始断断续续向民间推广喝热水。

比如,1918年前后,京师警察厅曾针对北京民众直接饮用生井水一事,多次利用媒体“婉言相劝”,宣传凉水应煮沸后再喝。再如,1929年出版的《训练总监部军事讲话》,要求军人尽可能不要饮用生水。1930年代,褚民谊(时任国民卫生建设委员会委员长)撰文《衣食住行之卫生要则》,“水中所含细菌至伙,饮生水为致疾疫之重要原因,然水之不清洁者,即不甚沸之水,亦宜致疾。”1946年,中共主办的《群众》周刊刊文《怎样预防霍乱》,号召民众“千万不要饮生水!霍乱的发生,十居八九是由于饮生水,所以,我们一定要饮开水。”

在经济发达的上海、芜湖等东南沿海城市,“熟水店”的出现,同时解决了底层民众喝热水和节省燃料的双重需求。1930年代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的一份关于上海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因价格便宜,除饮用水外,工人们连煮饭用水,也直接购买“熟水店”的开水。

1949年之后,官方全面加强了“喝热水”“喝开水”的宣传和推广。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一再号召“要反复教育群众喝开水和消毒过的水,不喝生水”。这种推广在城市比较顺利。城市居民的热开水供应大多由其所在厂矿、机关负责,凭票购买。

在农村,类似的开水供应,只在“公共食堂”时期(1958~1960)短暂出现。比如,据官方说法,贵州赫章妈姑人民公社的民众“长期以来都是喝生水”,公共食堂成立后,“炊事员把开水送到工地,大家都养成了喝开水的好习惯。……疟疾大大减少,拉肚子的现象已基本消失了”。作为当年的一种宣传材料,喝开水防拉肚子、防传染病的观念,已借此深入农村百姓脑海。

后来因大炼钢铁导致燃料更加短缺的农村,又回复到了喝凉水、喝生水的传统。1970年,作家杨绛下放至河南“五七干校”从事农业劳动,不得不喝生水,因为“在当地,草也是希罕物品,干草都连根铲下充燃料。”

这种燃料短缺,直到80年代,仍频繁见诸各种官方资料。无论城乡、无论贫富,多数中国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喝上热水,时间已是90年代中期。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喜欢喝热水?因为中国人特别不容易,才刚刚喝上热水啊。

(摘自《干校六记》《人工沼气》等)

猜你喜欢

生水凉水底层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清洁生水
凉水泉村变了样
妙趣横生话反冲
加湿器“喝”生水喷水雾无毒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探略
略论“底层”
EDIUS 5.1 打造铅笔淡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