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德里安艺术的黑格尔思想
2017-12-03邢鸿儒
邢鸿儒
20世纪前半叶是世界艺术流派多变的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个时期欧洲处于政治、文化、经济转折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也愈来愈激化。与此同时为争夺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市场,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先后被发动了,人类社会由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严重危机,为了应对这些危机也产生了各种新的思潮,其中包括美术创作。现代主义在西方逐渐成为主流,抛弃了以往的恒定的审美判断标准,这对于过去的具象主义艺术是一种反叛。社会在撕裂,艺术家在反思传统文化,在质疑过去的艺术表达形式,产生了许多反传统的绘画语言。艺术家在寻找解决社会撕裂、文化动荡的难题的方法,想运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解决社会的问题或矛盾。在这种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时,艺术作品作为扭曲的、荒诞的、寓意的和抽象的语言被表达出来。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艺术家们所表现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创伤和人类扭曲的内心,表达出对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受到画家思想中浓烈的自我主义和虚无主义,他们在画面中寻找一种自我慰藉的心理平衡。当然,也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因为它们是西方现代社会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重要写照。蒙德里安认为现代人与自然的距离已相去甚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现实生活变得越来越虚无。这时人类会对外部世界的一切阻力进行转变,延伸至内心世界的一种更深刻反思,这种转变过程和发展是符合时代精神变化的。这样,作为人的心理的一种纯粹的再现,艺术将以一种经过审美意识纯化的,也即是说,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纯粹的抽象艺术完全从写实外表中剥离出来,它不再是表象的自然和谐,而是创造出了一种革新的均等关系。实现了这种关系,是对生活有着最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这个途径,才能实现社会与经济的自由,才能实现和平,获得幸福。
一、蒙德里安的构图形式的特性
蒙德里安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艺术家,依靠长久潜心研究绘画的图像特征,成为抽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挑战了过去画家对题材的运用和笔触的明显夸张等基本特征。在造型方面他用最简单的形和线条构成了他的这幅名作《红黄蓝构成》。蒙德里安的绘画形式语言是以原色和矩形两大特点所组成的构图形式特性,在他看来构成自己艺术作品的个性就应采用最简明形式。矩形是一切形中最简明的形体之一,因为它运用了最基础的线条语言,即垂直线和水平线,这是一切线条中最简单的线。线条方面只是改变了它的线条的粗细长短线形成大小不一的空间,来表现抽象的旋律和普遍的美。黑色的直线隔开种种空间,就像黑格尔认为的世界受到限制,因为自然界每一事物都与它周围的许多其他事物相互关联但同时也对立,这某一事物就要受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所限定或者制约。例如,黑格尔指出麦子受到阳光、土壤、水分等限定。麦子因此是“有限的”,与其他事物是“相对的”,受外来影响的而不是“自由的”“独立自在的”或“自生展的”。这些单纯的直线画出的空间形成纯粹的视觉印象,一种物理化的视觉感觉来象征构成自然关系的力量。它们全部被黑线分割为面积不等的矩形方块,即把变化无穷的自然按一定的数学关系的构成,从这些方块或者线条可看到一种简洁的构成美。我们现在可以把蒙德里安的绘画艺术所强调的重点阐释为纯粹关系的美,因为这是绘画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自由表现关系的特权。完全按照自己的认识和观念来进行艺术创造,正是西方现代艺术的一大特点。
二、蒙德里安的色彩形式纯粹性
蒙德里安用最简单的色块和黑线构成了这幅名作——《红黄蓝构成》。蒙德里安的作品色彩形式原则是用最基本的色彩——黑白灰和三原色,对他来说艺术作品应采用最简的形和色,最简的形是矩形,而色彩方面就是三原色。作画时消除了一切个性化因素,用扁平笔触有规律地匀称地将色彩平铺到画面上,表现一种单纯的美感,而这种美感是被理性的规则所控制的。红黄蓝三种单纯的色彩是最基本的单元,它们简单得不能再分解,而且清晰地被直线所分割。它们三者的结合造成了最平衡、最和谐、最稳定的形式和内容,这种无冲突、无感情的视觉效果,正是他苦苦追求的普遍和永恒的美,而这种无主题的画面效果和中国绘画有巨大的区别,它们全部被黑线分割为面积不等的矩形色彩块面。这些色彩块面与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和庄子提出的“即琢即雕复归于朴”还是大有不同。画家这种思想与西方文化一脉相承,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到柏拉图提出的“理式”直到19世纪黑格尔的美学的建立,都是对客观世界深入的解析。黑格尔认为:“哲学可以从一些普遍的范畴逻辑地把整个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推演出来,这样就可以说明万事万物的理性或必然性。”[1]正如范畴结合感性材料产生了人的认识,也就同时产生了现象世界。这样,蒙德里安的三原色代之黑格尔的“理念”。真实世界的色彩就是由三原色所诞生的,世界在发展变化而“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三、蒙德里安的笔触形式分析
笔触的艺术形式是艺术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艺术绘画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绘画发展史上,笔触是绘画自然诞生以来就生成的造型手法之一。自然环境中当然是不存在笔触这种东西,笔触可以说是心境的一种表达,所以笔触是人工化的东西,是人作为思想者创作出来的绘画效果。画家用画笔、油画刀甚至其它工具在画布上留下对自己主观情绪的多样的表达。蒙德里安的笔触平稳运用平涂法,笔触无起伏,无凹凸,更没有刀的刮痕,不流露一丝多余的情感,遵循理性秩序,平稳地均匀地涂抹画面色彩。不过纵观西方美术史,在过去几百年间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表现也是同样,笔触的痕迹同样没有凸显出来。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为了表现主角的高贵气质、典雅内涵、静穆态度,把绘画重点都放在刻画主体的体积感、整体的空间感以及画面的协调性上,画面效果上更是努力隐藏笔触的存在,使它从属于造型的目的。相反,浪漫主义画家的处理方式是以多变的笔触色彩,加之别出心裁的物象安排与大胆创新的构图来夸张奔放地表达画面。欧洲传统的绘画是在压制笔触和新媒介这些绘画语言的张力,只是为了实现优美和和谐的目标标准,使之服从表现的主题。那么浪漫主义绘画就是在再现这些绘画形式,释放这种独有的绘画特质,它的用笔是在探索一种静态外形中的内在表现力,体现了这种内在的意蕴所显示出的美学价值。笔触对于每个艺术家都是一种符号标记,是画家与客观事物联系而又有别于客观事物的媒介体,表达暗示着某种特殊感受。一幅画里去除色彩和造型的关系,笔触所表现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笔触是对人类某些具体审美情感的一种抽象形式。油画笔触视觉美感的愉悦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的结果,也是审美知识所积淀的结果。
蒙德里安曾说:“艺术是对自然与人的双重表现,而不是单单地表现了自然。人依照其自己的想法对自然做了变形,当人表现他最深层的特质的时候,他也就是在表达他的精神本质,他必须把自然的外表形象植入内心并使之精神化。”[2]这种说法是根据黑格尔学说中“美是理念感性的显现”[3]。而蒙德里安的艺术梦想就是到达黑格尔所說的理想的世界“英雄时代”。黑格尔提出在“英雄时代”里人物是比较自由独立的,是人与自然平和的关系,尤其是人对社会的关系来说,“英雄时代”社会上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僵化为刻板式的秩序,同时也没有明确社会的阶级关系。这就是说,人们可以凭自己判断,抉择自己所要做的事。人也就是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人,他认识到自己是一定社会的成员,能把社会中所流行的道德思想作为自己的道德理想。因此他一方面依存于社会,接受社会的理想,另一方面又不受社会限制,能凭自己的认识对行动是否符合这种理想下判断,能凭自己的意志去实现这种理想。而此时的欧洲社会正和英雄时代的社会环境相反,工业文明的发展曾让人欢欣鼓舞,使人能够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可是没有想到的却是日益膨胀的物欲,物质财富的增长并没有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反而加剧了人与人的矛盾,导致人与社会的“疏远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家蒙德里安表达了对未来更纯洁,对世界更美好的向往。
注释:
[1][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461,471.
[2]徐沛君.蒙德里安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22.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徐沛君.蒙德里安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徐晓庚.黑格尔造型艺术美学[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