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主要问题与思考
2017-12-02张杰,王滨松,杨洪一,张国财
张杰,王滨松,杨洪一,张国财
摘要:随着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的逐年提高,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与管理已成为一项备受瞩目的问题。本文从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及对比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对研究生教育、培养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总结与分析,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培养;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4-0198-03
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它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及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比较、师资力量上的比较方面对研究生教育、培养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总结与分析,对于我们国家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借鉴意义。
一、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脱节问题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培养规模上来看,研究生数量的速增,直接推动力并非来自于劳动力市场而是由于行政干预。研究生规模短期内的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过度教育引起文凭贬值等问题。研究生教育的经济社会效益不仅没有充分发挥,而且带来了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二是从类型结构来看,主要是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相对滞后,被边缘化。不论规模还是专业,都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对多层次、多种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培养目标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过程存在培训化、商业化倾向,培养质量普遍不高。三是从学科和专业结构方面来看,很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能及时设立,导致了学科体系僵化老化等问题,严重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研究生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在就业方面突出表现出来[3]。
(二)入学选拔难以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前我国研究生入学选拔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同样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政权力对高校办学自主权过度干预,导致学术人员在确定选拔、制定考试标准等方面的作用得不到体现。二是入学考试存在“重初试、轻复试”的倾向。三是考试的内容不能真正有效地考核学术潜力、创造性等高层次人才素质。而且公共考试科目占的比重太大,加重了考生负担且挤占了专业学习时间,不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环节的诸多问题
一是培养目标太单一,研究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发展不平衡,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明确地掌握工作岗位所需求的知识技能。二是学制与培养方案问题,因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国内的设立与探究的时间不长,经验与资源都不充足,导致产生了导师人数不足,素质参差不齐;课程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只更改一小部分课程以及选题培养方面出现偏差等问题。在学制方面因为找工作、论文写作以及答辩等原因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和实践,这也导致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降低。三是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学科前沿的成果不能及时地引入教学。四是教学方法落后。五是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许多学校仅仅以论文发表数量为考核依据。学校对于在外实习的学生的管理考核可能会由于空间距离远鞭长莫及的原因而有延迟和阻碍,实习单位方面因为与学校沟通不足只会对学生做出大致的管理与教导,这可能造成学校和实习单位对于学生的管理与考核不足致使学生缺乏对于实践的重视,白白浪费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
(四)研究生的教育观念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定义为一种精英教育和高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领域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具体存在两种错误倾向,分别是: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和课程体系西化。对于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有“工具化”的倾向,传统文化教育被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等同于附加成分。片面地强调西方学术体系、研究方法和价值观念,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导致了许多学生对于西方理论的盲目迷信和盲从,以及对资本主义的崇拜,影响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一)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學内容与本科重复
研究生主要的学习环节就是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从课程学习方面来看,超过85%的导师认为课程学习对提高研究生的能力有相当大的帮助,反映了我国研究生培养过于重视课程学习方面而忽略了科研训练的作用,然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并不是很如意。研究表明,对于求学满意度的调查中,关于课程内容前沿性、课程设置数量、课程结构合理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教学方法多样性等五个方面,研究生对于课程结构合理性的满意度是最低的。关于研究生教育内容来说,要比本科教学内容更专业化、更前沿、更新颖,然而导师认为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和本科内容有相当大的重叠,这表明在实际教学中,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并没有达到层次需求。
(二)教学过程不够规范
调查表明,高达60%多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没有按计划课时开课,30%认为导师随意地讲课、更改上课时间地点,更有甚者擅自更改教学计划以及减少上课时间。说明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不够规范,各大高校有必要对研究生教学过程严加管理、监督。
(三)教学方法太过单一
教学方法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目前普遍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方法,表明更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分析和研究能力的研讨法没有引起一定的重视。
三、对比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美国的研究生分为两类:学术型和专业型,分别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和培养目标。然而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则相对比较宽泛,并没有严格地区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endprint
1.美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美国的研究生经历了三种培养模式,即研究型培养模式、专业化培养模式和协同式培养模式,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大类,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研究型培养模式主要培养的是从事科研工作与大学教学的教研工作者,在培养过程中更重视学生独立科学研究活动的能力。专业化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理论性、基础性的科学研究为目标,也以应用性、功利性来满足宽泛的社会需求为基础和培养目标。协同式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与开发型人才,是一种介乎于理论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与技术型开发人才之间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培养的人才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教学和基本理论的研究人才以服务于中小学、高校和研究单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主要是培养从事实际工作或者开发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两类学位在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论文质量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构成了美国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8]。
2.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相比下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相对比较宽泛了,仅仅是从研究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角度来加以概括,而且在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比较单一。(1)要培养拔尖人才。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研究生教育理念、制度体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开拓,找到制约拔尖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症结所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注重实践知识培养,使拔尖型人才脱颖而出。应该创新选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努力地构建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体制环境,改善考试内容比重,着重于专业知识素养;改革研究生资源分配体制,使具有创新潜质的研究生获得更多的资源。(2)服务国家建设需求。从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硕士毕业生从事的都是与专业相关的管理以及技术工作岗位,而不是原来那样进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学术单位,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需求不再以学术研究为主体,而是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越发需求。然而我国以前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专注于学术型人才培养,与现实脱节。(3)优化调节控制机制。要使研究生教育制度健康有序的发展,应当注重教育需求的导向作用,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发展应当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匹配,培养更高水平的劳动力。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表现为当前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而过去一度成为热门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供大于求。(4)激发多元主体活力。研究生教育投资方不应当过多地干涉研究生招生单位实施的教育活动,而是要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作用。研究生不单单是研究生教育的接受者,更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制定没有考虑到研究生的具体类型,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大体相似,特色不够鲜明。实践发现,研究生的学习内容及研究方向与社会实际生产生活是脱节的,对于现今社会的需求,我们在原有的培养目标下选拔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满足不了的,因此社会各方面对研究生质量的关注以及质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比较
对于美国学术型研究生来说,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为主;而对于专业型研究生来说,并没有毕业论文要求,而是只要提交课程论文和报告,注重课程学习与课程训练,课程设置侧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我国研究生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个部分,而没有系统的分门别类,主要培养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工作能力的养成。从教学方法上来说,美国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独立和实践能力,而我国研究生培养在这方面缺乏重视。
(三)师资力量上的比较
美国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是实行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指导委员会指导方式,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除了导师以外,还会另外成立一个指导委员会。而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都与学术型学位大不相同,它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师资力量的选择、组成及导师指导方向等各方面都不相同。对于师资力量的选择,强调的不只是教授个人的学术水平,更重视的是其自身的实践经验。我国则是借鉴了德国的“学徒制”个人导师制。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大多数是和导师的科研项目相互结合在一起,而研究生真正到校外实习进行锻炼自身的机会却是很少,这也往往会导致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脱节,使研究生毕业后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欠缺。
四、对于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一些建议
对于研究生的教育是一个多维体系,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要充分发挥不同渠道的作用,创新载体建设。一是要加强学术平台的建设。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要侧重学术性,建设多种学术平台开展理论研讨和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二是要建设新媒体平台。随着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新兴热门平台的发展,这些平台已经成為学生主要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渠道,我们应该注重在这些平台上进行学术和教育方面的发展。三是应该加强实践平台的建设,目前国内研究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实践能力偏差。我们应该更注重实地教学,利用好实践平台。
总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普及的背景下,中国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研究生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研究生教育转型中值得关注的是如何适应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这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武向荣.中国过度教育的收入效应[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2(5):136-147.
[2]张健.试谈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4,(8):76-78.
[3]莫正刚.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时代教育,2015,(15):93-95.
[4]洪煜,钟秉林,赵应生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1-46.
[5]刘明杰,王金梅.在研究生培养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260(3):87-90.
[6]黄术芳.研究生求学满意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9.
[7]陈闻,邢晓阳.广西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质量保障的问题与对策[J].2009,(2):69-72.
[8]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