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17-12-02秦洁,王鹏
秦洁,王鹏
摘要:总结分析高校药物化学的学科特点、学科内容,结合“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和具体教学流程,探讨二者在教学中有机结合的具体操作方式以及产生的“化学反应”,以期达到为高校《药物化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提供一定普遍意义上的启发和借鉴的目的。
关键词:药物化学;对分课堂;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4-0158-02
药物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具有比较明显的学科特点:首先,囊括的知识面较广,包含药理学、生物学、化学等综合学科的大量相关内容;其次,理论性较强,其中蕴含大量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等;再次,学科知识日新月异,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更新速度很快。就其自身的定义和定位而言,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1]。学生在最初开始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由于之前的认知基础比较薄弱,普遍感到非常的吃力,加上学科的知识系统磅礴繁复,需要识记的知识点较多,给教师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和挑战。
“对分课堂”是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学新教授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2]。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这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提倡的学生自主、探究、协作的学习方式深为契合。这种模式是针对我国高校课堂授课的实际情况,结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而提出的,是国内高校教育界在本土教学总结和反思中孕育而生的产物,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大学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近几年来,笔者实际授课中不断地尝试将“对分课堂”引入到“药物化学”的教学之中,以期达到增进教学过程中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强化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让学生更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和利用这门学科的目的。
一、药物化学与对分课堂的“无缝對接”
高校与高校之间制定的同一门学科的课程计划不尽相同,一所高校在不同时期对一门学科的课程计划制定也会产生变化。具体到药物化学,不同学校安排的授课顺序、授课教材、授课课时等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期,药物化学课程的计划也会产生变动。因此要针对自身院校的具体课程设置情况,合理、灵活、策略地引入对分课堂,完成二者之间的“无缝对接”。
(一)惜时如金,高效率的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
对分课堂仍然强调定义、规律等基础知识的先期铺垫,这是实现对分的前提和基础。由于课堂的对分,教师直接讲授的时间“骤减”,这对教师的讲课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成为对分课堂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对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高度的凝练、系统的归纳、精准的判断和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准备好有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二)高度关注,全程陪伴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
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是整个对分课堂教学的枢纽,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课下的自主学习,但“放手”绝不是“放任”和“漠视”。要进行持续的关注、引导和激励。借助于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诸如课件、视频、电子书等自主学习资料,在讨论区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线上交流,对学生反映的疑点、难点,老师可以及时进行思路上的而非答案性的启发;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进行激励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参与,激发并维持其学习动机,但又不削弱学生的自主性和成就感。
(三)认真总结,做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
学生们的认知基础不统一,自学的效果也会出现差别。如果只是根据自学结果来评判学生的努力程度是不可取和不客观的。因此在学生完成自学,回到对分课堂上来的时候,教师不但要注意总结归纳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而产生的讨论结果,还要关注学生自学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问题思路。在属于教师的对分时间里,既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总结、梳理、归纳、规正也要对其自学过程中的解题思路、方式进行校正和导向。在教学评价中要始终体现结果与过程并重的教学思想。这主要体现在药物化学的平时成绩占60%,而期末考试成绩占40%。对能够全面深入掌握药物化学相关学科知识,在测试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要予以肯定,对自学中努力思考,经常向老师提问和阐述看法、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但成绩相对不理想的学生,更要给予肯定,对于主动性较低、学习惰性较高的学生,则要进行激励和鞭策。这些都要从阶段性和总结性的各种形式的教学评价中体现出来。
(四)认清本质,灵活机变地实施对分课堂策略
对分课堂的形式从根本上讲就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课时安排和具体章节的知识结构来灵活“对分”。对分课堂并不对讲授和讨论的比例进行硬性规定,既可以五五开,可以八二开,甚至九一开。[3]例如,在学习药物研究开发的途径与方法的时候,由于这一节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较多,学生掌握相对轻松简单,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将50分钟的课堂对分变为教师讲授30分钟、学生当堂讨论20分种。这样既体现了对分的每一个环节,又节省了时间,为学生下一堂对分课的进行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对分课堂对现阶段药物化学教学的完善和改进
对分课堂的本质是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以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启发智慧,发掘受教育者的脑力和能动性[4]。这对于药物化学的学科学习和实践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真正让教师“放下包袱,轻装上路”
将“对分课堂”教学法引入课程之后,教师可以将练习、测试的环节从课堂教学中剥离出来,选择性地放到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时间里。而学科结构中非核心的、衍生性的知识点则可以放到学生讨论的环节中来。这样一个对分的流程下来,老师所做的重点非常明确地放在了课程核心和难点的讲授上,其余的环节则放心大胆地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起到的是答疑、导向、激励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备课时间大幅度减少,课程压力明显减轻,授课的效果较之从前却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让学生有“成就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对分课堂,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性的学习;在讨论课上,无论是学生优秀作业的展示,还是新颖独特的见解,对所学知识的透彻总结,提出的具有深度的问题等,都会得到老师和周围同学的褒奖和肯定。学生从中取得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这会让学生真正地去渴望学习、渴求知识,从而自觉、自愿地去学好药物化学这门课程。
(三)让考评工作更准确、更合理、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尊重和保护学习主体差异性的教学模式[5]。对分课堂给了我们一个考查学生日常成绩的重要标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在对分课堂上一个学期的整体表现来合理地给出其平时的成绩;学生的平时表现被计入学生的整体成绩当中,而且其平时成绩也会相对客观地反映在最后的卷面考试上。即使学生在卷面考试上有不稳定的发挥,最终的综合成绩不会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有太大出入,而是更客观、更合理、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尤启冬.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04,(9).
[3]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学周刊,2016,(4).
[4]邱爱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5).
[5]杨淑萍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