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小说视野下的《灿烂千阳》

2017-12-02桂宏军

文教资料 2017年23期
关键词:成长小说事件内心

桂宏军

摘 要: 《灿烂千阳》通过两位普通阿富汗女性坎坷的命运,反映了在男权制和该国特定环境里女性的生活现状,作者用温情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爱与付出的感人故事。从成长的角度解读主人公玛丽雅姆和莱拉的人生历程,更能体验到残酷现实对人性的摧残及阿富汗女性坚韧隐忍、追求光明的美好品德。本文从出走与迷茫、顿悟、成长引路人等成长小说的要素对《灿烂千阳》进行了解读。这些要素是她们成长路上的重要事件和内心活动,展现了她们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历程。

关键词: 成长小说 《灿烂千阳》 事件 内心

《灿烂千阳》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 1965—)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的第二部作品,《追风筝的人》讲述了男性之间的故事,探讨了男性世界的亲情友情、忠实背叛和救赎;《灿烂千阳》以苏联入侵和塔利班专政为背景,讲述了两个女人的悲惨经历和追求奋斗,诠释了女性之间的母女姐妹般的生死情谊。故事按时间顺序讲述,第一部分讲述的是私生女玛丽雅姆被生父抛弃被迫嫁给比自己大近30岁的中年鞋匠的故事。小说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另一位女性人物莱拉在战争中失去父母与恋人失散的故事。在小说第三部分,战争和苦难让玛丽雅姆和莱拉这两个不幸的女人走到一起,成为同一个男人的妻子。一开始玛丽雅姆对莱拉充满敌意,莱拉的女儿出生后,失去生育能力的玛丽雅姆把莱拉的女儿当作自己的女儿,孩子成为她与莱拉之间情感的纽带,两个命运多舛、历经苦难的女人结成同盟共同反抗丈夫的压迫。当莱拉几乎要被丈夫打死时,一直忍耐的玛丽雅姆终于鼓起了反抗的勇气,用铁锹砸死了丈夫。玛丽雅姆让莱拉带着孩子们离开了阿富汗,独自承担了罪名,被塔利班处死。在小说的最后部分,莱拉和恋人婚后在巴基斯坦过着平静的生活。得知塔利班政府倒台,阿富汗战争结束之后,莱拉决定回到阿富汗参与重建。回国后莱拉去玛丽雅姆的出生地看了玛丽雅姆童年生活的窝棚,然后去孤儿院当了老师。

小说以阿富汗近三十年的动荡历史为背景,用细腻温柔的笔触刻画了两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女子历经磨难,她们虽饱受战火摧残和男权制的压迫,但是从不放弃对幸福和希望的追求,她们是生活在阿富汗最底层的普通女性,也是千千万万阿富汗妇女(灿烂千阳的含义)为了自由和爱不懈奋斗的典型代表。从成长的角度解读主人公玛丽雅姆和莱拉的人生历程,更能体验到残酷现实对人性的摧残及阿富汗女性坚韧隐忍、追求光明的伟大品德。玛丽雅姆和莱拉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后发生了巨大的心理变化,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精神的成熟。

一、出走与迷茫

成长小说大致遵循“天真—诱惑—出走流浪—迷惘困惑—考验—顿悟—失去天真—认识自我”这一叙事结构,讲述13岁—20岁的主人公成长经历的叙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叙述成长主体的道德和精神发展。在成长小说中,童真的幻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情节,主人公大多要经历从天真到受挫的转折。在《灿烂千阳》中,瑪丽雅姆幻想的幸福戛然而止于她十五岁生日那天,天真任性的她不顾妈妈的劝阻独自一人离开她和妈妈住的棚屋,离家出走,来到了父亲的住处,她以为父亲会接纳她,得到的却是被拒之门外,回到窝棚时,以为失去了女儿的母亲已吊死在了树上。玛丽雅姆被父亲和他的太太们打发掉,嫁给了大她很多的中年男人,从此玛丽雅姆受到了无休止的压迫和虐待。最初,玛丽雅姆对父亲充满期待,后来沦为了生育工具,遭受家庭暴力,玛丽雅姆陷入了迷惘。在婚姻之初,玛丽雅姆似乎感受到了“幸福”,觉得丈夫对她还比较好,拉希德会称赞她做的饭好吃,带她去市区给她买喜欢的东西,带她去吃从没吃过的美食。当玛丽雅姆得知丈夫的前妻和唯一的儿子已于十年前死去时,她充满了同情,玛丽雅姆也憧憬着与丈夫患难与共的婚姻生活。当玛丽雅姆发现自己怀孕时,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做好了准备迎接新的生活。然而,这种幻想中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后来不幸的玛丽雅姆多次流产,失去了生育能力,她被丈夫看作一种负担,受到刁难虐待,以前说她做饭好吃的丈夫现在说她做的饭里面有沙子,她被丈夫把沙子塞进嘴里,面对丈夫的虐待和折磨,玛利雅姆选择了沉默和妥协。渐渐地她接受了自己生为女人的命运,在玛利雅姆看来,忍受是她唯一能做的事情,玛利雅姆失去了自尊,陷入了麻木迷茫。

二、玛丽雅姆的顿悟

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要素是“顿悟”。“顿悟”来自宗教术语,被詹姆斯·乔伊斯用来指“一种突发的精神现象”;通过顿悟,主人公对自己或者对某种事物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灿烂千阳》中,在莱拉走入玛丽雅姆的生命之前,玛丽雅姆的精神处于休眠状态,她用内化的男权思想麻痹自己,无声地承受着丈夫的暴虐。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十几年后一个14岁的女孩走进了她的生活。最初玛丽雅姆本能地认为莱拉“偷走了她的丈夫”,后来,这两个命运多舛的女人在一起的生活及莱拉的孩子的出生给玛丽雅姆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和快乐,当孩子对玛丽雅姆笑,张开双臂要抱时,玛丽雅姆顿悟到自己是被尊重、被需要的人,莱拉是受过教育的新女性,现在和玛丽雅姆共命运,她最理解玛丽雅姆的痛苦和恐惧,莱拉的鼓励在很大程度上让玛丽雅姆恢复了自信,同时莱拉也给她带来了新的思想。随着与莱拉的共同生活,她们的关系从敌视对立而相互理解同情,逐渐两个身受苦难的女人产生了姐妹般的亲情。“和莱拉在院子里分享三杯茶,听到阿兹莎欢快的咯咯笑声”成了玛丽雅姆生活中的快乐。在小说的高潮,莱拉和初恋情人见面被拉希德发现,拉希德几乎要把莱拉掐死时,玛利雅姆勇敢地举起了铁锹砍向拉希德,一直被动软弱的玛利雅姆第一次用实际行动决定了自己的人生。玛利雅姆因谋杀罪被判处死刑,她并不为自己杀死了拉希德感到后悔,她觉得莱拉和她的孩子已经给了她所希望的一切,临死前,玛利雅姆想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时,是一个卑贱的村民的私生子,自己的出生是一件可怜而遗憾的事情,而当她离开这个世界时,是作为一个懂得爱与被爱的人、一个朋友、一个伴侣、一个看护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种顿悟使玛利雅姆以一种释然平静的心情面对死亡。“这样死去并不坏,这是一个不合法出生的生命的合法结局”。endprint

三、成长引路人

成长引路人是美国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构件,成长引路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丰富主人公生活经验,引导主人公形成某种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玛丽雅姆的第一个引路人是毛拉法苏拉赫,法苏拉赫是村里的阿旬,受到所有村民的爱戴,法苏拉赫每周都会来教玛丽雅姆读《古兰经》,教玛丽雅姆识字,关心着玛丽雅姆的成长。给玛丽雅姆辅导完功课后,法苏拉赫会给玛丽雅姆讲故事,耐心地听她讲那些不敢跟母亲说的话。在妈妈自杀后,玛丽雅姆充满了自责,法苏拉赫毛拉来她家里探望她,给了玛丽雅姆很大的安慰。

玛丽雅姆的第二个引路人是莱拉和情人的孩子——阿兹莎。在玛丽雅姆心灰意冷想要放弃生命的时候,是孩子给了她生存的动力。在孩子出生前,玛丽雅姆觉得自己是一个出生后被人抛弃的“哈拉米”(私生子),现在是丈夫生育和发泄的工具;孩子的出生使玛丽雅姆感受到了真挚的感情,从孩子的微笑和拥抱那里感到了自己的价值,看到了天真无邪的、毫无保留的爱。当阿兹莎“脸上流露出爱慕又紧张得发抖的神情,两只小手焦急地张开合上”要求玛丽雅姆抱她时,孩子的纯真和对她的依恋唤醒了她人性中最柔弱的情感与最深沉的母性。玛丽雅姆在这个小小的生灵身上找到了人世间的真情,找回了生命中缺失的那份爱与希望,也唤醒了沉睡的自我意识,激起了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从她看似柔弱的身躯里激发出了巨大的力量,支撑着玛丽雅姆顽强生存下去,在莱拉即将被丈夫掐死的关键时刻,这种爱激起玛丽雅姆奋起反抗,勇敢地举起铁锹砸倒拉希德,救出了莱拉,也击倒了压迫她一生的男权制,第一次用行动决定了自己的生活轨迹。作者让孩子阿兹莎作玛丽雅姆的领路人,这样更贴近人性,引起情感的共鸣。在男权制下,女人的卑微地位已经让她们忘却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忍辱负重地生活,孩子在玛丽雅姆身上激起了无私的、毫无保留的爱,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觉醒和反抗。

《灿烂千阳》以细腻温情深沉的笔触描述了遭受战火摧残和男权制压迫的阿富汗妇女生存状态,展现了她们顽强坚韧的精神和人性中善良的光辉,她们的品质就像那“灿烂千阳”一样,即使被乌云遮挡,仍然会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本文从出走与迷茫、顿悟、成长引路人等成长小说的要素对《灿烂千阳》进行了解读,这些要素是她们成长路上的重要事件和内心活动,集中展现了她们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历程。

参考文献:

[1]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Khaled Hossein.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M]. Penguin Group(USA)Inc:New York,2008.

[3]张丽莺.《灿烂千阳》中玛丽雅姆的成长之旅——从成长小说的视角解读[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6).endprint

猜你喜欢

成长小说事件内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墨裔女性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