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大板块』看杨宝林书法艺术中的文化底蕴
2017-12-02向彬
文_向彬
美学博士、中南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
从『八大板块』看杨宝林书法艺术中的文化底蕴
文_向彬
美学博士、中南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
一部书法史,其实是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书家所演绎的书法风格与书法文化史,而能够成为某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书家,其本身就是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精英。从这个层面来看,古代书法史其实就是精英文化史。换句话说,能够成为书法史上“构成点”的书法家,首先就是这个时期的文化精英,而这些精英一旦着力于翰墨,其所撰写的书法理论文章则体现这段历史的书学思想,所创作的书法作品则成为这个时期的风格导向。所以,古代书法家都非常重视自身文化素养和审美境界的提升,这两方面才是决定书法高度最根本的支撑力。当然,能够称为“书法家”的文化精英,他们在书法的书写技能与风格取舍方面更是卓尔不群。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书法审美风尚,而精湛的书写技能与博采众长的书风取舍使他们能够在书法创作中实现自己的审美追求,最终达到“书如其人”的“人书一体”境界,使书法作品成为书家胸襟、学养、审美乃至人生境界与气格的完美代言。
作为当代辽宁书法界的代表人物,杨宝林教授深明学养与书法的关系,数十年的书法学习经历很好地诠释了他的书法人生追求。作为学者型书法家,杨宝林教授在书法创作时非常注重书写内容的原创性,原创性书写内容中所体现出来的史学、文学、美学等多方面才学其实是对一个书家文化素养的综合考量。从杨宝林教授此次所展示的作品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将其书写内容划分为“八大板块”,每个板块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性,而这些板块又完美地展示了他的书法审美境界与艺术特质。
一、唐代辽宁有大家——辽宁书史板块
这一板块共有16件作品,基本上勾勒了辽宁书法史。辽宁的书法史源远流长,从石刻上可以追溯到三国时的《毌邱俭纪功碑》和西晋的《好大王碑》;从书法名家上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韩择木,此后名家还有金代的王庭筠,元代的耶律楚材,清代的王尔烈、辽东三老、辽东三才子等诸多书家,乾隆年间的四大书家中,辽宁籍就占了两席。可见,古代辽宁书法史可称为群星璀璨,历代书家不胜枚举。杨宝林教授在辽宁书史这个板块中分别以“辽宁书法家族”和“辽宁书法之最”等为主题,尽可能多地涵盖历史上的辽宁书家,用自己独具书卷气的书作铭记这些书家的生平事迹与书史流传。值得一提的是,杨宝林教授曾对唐代大书法家韩择木的身世做了深入考证,论证其为辽宁义县人,将辽宁名家书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年,这对辽宁书法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辽宁书法史研究非常薄弱,而杨宝林先生这16件作品,如史书般地记载辽宁书史的诸多内容,相信这一板块将对弘扬地域书法起到非常重要的佐助作用。
二、穷研伯简得真知——诠释融斋板块
“诠释融斋”这一板块共有10件作品。融斋是指清代学者书家刘熙载,此人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进士出身,曾官至广东学政,为晚清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艺概》为其代表作。杨宝林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刘熙载研究专家。他为了研究刘熙载曾两赴兴化访学,而研究成果《刘熙载书学研究》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和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撰写的论文《大文艺观视阈下的刘熙载书论略说》获得第八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一等奖。这些都是填补辽宁省书法学术空白的成果。杨宝林教授对“诠释融斋”这一板块倾注了很多心血。这里所展示的手卷、对联、读书笔记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刘熙载的书论观点,同时,这些作品也记录了他研究刘熙载的心路历程。这个板块不仅完美地体现了杨宝林教授书法创作中的学理性,也展示了他内心的儒雅之气和文学才华,以学养书在这个板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丛门四载侍函丈——饮水思源板块
1.杨宝林 临帖之似与不似 138cm×70cm 2017
2.杨宝林 致丛文俊先生函 35cm×25cm×4 2017
“尊师重道,不忘师恩”是杨宝林教授“饮水思源”书法板块的主题。这一板块共有4件作品,他自撰联语、诗歌或者信札表达对恩师丛文俊先生的崇敬之心。无论什么场合,杨宝林教授都坦言:“没有丛先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从杨宝林教授写给恩师的信札与诗联中可以看出其浓浓的师生之情。丛先生推崇苏轼,故杨宝林撰联:“东坡健笔,山高月小;文俊妙书,源远流长。”丛先生是《诗经》研究专家,杨宝林亦撰《读诗一得》,而他为恩师撰写的四首七言绝句,更是情深义重。他从丛文俊先生那里不仅领悟到了书法的技道观,更是深谙治学做人之理。自列入丛门后,杨宝林在治学和书艺等方面均有了质的提升和飞跃。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和博士毕业之后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都凝聚了恩师丛先生的育人心血。而这里所展示的“饮水思源”主题书法作品,更是表达了杨宝林教授对恩师的无比感恩之心,这不仅是“书为心画”的最佳注解,更是“言为心声”的最美宣言。
四、似与群贤逐酒觞——兰亭寻梦板块
绍兴兰亭是书法圣地,而《兰亭序》又是天下第一行书,“地名书法两相成”,兰亭可以说是每个书家心中的伊甸园。杨宝林教授“兰亭寻梦” 这一板块的书法作品与中国书法“兰亭奖”、绍兴兰亭以及《兰亭序》有着浓浓的情结。这个板块共有9件作品,既有集兰亭联又有咏兰亭诗,既有学术短论又有随笔小记,既有求疵语论还有翻案文章。这些作品题材可谓亦庄亦谐,皆有感而发。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宣部批准的国家级文艺奖,是当今书法界的最高奖项。从第四届开始,举办地永久落户绍兴。杨宝林教授因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而前往绍兴领奖。此次兰亭之行,让他对兰亭多了一份情愫,也多了不少书法创作的激情。杨宝林教授对此次兰亭之行格外在意,他漫步于山阴道上,或徘徊于修竹茂林之间,或静立于兰亭曲水之畔,久久不肯离去。永和九年那次流觞赋诗之雅集如在眼前,他仿佛看到了王右军当时饮酒挥毫之状。近年来,杨宝林教授对王羲之以及《兰亭序》有很多思考,兰亭之行的情结与这些思考最终都成为了他“兰亭寻梦”的书法创作题材。于是,9件血肉丰腴而气韵通畅的书法作品在杨宝林教授笔下缓缓流出。欣赏这些作品时,观者的心绪也被带进幽远的“兰亭”。
五、一盏茶杯留谬处——走进红楼板块
《红楼梦》乃中国古典小说之高峰,自问世以来,好评如潮。杨宝林教授虽不是红学家,但他熟读《红楼梦》,并对《红楼梦》中很多诗词及小说中的谬误之处有独特见解,这些见解成为了他“走进红楼”书法板块的创作素材。这一板块共有8件作品,其中对联3件、随笔2件、《红楼梦》诗词解读2件以及学术论述1件。杨宝林教授在书写的六条屏《红楼梦指瑕》中,通过对苏轼生平活动时间的考证,指出《红楼梦》中存在的一条错误,实属不易;对《红楼梦》作者的补证文章,则发表于《红楼梦学刊》;给“宝钗”“黛玉”等人物撰写的联句无不幽默生动。杨宝林教授“走进红楼”板块这8件作品虽然没法涵盖《红楼梦》的方方面面,但也体现了作者对“红学”的学术关注与思考。他为“红楼”主题所创作的每件书法作品,无论是书写内容还是书法的艺术表现,都富有情致。欣赏这些作品,读者很容易被带进一个学术与艺术构筑的大观园。
六、先文后墨乃书家——抱朴心画板块
西汉扬雄曾说:“书,心画也。”意谓文字能反映出书写者的内心世界。此语甚是有理。杨宝林教授,笔名杨抱朴,他的书学观就是他对书法理解的“心画”。此次展示的“抱朴心画”共有16件作品。在这一板块中,书写内容既有深层次的学术探讨,如认为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书贵瘦硬方通神”为书体审美错位,也有对临帖时“似与不似”的独特学术见解。但这些内容中,更多体现的是对书法本体的思考。杨宝林教授很赞同张怀瓘的论书观点,强调先文而后墨,至少要做到文墨相兼。他曾发表过《对当下书法重形式轻内容现象的反思》以及《当下书法文化缺失的隐忧》等多篇论文,充分体现了他对当下书法的忧患意识。杨宝林教授“抱朴心画”这一板块的书写题材涉及诸多书法学术观点,表面上看似零散,但有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板块,其核心思想就是提倡古雅而反对俗书,认为书家首先得是文化人,缺少文化底蕴的“炫技”书法最终将是穷途末路。
七、一篇文赋诉衷肠——情系盘锦板块
杨宝林教授“情系盘锦”这一板块只有一件作品,这件作品是他用行书创作的自撰文《盘山赋》。因为篇幅较长,他创作这件作品时可谓殚精竭虑,浓浓的盘锦乡情寓含在笔墨之中。杨宝林教授曾在盘锦师范专科学校工作9年,盘山为盘锦县管辖,那里不仅有芦苇荡、丹顶鹤、油井、河蟹等诸多景致和物产,更有他昔日的学生、同事和好友。尽管离别22年,但这些景、这些事、这些人,让他无法忘怀。基于此等情怀,当盘山县邀请杨宝林教授撰写《盘山赋》时,他慨然应允了。该赋洋洋洒洒近千言,文辞优美而气势磅礴,写尽了盘山的人文胜迹与优美风光,寄托了杨宝林教授对盘山的无比热爱与一往情深。该赋完稿后,随即被曹路先生发表于《盘锦日报》,著名书法家丁荣山先生小楷书写的《盘山赋》则成为了盘锦县的文化馈赠礼品。而杨宝林先生用行书创作的《盘山赋》更有深层次的文化含意,其间不仅融注了他对盘锦的浓情深爱,更为盘锦留下了一件不可复制的书法精品,这件作品将成为盘锦展示盘山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3.杨宝林 兰亭序集联 180cm×24cm×2 2017
八、诗书合璧展才情——诗文撷珍板块
杨宝林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才情兼备的诗人。他创作的“诗文撷珍”这一板块共有20件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是抄录的古代诗词和联语,但诗文的选取可谓匠心独具。中国是诗的国度,数千年来,无数的优秀诗文融入了我们先人的聪明才智,这些精美的诗文成为了我们的精神食粮。杨宝林教授在书法创作时选取的古代诗词联句或催人奋进,或饶有哲理,或劝人向善,或意境优美。这些精心选取的经典诗词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磁场,而经杨宝林教授之笔转化为文雅静穆的书法作品后,让古典诗词与当代书法形成一种默契,获得了诗书合璧的艺术效果。要获得诗书合一的艺术效果,书家本人要有诗心,要在书法创作时体味到古代诗词的妙处,这种心境下的书法创作本身就是诗意的。所以,在欣赏杨宝林教授这些书法的同时,随着作品中气韵与笔致的节奏变化,人们就会逐渐走进古代诗词所营造的极美境地,徜徉其中,忘却自我,让心自由自在地感受美的妙处,让心在诗书合一的艺术境界中任意翱翔。
九、端庄儒雅自风流——杨宝林书法艺术
前文不惜笔墨从“八大板块”来论述杨宝林教授书法艺术中的文化底蕴,无非是想说明一个观点,书家的底气在于文化学养。然而,不是所有的文化人都能成为书法家,书法家的艺术表现还是书法本身。对于这一点,杨宝林教授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他将读书治学之余的所有精力都花在书法学习上。更重要的是,他学习书法带有很明显的选择性,善于吸取古代书家的文气。他早年取法广泛,从唐楷到汉魏碑刻,从“二王”父子到宋元明诸家的行书,他都深入学习,尤其对王羲之和苏轼的行书用功甚多。临习古代碑作,加强了书法线条的厚度和力度;系统学习晋唐宋元诸家的行书,增强了笔法的丰富变化与气韵神采;自身学养的支撑,使他在书法创作时显得沉稳而从容;至于创作时多采用行楷书,则更能体现他内心深处的文雅风流之气。在轰轰烈烈提倡艺术表现的当代,杨宝林教授始终保存着内心的纯洁与矜持,虔诚地书写每件作品。所以,他的作品不张扬,不肤浅,不急躁,不怪诞,字里行间弥漫着儒雅,每件作品都能留住观众,耐人寻味。
“此生着力研文史,不料诗书作世名。”对于杨宝林教授而言,数十年研究文史,对《诗经》《楚辞》以及汉乐府都有很深入的思考,而对李白、杜甫、李贺、李煜、苏轼等人的诗词学研究颇深,又对刘熙载的书学有深入的探究。或许正是这些学术的支撑,加上其才学的滋养,他的书法作品中流露出时人少有的沉稳与静穆,也流露出发自其内心深处的底气与文气。
4.杨宝林 书卷气 90cm×48cm 2017
约稿、责编:史春霖、徐琳祺
杨宝林 Yang Baolin
笔名杨抱朴,吉林大学书法文献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沈阳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所长、辽宁省高校书法研究会主席、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曾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第八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一等奖,第三届辽宁省书法兰亭奖,以及第十二、十三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奖)等奖项。 著有《南唐后主李煜》《刘熙载书学研究》《诗鬼之诗》《苏东坡集诠释与解读》等15部专著,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和省级课题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