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明清海防遗存调查报告

2017-12-02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

东南文化 2017年6期
关键词:炮台海防遗存

南京博物院 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

江苏明清海防遗存调查报告

南京博物院 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

2015年7-12月,南京博物院联合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对江苏省内沿江、沿海一带的明清海防遗存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共发现炮台、城墙、营寨、烟墩、弹药库、墓葬、古河道、碑刻等8类遗存共74处,填补了明清海防遗存资料的空白,初步揭示了江苏地区海防遗存的分布面貌,为进一步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材料。

江苏省 明 清 海防遗存

明代自建立之初,沿海一带就不断受到倭寇的侵扰。明朝廷加强沿海戒备,设立卫所,充实陆军、水军,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海防体系[1]。嘉靖时期,沿海倭寇猖獗,明朝廷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海防实力,军民与倭寇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在沿海地带留下了丰富的海防遗存。清代,西方殖民主义威胁中国,列强自海上而来,自吴淞口沿长江水道深入内陆,对此,清政府在沿江要塞广设炮台,亦留下了规模可观的炮台遗存。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大潮,大量的工程建设直接导致一些海防遗存的消失。当前,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实施促使海洋文化逐渐被认知,海防遗存得到重视。2014年,江苏省文物局将“江苏明清海防调查”课题委托南京博物院,目的是通过调查,全面获取江苏境内明清海防遗存的基本信息,为下一步的保护与研究提供基础材料。田野调查于2015年7-12月进行,由南京博物院组织调查小组,其中连云港地区的调查委托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进行。调查采取区域系统调查法,对重点区域进行全覆盖式调查。调查共发现8类74处明清时期海防遗存,其中炮台14、城墙3、营寨2、烟墩17、弹药库1、墓葬4、古河道遗址1、碑刻32处(图一;表一)。现将调查成果分类择要简报如下。

(一)炮台

炮台共发现14处,分布在长江沿岸无锡江阴、镇江、南京三地,以下游江阴一地始建最早,南京最晚。

1.江阴

江阴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明嘉靖年间为防倭寇,在大、小石湾筑炮堤,清康熙二年(1663年)增筑炮台,之后不断添设。据《光绪江阴县志》,道光咸丰年间时,江阴沿江已有炮台15座,火炮56门[2]。后经同治、光绪年间的添设,规模蔚为可观。经调查,江阴现存小石湾、大石湾、鹅山、西山嘴、东山嘴等5处明清炮台遗址,其中小石湾炮台、西山嘴炮台、东山嘴炮台保存较好。

小石湾炮台(2015JHDP01)位于江阴市黄山西山西麓至鹅山东麓之间的山凹之中,北面为长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炮台旧址”的组成之一[3]。明代崇祯年间始修,清代在明代基址上修建。地面现存主体重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系仿西洋暗堡炮台式样修建。1988年江阴市博物馆清理发掘了其中五分之三的面积,清理出6个炮室、4个弹药库、3口蓄水井和1座望江台基。地面建筑遗存东西长约180、南北宽14米,占地面积约2520平方米。炮台为土木混合结构,版筑夯土做法。炮台以糯米浆、石灰、黄沙加明矾为主要原料,浇筑时在墙体和顶部辅以原木以增加其牢度。一般墙体厚1米左右,弹药库墙体厚度在2米以上,顶部和面向江面的前部墙体厚达2.5~3米。1997-1998年,江阴市政府对小石湾古炮台东段进行了修复,按照暗炮台原样复原了一、二号炮台,清理加固了三至六号炮台,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修复后的古炮台陈列着出土的四尊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造“耀威大将军”铁炮,还有弹药库、挑水沟、储水井、炮堤等遗址展示单元(彩插九︰1)。

图一// 江苏明清海防遗存分布图

西山嘴炮台(2015JHDP04)位于今江阴市长江大桥桥墩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炮台旧址”的组成之一[4],因大桥安全需要,实行封闭管理。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两江总督张之洞设立[5],现存炮台1个,弹药库2个。炮台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为半周式混凝土结构,低于地面约1.5米左右。炮位以麻石槽排成半周形,直径近6、深约0.1、宽约0.28米,槽上自西向东阴刻一到九编号文字,槽内有方形孔3行,内圈方孔紧靠槽壁半圆齿孔,计30个,中圈方孔亦为30个,外圈方孔计32个,排列有序。石槽应为安置火炮传动装置的基础。东侧有巷道,深约10米,内有弹药库,约18平方米,分内外两间,外顶部以泥土覆盖(彩插九︰2)。

东山嘴炮台(2015JH⁃DP05)位于江阴市要塞森林公园高尔夫球场8号洞附近,与西山嘴炮台同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式样结构及大小一致(彩插九︰3)。

2.镇江

镇江地区的炮台始于清道光年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1840-1842年),以焦山、圌山两处炮台建造较早。今在焦山、圌山、合山等地仍保存有5处炮台遗存,其中圌山炮台群因位于今军区营房区中,保存较好,较少受到后期破坏。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炮台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同治、光绪年间陆续添设补建[7]。据《续丹徒县志》记载,当时圌山炮台配置前膛炮,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废弃前膛炮,圌山炮台形同虚设[8]。在调查中发现两座相距约100米的独立炮台,分别编为圌山1号炮台和圌山2号炮台。

圌山1号炮台(2015JHDP08)保存较完整,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以三合土筑成,平面呈刀形,由炮位和掩体组成,总长67米。炮位总长36米,有3个炮室,进深11.85~12.8、宽4.3~6、墙体厚约3米。炮位门内共有4个弹药库,弹药库门洞宽0.8、进深2米。炮口平面呈蝴蝶形,宽0.7~1.5米。掩体长31米,有7个射击口,宽0.96米,东侧有一段南北向围墙,长6.4米(图二;彩插九︰4)。

表一// 江苏现存明清海防遗存一览

序号类别名称编号备注2015JHDD11 30朱家墩遗址明—清31 32 33 2015JHDD12 2015JHDD13 2015JHDD14南坎村1号烟墩遗址南坎村2号烟墩遗址丰墩遗址34 35 36仪征仪扬运河北岸烟墩遗址倭子坟遗址老烟墩遗址2015JHDD15 2015JHDD16 2015JHDD17明—清明明—清象山快炮台弹药库37弹药库2015JHDK01 2015JHDM01 2015JHDM02 38 39曹顶墓顾昊墓王鈇墓墓葬2015JHDM03 40清明明 明 清41 42蒋元枢墓半泾河故道遗址古河道元—明43熊公平海碑2015JHDM04 2015JHDH01 44 45 46 2015JHDB02 2015JHDB03 2015JHDB04抚台平倭碑重建常熟县城记碑朱臻仕碑浚福山塘碑2015JHDB01 2015JHDB05 47 48 2015JHDB06地理图碑建造阅兵台记碑49碑刻水关门门额石刻50 2015JHDB07 2015JHDB10 2015JHDB08 51 52现藏连云港市博物馆53 54 55 2015JHDB09连云港市新浦区南城街道东大街南首连云港市赣榆县赣马高级中学院内现藏连云港市赣榆县博物馆海州城“望孔门”门额石刻海州城“向朐门”、“朐阳门”门额石刻南城“古凤凰城”门额石刻赣榆城“瞻圣门”门额石刻赣榆城“迎薰门”门额石刻地址盐城市建湖县上冈镇草堰口社区永丰村西盐城市阜宁县沟墩镇南坎村三组盐城市阜宁县沟墩镇南坎村三组盐城市阜宁县三灶镇丰墩村原丰墩初中内扬州市仪征市晶威国际大酒店西南约270米处南通市城山公路东侧苏州市张家港市金港镇高桥村高桥山庄农家乐院内镇江市京口区象山镇焦山社区东吴路与江滨路交叉口南京市浦口区佛手湖北岸苏州市常熟市虞山镇大湖甸村西烧香浜虞山南路南侧南通市崇川区城山路与世纪大道十字路口北30米苏州市常熟市虞山林场白云管理区南侧苏州市太仓市城乡镇万丰村海丰农场苏州市太仓市浏河镇中心街天妃宫碑廊内南通市狼山南坡幻公塔附近现藏苏州市常熟市塔弄2号方塔园内现藏无锡市江阴市博物馆苏州市常熟市福山镇福山村老街十字街路口苏州市常熟市虞山镇学前街23号文庙内苏州市太仓市浏河镇浏南村57组江堤内侧连云港市海州双龙井院内,原位于海州区西门西侧连云港市海州区东门人家院内时代2015JHDB11 2015JHDB12 2015JHDB13明—清明—清明—清明 明明清 清 明 清 明 明 明 明清清

序号56 57编号2015JHDB14 2015JHDB15类别花果山唐仲冕题刻名称白虎山陶澍石刻白虎山王梦龄石刻东山陈尧年题刻原址59 2015JHDB17东山蒋翠峰题刻之一60 2015JHDB16 2015JHDB18 61东山蒋翠峰题刻之二58 2015JHDB19原址62 2015JHDB20 63东山陈北川、蒋翠峰题刻之一东山陈北川、蒋翠峰题刻之二2015JHDB21东山陈北川题刻2015JHDB22原址原址原址碑刻时代65 2015JHDB24 2015JHDB25东山“石上清风、山间明月”题刻东山周南题刻东山周乐奉题刻2015JHDB23原址原址2015JHDB26西山管干珍题刻68 64原址原址花果山袖海陶澍题刻70 2015JHDB28 2015JHDB27 66 67高公岛陶澍题刻原址西朱范王得胜生平碑2015JHDB29原址71 2015JHDB30 72三元宫“题复云台山青峰顶屏纪”碑王耀斋去思碑李湘颿去思碑2015JHDB31 2015JHDB32 73 74地址连云港市海州区白虎山东坡连云港市海州区白虎山东坡连云港市花果山屏竹禅院门外北侧约10米岩壁上连云港市新浦区南城街道东山石门西台阶南侧崖石连云港市新浦区南城街道东山石门北侧岩坡一低崖上连云港市新浦区南城街道东山石门至玉皇宫路道北侧连云港市新浦区南城街道东山石门至玉皇宫路道北侧连云港市新浦区南城街道东山石门至玉皇宫路道北侧连云港市新浦区南城街道东山石门至玉皇宫路道北侧连云港市新浦区南城街道东山天池西,路北岩壁上连云港市新浦区南城街道东山鸽岛连云港市新浦区南城街道东山鸽岛连云港市新浦区南城街道西山“夕佳”北侧2米连云港市花果山风景区三元宫袖海苑内东侧岩壁上连云港市连云区高公岛乡高公岛东北侧龙王庙遗址旁一巨石上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梁河镇西朱范村村部院内连云港市新浦区花果山景区三元宫大雄宝殿前东侧碑亭内现藏连云港市灌南县博物馆连云港市张让店镇龙沟清清清 清 明 明 明 明 明 明明明清 清 清 清 清清清原址备注原址原址69原址

圌山2号炮台(2015JHDP09)位于1号西南约100米处,主体被植物杂草覆盖。亦以三合土筑成,平面呈长方形,有三个炮位、四个弹药库,总长约33、宽约10米,占地面积约330平方米。炮位室内进深8.7、宽5.2米,外墙厚4.4米,弹药库门宽0.7、进深2.8米(彩插九︰5)。

3.南京

南京的炮台始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军侵台之际,当时两江总督李宗羲筹办防务,“自吴淞江至江宁下关各隘口,皆仿西洋形式建筑炮台”[9]。据《续纂江宁府志》统计,至光绪六年(1880年),南京沿江两岸共修筑明、暗炮台32座,其中南岸24座,北岸8座。此后经继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增设筹建,在南京城内外陆续增添炮台。经调查,在狮子山、乌龙山、老虎山、石头城等处保存有4处遗存,其中以老虎山炮台规模最大。

图二// 圌山1号炮台平面图

老虎山炮台(2015JHDP13)位于南京市栖霞区老虎山山脊,现存4个独立分布的炮位,本次调查中由北向南编为老虎山1-4号。每一炮位均由炮座和地下巷道组成,炮座内壁砌有一圈弹药龛。1号炮位位于山体最北端,北眺长江。地面部分残留较少,外径6.7、内径5.5、残深0.9米,地下巷道保存完整,被当地居民设门上锁,存放杂物。2号炮位地面部分较完整,外径6.5、内径5.5、深0.9米,残存14个弹药龛(图三;彩插九︰6)。3号炮位地面部分破坏严重,残存少量弹药龛的底部。经计算,炮位外径8.2、内径6.4米。3号炮位下有砖砌巷道与4号炮位相连,巷道通长41、宽2.3、高2.5米,券顶,顶上有4个通气孔,附6个耳室和26个弹药龛(彩插一〇︰1)。4号炮位保存较完整,外径8.2、内径6.4、残深1.5米,与3号炮位共用巷道(图四)。

图三// 老虎山炮台1、2号炮位平面图

(二)城墙

城墙是守护一城的最后一道防御,是重要的御倭工事。调查发现常熟城墙、镇江北固山城墙、连云港南城东山城墙3处遗存,其中以常熟城墙最具代表性。

常熟城墙(2015JHDC01)系明嘉靖年间知县王鈇专为御倭而建,现存两段残垣,位于今苏州市常熟市书院街与环城西路交汇处附近,南为护城河。明嘉靖三十二年(1533年),“倭患起,……县故无城,鈇率士卒城之”[10]。建成后,“城周一千六百六十六丈有奇,高二十有四尺,厚加三之一”[11]。今残存城垣一段长13.81、宽1.1、高3.2米;另一段长26.8、宽1.62、高3.3米,墙基呈30°放脚,墙身收分20°,城砖平砌,砖缝中有白石灰残留(彩插一〇︰2)。

(三)营寨

营寨是靠近前线供士兵休整、储存弹药粮草的前进基地,兼有防御和储备物资的功能。

云梯关遗址(2015JHDY02)在今盐城市响水县黄圩镇云梯关村,今原址上建有禹王庙。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改道南行,夺泗夺淮,由云梯关入海,云梯关一时成为民间海运要道。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云梯关设官兵防守倭寇,“设备倭指挥一员,东西二守御所军五百名”[12]。2005年4月,盐城市考古工作者对云梯关遗址进行了一次试探性发掘,发现了明代房屋墙基、砖铺道路等遗迹。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保护范围以禹王寺四周围墙为界,面积约24000平方米(彩插一〇︰3)[13]。

(四)烟墩

烟墩遗址主要分布连云港、盐城沿海一带,经调查,共发现17处。连云港境内的南固山烟墩、玉枕山烟墩、紫阳岭烟墩、宿城炮台顶烟墩等4处均位于山顶视野开阔处,利用自然山势,以石块垒砌成墩;盐城境内的烟墩大多为平地堆土起墩,保存较好者高约2~5米,底部周长约20~30米。以连云港玉枕山烟墩保存较完整。

玉枕山烟墩(2015JHDD01)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街道北固山玉枕山北侧顶部,烟墩北部、东部面向大海。该烟墩利用自然山势用土石堆砌而成,遗址保存较为完好,由三层台地构成。东西通长18.9、南北通宽21.35、通高约4.6米,占地约400平方米。第一层方形台基西墙现存石砌墙基,通长14.2、残高0.4~1.7米;南墙现存石砌墙基,通长16.2、残高0.4~1.65米;东墙现存石砌墙基(其中有三处塌方残毁),通长17.6、残高0.4~1.72米;北墙几无石墙,仅剩土质台基,通长约17、残高0.3~1.2米;北墙突出部向北突出约2.4米,残高约1.2米。第二层梯形台基南北通长约10.2、南端宽约3.65、北端宽约6.1、残高0.1~0.5、墙宽0.6~0.7米。第三层圆形台基外径约4.8、内径约2.6、残高0.2~0.8米(图五;彩插一〇︰4)。

(五)弹药库

弹药库一般依附于炮台、兵营而设,在调查中我们将与炮台共存的弹药库视为炮台遗存的一部分,没有单独罗列。仅发现1处独立遗存的弹药库,位于镇江市京口区东吴路与江滨路路口,原系象山快炮台弹药库(2015JHDK01)。据《民国续丹徒县志》记载,象山快炮台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两江总督张之洞添设[14],原炮台主体已毁。弹药库占地约150平方米,由混凝土浇筑而成,长23、高2.6、宽6.37米,墙厚0.47米,有三门,南面已倾斜,顶部也已开裂。西部有5个方孔,应为射击孔,长0.4、宽0.3米。东部有4个窗户,高0.8米,距地面1.3米。

(六)墓葬

调查发现4处墓葬,墓主均系直接参与到海防行为的官将。其中顾昊、王鈇、曹顶的抗倭事迹均见于明嘉靖年间倭寇猖獗之际,蒋元枢于清乾隆年间任台湾知府,主持了台湾岛上诸多海防工事的建设。

图五// 玉枕山烟墩平、剖面图

顾昊墓(2015JHDM01)位于南京市浦口区佛手湖北岸。顾昊,字钦甫,号石坡,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乡试中举,后出任嘉兴府通判。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顾昊率军“斩(倭寇)首百八十级,降者数百,……(朝廷)赐俸一级,赤金二铤,毳衣一袭,调云南通判,升云南知府”[15]。晚年归居南京故里,死后葬于村后小山。墓占地约15平方米,封土现高2.5、直径4米,墓前有碑,长1.52、宽0.42、厚0.17米,上刻“皇明诰授朝议大夫知云南府顾公讳钦俊君元配赵龙恭人合墓”等字,系其后人在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所立。墓旁有其子顾小坡夫人墓。

王鈇墓(2015JHDM02)位于苏州市常熟市虞山镇大湖甸村西烧香浜虞山南路路边。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王鈇,字德威,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任常熟知县,曾筑常熟城御倭。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倭冠过常熟城南,王鈇率兵乘船追击,中伏殉难。朝廷诏赠太仆寺少卿,“遣官谕祭,立祠死所,岁时奉祀”[17]。墓坐北朝南,背靠虞山,20世纪80年代中重修,占地约200平方米,墓冢封土直径3.3、高1.2米,墓道长35米,道上立近年建花岗石单间冲天式石坊一座,镌额“忠臣王公墓”(彩插一〇︰5)。

曹顶墓(2015JHDM04)位于南通市崇川区城山路与世纪大道十字路口北。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据《光绪通州直隶州志》记载,曹顶系明嘉靖年间通州余西场人,盐民出身,因发际有三顶,人呼“顶儿”,故以此为名。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应征抗倭,先后参加多次战斗,战功显著。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曹顶与倭寇战于城北,乘胜追击到单家店,因雨天泥泞,战马失足,摔倒后被倭寇杀害,时年四十四岁[19]。墓原为土冢,现以红砂石堆砌而成,上塑曹顶跨马提刀像。整个墓地占地约432平方米,南北长约27、宽约16米,墓长3.65、宽3.5、高1.6米(彩插一〇︰6)。

蒋元枢墓(2015JHDM04)位于苏州市常熟市虞山林场白云管理区南侧。蒋元枢,字仲升,号香岩,清东阁大学士。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被派往台湾担任知府,任内于台湾建多处炮台、书院与灯塔,并编修《台郡各建筑图说》。1984年在常熟虞山山麓发现其墓志铭,志文由文渊阁大学士嵇璜撰写,载其卒于福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归葬常熟虞山[20]。其墓一度被毁,经修葺后现墓座南面北,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封土底径5.2、高1.3米,冢后竖有“清台湾知府蒋元枢之墓”碑,外设罗城、拜台,墓道长十余米。

(七)古河道

调查中发现1例为防止敌寇溯水道深入内陆腹地而主动堰塞河道的事迹,将此古河道纳入海防遗存。

半泾河故道遗址(2015JH⁃DH01),位于苏州市太仓市城厢镇万丰村海丰农场附近。河道原为浏河附近刘家港的重要锚地,元末明初,据守太仓的张士诚出于防卫考虑,堰塞了沿海的半泾河等河港,使得“田畴无潮水之利,士民无贩海之资”[21],“自是海盗不复窥太仓矣”[22]。1993 年曾在半泾河故道出土一艘元末明初漕运所用的平底沙船,2014年在之前沉船出土点以北又出土一艘元代沉船,此后半泾河河道得到局部疏浚。

(八)碑刻

图六//熊公平海碑拓片

调查共发现碑刻32处,内容较为丰富,既有记述抗倭事迹的颂功碑,如熊公平海碑、抚台平倭碑、重建常熟县城记碑等,也包括海防官兵游览之余寄遣情怀的诗词题刻,如连云港的“石上清风”、“山间明月”、“俯瞰东溟”等摩崖石刻,还包括记述海防官将个人生平事迹的碑志,如朱臻仕碑、西朱范王得胜生平碑等。其中熊公平海碑、抚台平倭碑、重建常熟县城记碑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的御倭事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熊公平海碑(2015JHDB01)现藏于苏州市太仓市浏河镇中心街天妃宫碑廊内。碑高218、宽110厘米,碑额高50厘米。刻于明嘉靖年间,碑额篆书阴刻“整饬苏松兵备河南按察司副使熊公平海碑”18字,碑文楷书阴刻1237字,记述的是嘉靖年间太仓知州熊桴率军民抗倭的事迹[23]。碑中所记史实,有些与史书所载相类,可作印证,还有一些则尚未载入史册,是值得重视的历史资料(图六)。

抚台平倭碑(2015JHDB02)位于南通市狼山南坡幻公塔幻公塔右侧的一座四角亭内。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碑坐南朝北,四周围以木栏。碑身高217、宽110厘米,碑额高82、长11、厚38厘米。碑文阴刻,自左往右共20列。刻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由南京户工二部尚书渚高撰文,记录了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巡抚李遂率领官兵在泰州、海安、如皋一带平息江北倭患的历史。原立于山道旁,1965年移入亭内。今碑面风化剥蚀严重,字迹缺失较多,管理单位对碑文以红色颜料填描。

重建常熟县城记碑(2015JHDB03)位于苏州市常熟市塔弄2号方塔园常熟碑刻博物馆内。碑为青石质,高350、宽109、厚25厘米。碑额浅雕云气仙鹤纹,篆书“重建常熟县城记”,碑身四周绕以阴刻卷草纹双线框。刻文21列,共计905字。刻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记载了常熟知县王鈇为抵御倭寇而筑常熟城的始末[25]。此碑由《永乐大典》总校瞿景淳撰文,书法家文征明书并篆额,刻石家吴鼒刻,被称为“三绝碑”。

结语

本次海防调查是江苏省针对海防遗存调查及研究的第一次尝试,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各类遗存基本信息,初步揭示了江苏地区海防遗存的分布面貌,为进一步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总体来看,江苏明清海防遗存的分布大致呈现出南北向和东西向两路。南北路由北部连云港、盐城一带的烟墩和少量营寨旧址构成,时代上自明延续至清。东西路则主要体现为沿长江分布的炮台类遗存,保存较完整者均位于南岸江阴—镇江—南京一线,取岸边制高点、视野良好、易守难攻的地形,在建造时代上以下游江阴地区最早,南京最晚,体现了清代晚期从海口退向内河的被动防御模式。两路遗存的防御对象不同,烟墩、营寨等主要是为了防御自海上而来的流民倭寇,沿江炮台则是出自抵御近代西方列强入侵的迫切需要而设置。在防御理念上,体现出以陆制海的保守型防御特点,以岸上防御为主。明代为应对倭寇骚扰,在海岸线内构筑警戒防御设施;清代晚期在面对列强入侵时,倚重的是内江内河防御,江阴、镇江、南京等地成为对抗外来侵略的前线。然而制海权的丧失让江河防御陷于被动,长江两岸的晚清炮台大部分设置于海面战场失利之后,是当时中国“有海无防”局面的一个映照。

目前调查所见的遗址保存状况并不理想,其中如南京老虎山炮台附近有居民丢弃的大量生活杂物,连云港的部分烟墩长期受雨水冲刷及自然风化造成局部塌陷。提高对海防遗存的重视,加大保护力度,刻不容缓。

领 队:周润垦 高 伟

绘 图:王清爽 孙 亮

执 笔:邬 俊 张 敏 王清爽 骆 琳

[1]杨金森、范忠义:《中国海防史》上册,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2]清·卢思成、冯寿镜修,季念诒、夏炜如纂:《光绪江阴县志》卷六《炮台》,《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25)》,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2页。

[3][4]《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3年5月4日。

[5]陈思等修、缪荃孙等纂:《江阴县续志》卷七《炮台》,《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二四号》,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第405页。

[6]《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82年3月25日。

[7]张玉藻、翁有成修,高觐昌、刘嘉斌等纂:《民国续丹徒县志》卷七《武备志·炮台·圌山关江防炮台》,《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30)》,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60页。

[8]《民国续丹徒县志》卷七《武备志·炮台·圌山关江防炮台》,第560页。

[9]蒋启勋等修、汪士铎等纂:《续纂江宁府志》卷三《军制》,《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一号》,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第39页。

[10][17]《明史》卷二百九十《王鈇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7437页。

[11][25]据《重建常熟县城记碑》,碑文见常熟市碑刻博物馆编:《江南言子故里碑刻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第46—47页。

[12]清·卫哲治等修,叶长扬、顾栋高等纂:《乾隆淮安府志》卷十七《营制·云梯关》,《续修四库全书》第69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5、106页。

[13]《江苏省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2011年12月19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江苏省第七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2017年3月16日。

[14]《民国续丹徒县志》卷七《武备志·炮台·象山巅快炮台》,第558页。

[15]清·侯宗海、夏锡宝纂:《光绪江浦埤乘》卷二十四《人物·顾昊》,《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45页。

[16][18][24]《江苏省第一、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调整名单》,1982年3月25日。

[19]清·梁悦馨、莫祥芝修,季念诒、沈锽纂:《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十二《人物志·上·忠节传》,《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67页。

[20]志文刊于《皇清诰授朝议大夫台湾府知府香岩蒋君墓志铭》,中国文物研究所、常熟博物馆:《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壹](常熟),文物出版社2006年,上册第261页、下册第229-230页。

[21]明·陈伸:《太仓事迹考》,周煜编:《娄水文征》卷七,清道光十二年刻本,第17a页。

[22]明·周士佐修,张寅等纂:《嘉靖太仓州志》卷三《兵防·平海事迹》,《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0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第229页。参见谢湜:《明代太仓州的设置》,《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

[23]太仓博物馆编:《太仓历代碑刻》,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28—31页。

(责任编辑:张平凤;校对:朱国平)

A Survey Report of the Ming and Qing Coastal Defensive Heritage Remains in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Museum Lianyungang Municip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15,Nanjing Museum in conjunction with Lianyungang Municip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carried out an in-depth field survey on the Ming and Qing coastal defensive heritage remain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coastal areas in Jiangsu Province.The survey reveals a total of 74 defensive heritage remains in eight categories including batteries,city walls,military camps,beacon towers,ammunition depots,burials,ancient water courses,and stone engravings,and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providing data on Ming and Qing coastal defensive heritage remains.It presents a pre⁃liminary view of coastal defensive heritage remains distribution in Jiangsu and provides substantial data for further studies.

Jiangsu Province;Ming;Qing;coastal heritage remains

K871.45;K871.49;K878

A

2016-12-07

猜你喜欢

炮台海防遗存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浙江海防炮台夯土墙材料分析研究
江苏明清海防炮台建筑遗存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炮台,战争与和平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