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旅游重心的演变及驱动机制定量分析
2017-12-0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山东省旅游重心的演变及驱动机制定量分析
鲁宜苓,孙根年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以统计数据为依托,运用重心理论计算了山东省入境客流量及旅游外汇收入、国内客流量及国内旅游收入的重心,分析了该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重心演变的趋势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构建回归方程,定量分析了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重心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发现:①山东省入境旅游重心演变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东拉—中跳—西扯”过程中向西移动;②国内旅游重心演变趋势相对一致,除特殊年份外“一路向西”;③入境旅游重心较国内旅游重心位置偏东且更为敏感;④高品位旅游资源禀赋、航空可达性、对外开放程度决定了入境旅游重心的演变;旅游资源禀赋是国内旅游重心演变的关键驱动因素。
旅游重心;演变;驱动机制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1],目前进入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现期,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2]。2012年12月1日,我国发布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未来我国旅游业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3]。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旅游业发展政策、确定区域旅游发展的重点、缩小区域间旅游业发展差距成为政府、学界、业界争相探讨的热点。
“重心”理论源于物理学,目前已成为定量研究区域发展过程中要素空间变动的重要工具[4],被广泛应用于人口、经济、消费、土地利用[5-9]等领域。孙根年等首次将“重心”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中,以此分析中国入境旅游地域结构的演变[10]。在此基础上,杨忍等学者对我国七大区国内客流量及旅游收入的变动轨迹进行了详细分析[11];万三敏等学者探究了中部六省旅游重心的转移规律并提出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的三点建议[12];赵安周等学者综合运用重心模型、空间相关分析和GIS技术,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重心的空间移动和不同省区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分异[13];郑昭彦分析了浙江省入境旅游客流及收入的变动轨迹并将两者进行对比[14];李如友分析了江苏省旅游经济的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因素[15]。综观已有研究,多数学者从国家或大区的层面研究重心演进规律,继而分析省际差异,针对省区内部旅游重心迁移规律的研究较少;多数学者旨在揭示旅游重心的迁移特征,很少探究重心演变的驱动机制,更没有将驱动机制量化并探究入境和国内旅游驱动机制的差异。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业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2016年旅游总收入达8031亿元,位居全国第四[16]。鉴于此,以山东省为例,探讨旅游重心的演变规律并定量分析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重心的驱动机制,对我国其他省区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促进区域旅游业均衡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以入境客流量和旅游外汇收入、国内客流量和国内旅游收入为指标,探讨山东旅游重心的演变规律。因1993—1999年山东省17地市旅游外汇收入数据难以搜集,本文以入境客流量结合各地市旅游外汇收入数据,主要研究1993—2014年入境旅游重心的演变趋势;除此之外,由于该时段各地市国内旅游数据缺失,故以2000—2014年数据分析国内旅游重心的演变,基础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各地市地理坐标采用其行政中心的地理坐标,数据来源于Google Earth。
2.2 研究方法
“重心”概念源于牛顿力学,是指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的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平衡。与此对应,“旅游重心”是指区域空间的某一点,在该点各个方向上旅游实力能够保持均衡[11]。在旅游经济研究中,仅属性和地理坐标可以决定重心的变化[17],我们假设各地市地理坐标不变,因此决定重心变化的因素就只有各旅游指标。在此基础上,用如下公式计算入境旅游重心与国内旅游重心:
(1)
各地市旅游市场占有率是测度本市旅游业竞争实力的业绩指标[18],公式为:
(2)
3 山东省旅游重心的时空动态分析
我国旅游业奉行“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入境旅游[19],以期增加地区经济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20],山东省旅游业凭借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率先发展起来,成为1980年16个拥有入境旅游的省市区之一[21]。2000年,我国国内旅游全面升温,出游人数大幅增长、热点地区急剧扩张、旅游旺季前“推”后“延”,形成了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国内旅游“黄金周”[2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山东省国内旅游迅速发展,多数年份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然而,山东省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且年际变化明显,故旅游重心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3.1 入境旅游重心的演变
1993—2014年山东省入境客流量重心经向变动0.73°,纬向变动0.26°,经向变动幅度为纬向的2.81倍;同一时段,山东省旅游外汇收入重心经向变动0.93°,纬向变动0.30°,经向变动幅度为纬向的3.08倍,故本研究仅探讨入境旅游重心的经向变动。1993—2014年山东省入境旅游重心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图1、图2):1993—1996年整体向东移动,1996—2008年在“东拉西扯”状态下向中部跳跃,2008—2014年快速向西移动。从对应地理位置来看,入境客流量重心波动范围东起青岛市平度市西至潍坊市安丘市芙蓉道,旅游外汇收入重心在青岛市即墨市华方路和潍坊市昌邑市潍胶路之间移动。山东省已形成“黄金海岸”和“山水圣人”两大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品牌,1993年、1996年、2008年、2014年两大旅游区入境客流量市场占有率之比分别为2.39、3.24、2.61、2.31,旅游外汇收入市场占有率之比分别为3.08、4.66、3.78、2.90,故旅游重心呈“东拉—中跳—西扯”的态势,在青岛、潍坊两市之间移动。
图1 1993—2014年山东省入境客流量重心的经向演变
图2 1993—2014年山东省入境旅游收入重心的经向演变
3.2 国内旅游重心的演变
2000—2014年山东省国内客流量重心经向变动0.37°,纬向变动0.06°,经向变动幅度为纬向的6.17倍;加之该时段山东省国内旅游收入重心经向变动0.33°,纬向变动0.12°,经向变动幅度为纬向的2.75倍,故本研究仅探讨国内旅游重心东西方向的变动。2000—2014年山东省国内旅游重心演变趋势相对一致,除特殊年份外“一路向西”(图3、图4)。具体而言,以2000年为基准点,2000—2001年国内客流量重心整体向东移动,2001—2014年向西移动;国内旅游收入重心2000—2001年、2005—2007年、2012—2014年向东移动,2001—2005年、2007—2012年向西移动。从对应的地理位置来看,国内客流量重心从潍坊市昌乐县移动到潍坊市临朐县,国内旅游收入重心东起潍坊市安丘市安沙路西至潍坊市昌乐县S224。与此相对应,2000年、2001年、2014年两大旅游区国内客流量市场占有率之比分别为1.43、1.47、0.96;2000年、2001年、2005年、2007年、2012年、2014年两大旅游区国内旅游收入市场占有率之比分别为1.83、1.84、1.45、1.60、1.28、1.30,故山东省国内旅游重心演变呈现出“一路向西”的趋势(特殊年份除外),在潍坊市辖区内移动。
图3 2000—2014年山东省国内客流量重心的经向演变
图4 2000—2014年山东省国内旅游收入重心的经向演变
3.3 入境和国内旅游重心演变的对比分析
2000—2014年山东省入境和国内旅游重心均整体向西移动,但表现形式存在显著差异(图5、图6)。主要是:①入境旅游重心变化较国内旅游明显。入境客流量重心经向变动为国内客流量的1.59倍,旅游外汇收入重心经向变动幅度为国内旅游收入的2.15倍。②入境旅游重心整体偏东,国内旅游重心整体偏西,入境旅游重心的最西端比国内旅游重心的最东端靠东。入境客流量最西端潍坊市安丘市芙蓉道位于国内客流量重心最东端潍坊市临朐县东方,无独有偶,旅游外汇收入最西端位于潍坊市昌邑市潍胶路处在国内旅游收入重心最东端潍坊市昌乐县S224东面。“黄金海岸”和“山水圣人”两大旅游区入境旅游(客流量/旅游收入)市场占有率比值最小分别为1.82、2.50,极差分别为22%、12%和27.26%、9.37%;国内旅游(客流量/旅游收入)市场占有率比值最大分别为1.56、1.84,极差分别为12%、3%和11.35%、2.31%,故入境和国内旅游重心变化规律存在显著差异。
图5 2000—2014年山东省客流量重心的经向演变
图6 2000—2014年山东省旅游收入重心的经向演变
4 旅游重心演变驱动机制的实证检验
山东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力量集团(图7):一是鲁东力量集团,以青岛、烟台、威海为核心城市,形成“黄金海岸”旅游区;二是鲁西力量集团,以济南、济宁、泰安为代表,形成“山水圣人”旅游区。山东省旅游重心的东西演变就是以此六市为代表的鲁东地区、鲁西地区旅游业力量对比的差异造成的,当以“黄金海岸”旅游区为代表的鲁东地区和以“山水圣人”旅游区为代表的鲁西地区市场占有率之比增大时,旅游重心向东移动;反之,旅游重心向西移动。
图7 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拔河”模型
4.1 旅游重心演变的驱动机制分析
入境旅游客源在外,国内旅游客源在内,鉴于两大旅游市场客源地存在显著差异,其旅游重心的驱动机制也必然有所不同。研究表明,旅游资源和旅游交通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23]: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A级景区是旅游资源的核心代表,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可划分为5个等级,习惯上称4A级、5A级景区为高品位旅游资源,为探索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异,本研究将分别计算旅游资源总丰度和高品位旅游资源丰度[23];便捷的交通是沟通旅游者和目的地的桥梁和纽带[24],使游客“进得去、散得开、出得来”成为可能,按照旅游者交通方式的选择又可划分为航空可达性和交通通达性,分别通过航空客运量和总客运量表现出来。除以上控制变量外,安景梅研究发现旅游和贸易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两者呈现出同升同降的趋势[25];加之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26],本地游客在国内游客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数据表明2000—2014年本省游客占山东省国内游客总数的45%左右。鉴于此,本研究将对外开放程度和本地市场规模纳入旅游重心演变的驱动机制。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高品位旅游资源禀赋、旅游资源禀赋、航空可达性、交通通达性、对外开放程度和本地市场规模6个控制变量作为旅游重心驱动机制的待检测变量,分别通过高品位旅游资源丰度、旅游资源丰度、航空客运量、总客运量、进口额、出口额、常住人口7项指标测定出来。
4.2 回归方程的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构建出适当的计量模型,对山东省旅游重心演变的驱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具体计量方程为:yit=∂+β1high-attractionit+β2attractionit+β3aviationit+β4trafficit+β5importit+β6exportit+β7populationit。式中,y表示入境/国内客流量;i代表山东省各地市;t表示年份;α为常数,high-attraction为高品位旅游资源丰度;attraction为旅游资源总丰度;aviation为航空客运量;traffic为总客运量;import为进口额;export为出口额;population为常住人口。此方程涉及2000—2014年山东省17地市255组面板数据,鉴于该时段山东省入境客流量和旅游外汇收入间的pearson相关性高达0.982,国内客流量和国内旅游收入间的pearson相关性也高至0.961,故本文仅对入境客流量和国内客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4.3 计量结果分析
入境客流量重心驱动机制回归结果:将预测变量y设为入境客流量,使用SPSS软件逐步进入法进行多元回归运算,可得到三种模型,具体信息见表1。本研究涉及的7个解释变量中只有出口、高品位旅游资源丰度和航空客运量对入境客流量重心有影响,高品位旅游资源对入境客流量重心的影响最大,航空可达性次之,再次为出口额。从表1可见,三个模型Vif的最大值均小于5,R2均大于0.700,Sig.值均为0.000,表明各解释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方程可以很好地解释预测变量,即入境客流量重心仅受出口等三种因素影响。模型3包含进入的所有解释变量,高品位旅游资源系数0.373gt;航空客运量系数0.030gt;出口系数1.268E-5,故高品位旅游资源对入境客流量重心的影响最大。
表1 入境客流量重心驱动机制回归结果
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遵循“景点择高”原理[24],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入境旅游重心迁移的关键驱动因素。1984年鲁东地区入境旅游得益于政策优势率先发展,而鲁西入境旅游先天不足,高品位旅游资源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故1993—2014年入境旅游重心整体向西移动。具体而言,1993—1996年鲁西除济南、济宁、泰安三市外,无享誉全球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以致部分地市没有入境旅游业务,故此期间入境旅游重心整体向东移动。2001年我国开始创建A级景区,“山水圣人”和“黄金海岸”旅游区各有4家4A级景区,2007年以来山东省加快A景区建设力度,鲁西枣庄、菏泽、聊城、德州等地区高品位旅游资源逐年增多,故此期间山东省入境旅游重心整体向西移动。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韩国、日本、美国是山东省的三大入境旅游客源国,占外国游客的70%左右,故旅游外汇收入中民航收入占长途交通运输业的70%以上。1982年建成的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经过两次扩建已成为山东省规模最大、客运量最多的机场,2013年航空客运量占山东省航空客运总量的61.66%,故山东省入境旅游重心较国内旅游重心偏东,且最东端位于青岛市平度市。1993—2006年鲁西只有济南遥墙机场一个机场,2007年鲁西南地区唯一的空港济宁曲阜机场建成,同年泰山航空港开业,服务设施和服务流程与济南机场完全一致,故2008—2014年山东省入境旅游重心快速向西移动。
入境旅游和出口贸易密切相关。1984年,山东省的青岛、烟台两市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1992年鲁东的滨州、东营、烟台、威海被纳入环渤海经济区建设。截止1996年,青岛市出口贸易额已达到28.7亿美元,而济南市2006年才接近该水平。此外,鲁西的枣庄、德州、聊城、菏泽、莱芜五市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因此1993—1996年山东省入境旅游重心向东移动。随着改革开放向内陆地区推进,进入21世纪后鲁西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2014年枣庄等五市出口贸易总额达到88.45亿美元,是2000年的16.21倍,加之山东省“黄金海岸”和“山水圣人”旅游区核心城市出口贸易额之比由2000年的12.50减少到2014年的7.82,因此2000—2014年山东省的入境旅游重心向西移动。
国内客流量重心驱动机制回归结果:当预测变量y为国内客流量时,使用SPSS软件的逐步进入法进行多元回归运算,可得到两种模型,具体信息见表2。模型2中Vif的最大值为19.032gt;5,表明该方程具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故将该方程舍弃。模型1的R2=0.859、Sig.=0.000、Vifmax=1.000,说明该方程拟合优度良好,旅游资源总丰度的变化可以很好地解释国内客流量重心的演变。
表2 国内客流量重心驱动机制回归结果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2000年山东省只有“三孔”和泰山两处世界遗产为全国人民知晓,2001年山东省评出A级景区34家,其中“黄金海岸”旅游区A级景区18家,“山水圣人”旅游区A级景区15家,鉴于国内游客受总资源吸引力影响,2000—2001年国内旅游重心向东移动。2007年我国开始创建5A级景区,此后山东省A级景区逐年增多,2014年达到651 家,位列全国第一,占全国A级景区总数的8.85%。2014年“黄金海岸”与“山水圣人”旅游区A级景区总数之比为1.63,远小于2007年的2.38,说明此期间“山水圣人”旅游区A级景区增速快于“黄金海岸”旅游区,故2007—2014年山东省国内旅游重心向西移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山东省旅游重心呈现出“东拉西扯”的态势,表现为入境客流量、旅游外汇收入、国内客流量、国内旅游收入重心的经向波动。具体表现为:①入境旅游重心的演变可划分为“东拉—中跳—西扯”三个阶段,在青岛、潍坊两市之间移动。②国内旅游重心除特殊年份外,呈现出“一路向西”的趋势,在潍坊市辖区内东西波动。③入境和国内旅游重心演变差异显著,体现在入境旅游重心更为敏感和位置偏东两个方面。
入境旅游重心“东拉西扯”的关键驱动因素为高品位旅游资源禀赋、航空可达性和对外开放程度。山东省各地市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开发早晚、航空可达性的强弱、出口贸易额的大小不同,当某一时段某地区高品位旅游资源开发较多、航空可达性增强、出口贸易额增大时,入境旅游重心随之向该地区移动。国内旅游重心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影响,由于各地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及时间存在差异,国内旅游重心呈现出“一路向西”的演变态势。
5.2 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及分析,对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①大力支持枣庄、菏泽等鲁西地区旅游业发展。2000—2014年山东省入境和国内旅游重心以各自的形态向西移动,说明鲁东、鲁西旅游业发展差距正逐步缩小。同时也应看到,鲁东、鲁西旅游业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2014年青岛市的入境客流量比济南、济宁、泰安三市的总和还要多;国内客流量首位仍为青岛市,且比济南市多1159.1万人次。鉴于此,将鲁西地区作为未来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着力点,对缩小区域差距具有重要意义。②创建各地品牌旅游景区。泰安、济宁、济南三市之所以能成为鲁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城市,与其拥有享誉全球的品牌旅游景区密不可分:“泰安泰山”于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曲阜三孔”于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济南自古以来就有“泉城”之美称,拥有“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反观鲁西地区乃至部分鲁东地区,均无享誉全国乃至全球的品牌旅游景区,以致接待的客流量与两大旅游区的核心城市相距甚远。故创建品牌景区,有助于提高各地旅游发展实力,缩小地区差距。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Z].国发[2009第41号].2009.
[2]赵书军,沈仲亮,徐万佳.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推动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N].中国旅游报,2015-10-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国发[2012第62号].2009.
[4]Cidell J.Concentr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The New Geography of Freight Distribution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0,18(3)∶363-371.
[5]曹晓仪,林天应,张艳芳,等.1999—2010年重庆市人口与经济重心迁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1)∶43-48.
[6]王欣,吴殿廷,肖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重心迁移[J].经济地理,2006,26(6)∶978-981.
[7]叶明确.1978—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2,32(4)∶12-18.
[8]傅娟.新疆经济重心与消费重心转移路径及动力机制[J].新疆社会科学,2014,(4)∶27-33.
[9]张兴榆,黄贤金,赵云泰等.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1)∶14-20.
[10]孙根年,杨忍,姚宏.基于重心模型的中国入境旅游地域结构演变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7)∶150-157.
[11]杨忍,孙根年,吴晋峰,等.基于重心模型的国内旅游地域结构演变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6)∶80-85.
[12] 万三敏,陈淑兰,沈振剑.中部六省旅游重心转移规律及对旅游合作的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2)∶91-94.
[13]赵安周,白凯,卫海燕.中国入境旅游重心演变与省域空间分异规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4)∶97-102.
[14]郑昭彦.浙江省入境旅游与区域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对比分析——以1996—2011年面板数据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2)∶42-46.
[15]李如友,黄常州.江苏省旅游经济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93-116.
[16]山东省人民政府.2015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6/3/1/art-609-76311html,2016-03-01.
[17]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0,21(2)∶42-53.
[18]孙根年.新世纪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1)∶121-124.
[19]章尚正.邓小平黄山讲话与旅游业发展战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6)∶37-41.
[20]Mondher Sahli,Jean-Jacques Nowak.Does Inbound Tourism Benefit Developing Countries?A Trade Theoretic Approach[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7,45(5)∶426-434.
[21]周玉翠,陆玉麒,李经龙.我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J].特区经济,2005(9)∶172-173.
[22]国家旅游局.2000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N].中国旅游报,2001-06-25.
[23]孙根年,张毓,薛佳.资源—区位—贸易三大因素对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1,30(6)∶1032-1043.
[24]苏建军,孙根年,赵多平.交通巨变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地域类型划分[J].旅游学刊,2012,27(6)∶41-51.
[25]孙根年,安景梅.中国内蒙古与蒙古国出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8)∶189-195.
[26]人民网.中国旅游发展报告称:中国已步入大众旅游时代[EB/OL].http://travel.people.com.cn/n1/2016/0519/c41570-28362232.html,2016-05-19.
EvolutionofTourismGravityCenterandQuantitativeAnalysisofItsDrivingForceinShandongProvince
LU Yi-ling,SUN Gen-nian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China)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calculating the gravity center of inbound tourists and revenues,domestic tourists and revenues by using gravity center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bound and domestic tourism gravity center′s moving trend and compared the two in Shandong Province,on the basis of which built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inbound and domestic tourism gravity center evolution′s driving for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firstly,there was a obvious stage character of inbound tourists gravity center evolution,which followed the trend of “east pull-middle jump-west drag” moving to the west.Secondly,domestic tourism gravity center evolution was relatively consistent,which “keep going west” except special year.Thirdly,inbound tourism gravity was east and more sensitive than domestic tourism gravity.Fourthly,high-level tourism resources,aviation accessibility and the degree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determined the changes of inbound tourism gravity center′s evolution while tourism resources was the key driving factors of domestic tourism gravity center′s evolution.
tourism gravity;evolution;driving force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6.021
F592.7(52)
A
1005-8141(2017)06-0754-05
2017-04-24;
2017-05-1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2016CSZ01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BJY131)。
及通讯作者简介:鲁宜苓(1992-),女,山东省枣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运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