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态势的时空演化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2017-12-0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研究院云南昆明650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年6期
关键词:旅游业耦合河南省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

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态势的时空演化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郭向阳1,明庆忠2,穆学青1,吴建丽1
(1.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221)

运用熵值赋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算了河南省各地级市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与分析了各地级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耦合协调等级与演变情况。研究表明:①城市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区际差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层级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且发展层级的极化效应愈加明显。②2006—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整体耦合协调度均为濒临失调型,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整体协同效应较前期有所减弱。③在空间集聚形态方面,协调度水平呈现出豫西gt;豫中gt;豫南gt;豫东gt;豫北的空间格局。

旅游产业;生态文明;耦合协调模型;时空演化

1 引言

“美丽中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构筑“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1],旅游业发展依赖于良好的空气质量、优美的自然景色、纯净的江河湖海与整洁的周边环境。《“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全面提出旅游业发展“既保护好绿水青山,同时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理念、行为与机制。显然,创造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人口、活动、设施、财富、信息等高度集中并不断运转的有机体[2],城市更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角色和关键力量。从《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16》来看,城市汇集了人口总量的50%,尤其是在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代表的经济水平发达国家更为明显,通常这一比例要超过80%以上。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接待人次突破40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42万亿元,城镇居民分别贡献了70.3%和80.7%。从客源和旅游消费的综合维度来看,城市是旅游经济运行最为重要的载体。旅游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助推着城市的进步,在文化传承、社会发展、吸纳就业、改善基础设施,尤其是在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旅游发展关乎到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3]。

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内外学者对城市与旅游业两者关系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4]。首先,关于旅游业与城市化关系的研究。罗文斌[5]、高楠[6]、詹新惠[7]等学者通过论证认为城市与旅游业存在着协同发展关系;陆林[8]、蔡建明[9]、王晓云[10]、汪德根[11]等学者认为旅游业能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并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有关城市化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研究涉及较少。杨京波[12]指出城市化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目的地选择行为和消费行为,并影响着城市旅游度假带的空间区位形成;杨亚丽[13]通过研究得出城市化对国内旅游发展起着驱动作用的结论。其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旅游业发展与城市经济[14,15]、城市文化[16]、城市交通[17]等互动关系的研究文献也在逐渐增多。第三,关于城市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研究。方叶林等学者[18]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模型,以我国大陆31个省区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例,对旅游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程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建议。此后,鲍捷[19]、高杨[20]、翁钢民[21]等学者分别基于耦合模型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针对不同区域进行了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此外,随着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不断强化与深入,何天祥[22]、马道明[23]、覃玲玲[24]、秦伟山[25]等学者分别基于现值、目标值、模糊评价模型等对城市生态文明概念、内涵和测度进行了探讨。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旅游业与城市的关系、协调度与生态环境展开了各种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基于省域单元对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进行实证研究仍显不足和薄弱。

2015年,河南省接待游客总人次5.1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35.2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3.1%和15.3%;同时,河南作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中原城市群的主体,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省政府工作的战略层面。鉴于此,本文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应用综合熵权法和耦合模型测算了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水平,并对两者的协调发展程度与时空演变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河南省旅游业与城市生态文明协同效应空间态势进行深入了解,为河南省及同类型发展区域走“城市旅游驱动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反哺旅游业发展”的道路提供决策参考。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指标体系的构建: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是两个复杂且综合性较强的两个系统,考虑到两者的内涵与性质特征,综合采用了理论分析、频度统计与专家咨询法[26]。首先,查阅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资料与书籍,以便更好地理解两者的概念内涵。其次,检索并借鉴近五年来CNKI文献数据库中有关“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城市生态文明”使用高频率的指标体系[27,28]。第三,通过邮件方式征求了10位相关研究领域专家的建议,最终构建了测算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得分和协调性的指标层。旅游产业系统下设旅游效应、旅游就业、旅游保障和旅游产业等4个目标层和15个具体指标层来综合表征旅游产业系统综合发展状况。生态文明系统指标体系构建主要在借鉴OECD“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将城市生态文明系统分解为生态文明压力、生态文明响应和生态文明状态3个目标层和12个指标层(表1)。

表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

(续表1)

系统目标层指标层单位指标性质权重2006年2015年旅游产业系统旅游保障公路里程km+0.02470.0382人均GDP元+0.01580.0241邮电业务总量亿元+0.02510.0312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个+0.02920.0526民用车辆拥有量辆+0.03640.0684旅游产业旅行社数量家+0.10230.1297旅游饭店数量家+0.05810.0507旅游景区数量家+0.04390.0714生态文明系统生态文明压力污水排放量万t-0.02190.0196工业SO2排放量t-0.03620.029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万t-0.04200.0252生态文明响应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0.12580.157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11240.1676保洁面积万m2+0.14150.1182排水管道密度km/km2+0.06780.0329生态文明状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07080.01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0.05340.0597森林覆盖率%+0.07320.0986生态公共厕所数量座+0.10210.1033环卫车辆拥有量辆+0.15290.1695

注:+表示正向功效指标;-表示负向功效指标。

指标规范化与标准化处理:根据表1,建立了m个研究对象和n个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矩阵:X=(Xij)m×n。鉴于不同指标有正负功效取向与单位异质性,避免对计算结果的客观性造成影响,用下式对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29]:

(1)

(2)

熵权法确立权重:在确定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综合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之前,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确定指标层的权重。熵权法是基于外部环境的原始信息,确定基于指标相关性和索引信息含量的指标权重,是一种客观求取指标权重的方法,能避免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4],因此本研究采用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步骤为:①原始数据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有些数据可能为0,为了使这些数据具有研究意义,统一将原来标准化后的数据加上0.001,即式(4)。②计算第i个系统第j项指标所占的比例yij,即式(5)。③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dj,即式(6)。④计算出各指标层权重值wj,即式(7)。

(3)

(4)

(5)

(6)

(7)

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旅游业与生态文明两大系统各项指标层权重确定之后,考虑到旅游业与生态文明是两个特征不同但又相互作用的系统,在此采用线性加权法来对各地级市的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综合指数进行评估[30],即式(8)。

(8)

式中,wij为各项指标权重值;U1,U2分别为旅游业和生态文明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

耦合度评价方法:耦合度是对系统之间耦合作用效果的衡量标尺,预示着耦合度在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将趋向何种形态。根据研究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参考以往学者[31,32]的研究成果,将耦合度函数定义为:

(9)

式中,C为耦合度,C值愈大,表征耦合度愈高,C取值范围为0—1;α、β为特定权重系数,鉴于旅游业与生态文明是两个相互辅助发展的系统,各赋值α=β=0.5;θ作为调节系数,一般取值为[2,5],参考前人的研究,本研究取θ=2[30,33]。

耦合协调度评价方法:虽然耦合度能反映出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是否一致,但却不能真正反映出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发展的协同效应与整体功效[30]。为了避免此种现象出现,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表征两者发展的协同效应:

D=(C×T)1/2,其中,T=aU1+bU2

(10)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指数;a、b为待定系数,通常a+b=1,鉴于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是两个相辅相承的系统,赋值a=b=0.5。为了深入反映出各地级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耦合协调度程度,利用均值分段函数将两者耦合协调度的等级进行标准划分[4](表2)。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发展综合评价函数和耦合模型对各地级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综合评分及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算。以2006年、2015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数据信息均来自于2007年、2016年的《河南省统计年鉴》,2007年、2016年的《河南旅游统计年鉴》和2006年、2015年各地级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若年鉴与统计公报的数据不一致,以《河南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准,对缺失的数据通过河南省各地级市旅游局官方网站中有关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数据进行补全。本研究数据选取遵循了可靠性、客观性、权威性和科学性原则,较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研究对象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综合发展指数和协调度的真实水平。各地级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综合指数及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2006年、2015年河南省各地级市分项评价指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综合发展水平类型及格局演化

综合发展水平类型变化:根据U1、U2大小关系(表3),可将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耦合协调度类型划分为旅游业发展滞后型(U1lt;U2)、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型(U1gt;U2)、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发展同步型(U1=U2)三种类型。2006年,旅游业发展滞后型有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驻马店和济源13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发展滞后型包括郑州、南阳、商丘、信阳和周口5个地级市,尚未出现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发展同步型地级市。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滞后型地级市所占的比例为72.22%,生态文明滞后型所占的比例为27.78%。总体上,河南省城市旅游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度不大,生态文明建设被迫“倒逼”引领旅游业发展。2015年,旅游业发展滞后型有开封、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驻马店、济源等14个地级市,在数量上较2006年有所增加;生态文明发展滞后型多集中在旅游业发达的大中城市,如郑州、洛阳、焦作和周口4个地级市。与2006年相比,南阳、商丘和信阳由生态文明发展滞后型演化为旅游业发展滞后型,洛阳和焦作则转化为城生态文明发展滞后型。总体上,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状态尚未出现实质性的改变。

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化:根据各地级市旅游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U1)与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数(U2)(表3),可将城市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各划分为4类:U1gt;0.3000为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很高,0.2999gt;U1gt;0.2000为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0.1999gt;U1gt;0.1000为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一般,0.0999gt;U1为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弱;U2gt;0.4000为城市生态文明发展很强;0.3999gt;U2gt;0.3000为城市生态文明发展强;0.2999gt;U2gt;0.2000为城市生态文明发展一般;0.1999gt;U2代表城市生态文明发展弱。2006年,郑州、洛阳和南阳3市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很高(U1gt;0.3000),处于第一集团;新乡、开封、周口、信阳、商丘、焦作、平顶山和安阳8个地级市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0.2999gt;U1gt;0.2000),处于第二集团;驻马店、三门峡、濮阳和许昌4个地级市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一般(0.1999gt;U1gt;0.1000),处于第三集团;漯河、鹤壁和济源3个地级市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弱(0.0999gt;U1),位于第四集团。从旅游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综合发展指数最高的郑州(U1=0.9736)比最低的济源(U1=0.0194)高50倍。总体上,河南省各地级市之间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图1)。2015年,郑州、洛阳和南阳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很高,位于第一集团;商丘、安阳、周口和平顶山发展有所减缓,由第二集团降级为第三集团;三门峡和濮阳退出第三集团,降至第四集团;其他地级市的旅游业发展集团类型保持不变(图1)。

图1 2006年、2015年河南省各地级市旅游综合发展指数演变

2006年,郑州和洛阳生态文明发展很强(U2gt;0.4000),处于第一层级;濮阳、漯河、许昌、新乡和焦作5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发展较强(0.3999gt;U2gt;0.3000),位于第二层级;南阳、安阳、开封、鹤壁、平顶山、济源、驻马店和三门峡等8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发展一般(0.2999gt;U2gt;0.2000),处于第三层级;周口、信阳和商丘3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发展处于弱势(0.1999gt;U2),处于第四层级。总体上,第三发展层级的数量比例占44.44%,高于其他发展层级,表明河南省城市生态文明整体上处于一般水平(图2)。2015年,郑州和洛阳生态文明发展保持强势,处于第一层级;濮阳、许昌、焦作退出第二层级,降至第三层级;济源、三门峡和鹤壁3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发展强度减弱,退出第三层级,进入第四层级;其他地级市的生态文明发展层级未变化。从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第一层级综合水平均值(0.6325)是第四层级发展均值(0.1754)的3.6倍,可见河南省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层级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态势,区域发展极化效应明显,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图2)。

图2 2006年、2015年河南省各地级市生态文明综合发展指数演变

3.2 耦合协调度格局演化

协调度能将系统之间的耦合关联性结合成一个整体来看,比耦合度结果更加具有全面性和真实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越高,表明两者的整体协同效应越好,城市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双向互动效果越明显;反之,一个系统会对另一个系统的发展形成牵制。

从各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演变(图3)可知:①2006年河南省城市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处于优质协调的仅有郑州,2015年郑州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协同效应仍很好,处于优质协调状态。②2006年河南省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处于中级协调的为洛阳,2015年洛阳仍为中极协调。③2006年河南省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处于勉强协调的有开封、新乡、焦作和南阳,2015年新乡转化为濒临失调状态,信阳由濒临失调转化为勉强协调。④2006年河南省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处于濒临失调的有平顶山、安阳、濮阳、许昌、三门峡、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该协调类型占河南省地级市数量的50%;2015年新乡由勉强协调转化为濒临失调状态。⑤2006年河南省处于轻度失调的仅有漯河,2015年濮阳、许昌和三门峡由濒临失调降为轻度失调。⑥2006年河南省的鹤壁为仅有的处于中度失调的地级市,2015年济源由严重失调转化为中度失调。⑦2006年河南省的济源因城市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处于不良循环发展状态,成为仅有的严重失调型地级市。2006年与2015年河南省均未出现良好协调、初级协调和极度失调型地级市。总体来看,2006年和2015年河南省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主体耦合协调度均为濒临失调型,但2015年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整体协同效应比2006年有所减弱,高水平耦合协调度的地级市数量保持稳定,中等水平耦合协调度的地级市数量向低水平耦合协调度数量转化明显。

图3 2006年、2015年河南省各地级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演变

在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态势方面,南阳和信阳旅游业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效果明显,豫南地区耦合协调度2006—2015年呈现增长态势;由于受到城市旅游产业系统或生态文明系统任一系统的牵制与阻碍,豫北、豫中、豫西和豫东地区耦合协调度2006—2015年呈现整体下滑态势。总体来讲,河南省耦合协调度的发展水平呈豫西gt;豫中gt;豫南gt;豫东gt;豫北的空间格局(表4)。

表4 河南省分区域旅游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演变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2006年、2015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数据样本为例,分别构建了城市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两大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地级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等级进行了测度与时空演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耦合协调度类型可划分为旅游业发展滞后型(U1lt;U2)和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滞后型(U1gt;U2)、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发展同步型(U1=U2)。旅游业发展滞后型所占的比例较大(72.22%),城市旅游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度不足,未起到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支点作用。②从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来看,各地级市之间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层级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态势,区域发展极化效应更明显。③2006年和2015年河南省旅游业与生态文明整体上为濒临失调型,但2015年两者的整体协同效应比2006年有所减弱,在数量上呈现高水平耦合协调度类型数量保持稳定,中等水平协调度类型数量向低水平协调度数量转化较明显。④深入研究发现,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呈现正向关系,旅游业与城市生态文明的协调水平愈高,区域经济发达程度也较高。

5 相关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分析可知,城市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背离关系,两者发展整体协同效应较前期有所减弱。为了提升各地级市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的协同程度,本文将2006年、2015年河南省各地级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均值按大小进行排序,分为双高型(象限A)、高低型(象限B)、双低型(象限C)和低高型(象限D)等4个象限(图4)。

注:横坐标表示2006年、2015年各地级市旅游综合评价指数均值排名;纵坐标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均值排名。

图4河南省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数排名关系

根据图4,提出区域旅游业—生态文明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建议:①落在象限A区域的有郑州、洛阳、南阳、焦作和新乡5个地级市。以上区域的城市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系统耦合协调度处于较高水平,两者综合发展评价指数也相对较高。未来洛阳、南阳、焦作和新乡应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优势,促进旅游产业向绿色旅游转型升级,倡导绿色旅游产品新兴业态;郑州应充分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促进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协同优化发展。②位于象限B的包括开封、信阳、商丘和周口4个地级市。该类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较成熟,但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排名靠后,尤其是开封2015年旅游接待总人次排名全省第三位,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数排名第十位,说明旅游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城市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些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向生态旅游转型,鼓励与提倡走低碳化、绿色化和生态化的旅游发展路径;明确任务分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推进试点示范,严格评估考核。③落在象限C区间的有驻马店、平顶山、三门峡、鹤壁和济源5个地级市。这些城市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两大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处于较低发展状态,旅游业发展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虽然这些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但它们都是河南省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首先应统筹好城市总体规划、旅游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旅游景区规划之间的关系,全面提升城市旅游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的管理效率。其次,给予政策优惠与支持,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要素体系,提升城市旅游生态文明程度。第三,改变粗放型旅游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使城市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④位于象限D区间的包括安阳、许昌、濮阳和漯河4个地级市。这些地区旅游产业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处于落后水平,但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相对较高。未来发展首先应将当地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转化成旅游业发展的优势,积极开发环城游憩带、郊区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绿色旅游产品。其次,强化与落实“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文化”等全域旅游理念,积极促进旅游业的多元化跨界融合,拓宽旅游产品新业态与增长点,夯实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促进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水平协调发展。

[1]向宝惠.加强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J].旅游学刊,2016,31(10)∶5-7.

[2]马晓龙.城市旅游竞争力[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7.

[3]汪宇明.吴文佳,钱磊,等.生态文明导向的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基于崇明岛案例[J].旅游科学,2010,24(4)∶1-11.

[4]舒小林,高应蓓,张元霞,等.旅游产业与城市生态文明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3)∶82-90.

[5]罗文斌,汪友结,吴一洲,等.基于TOPSIS法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8,23(12)∶13-17.

[6]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62-68.

[7]詹新惠,马耀峰,高楠,等.区域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2)∶82-87.

[8]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与启示[J].地理研究,2006,25(4)∶741-750.

[9]蔡建明.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2)∶9-14.

[10]王晓云.世界博览会与城市旅游:互动中共创辉煌[J].旅游学刊,2004,19(2)∶70-75.

[11]汪德根,陈田,王昊.旅游业提升开发区城市化质量的路径及机理分析----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1,26(1)∶123-128.

[12]杨京波,何佳梅.城市化对中国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2)∶54-57.

[13]杨亚丽,孙根年.城市化推动我国国内旅游发展的时空动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7)∶169-175.

[14]钟伟.旅游业扩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04-196.

[15]刘慧欣.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30-43.

[16]陈梦然.旅游业发展与城市文化的延续[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1(1)∶111-114.

[17]余菲菲,胡文海,荣慧芳.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5,35(9)∶1116-1122.

[18]方叶林,黄震方,段忠贤,等.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12)∶195-201.

[19]鲍捷.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50-156.

[20]高杨,马耀峰,刘军胜.旅游业—城市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及发展类型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5)∶109-118.

[21]翁钢民,李凌雁.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我国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10)∶90-94.

[22]何天祥,廖杰,魏晓.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11,31(11)∶1897-1900.

[23]马道明.生态文明城市构建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0)∶80-85.

[24]覃玲玲.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7)∶110-113.

[25]秦伟山,张义丰,袁境.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J].资源科学,2013,35(8)∶1677-1684.

[26]曹利军,王华东.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理与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18(5)∶526-532.

[27]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

[28]白杨,黄宇驰,王敏,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31(20)∶6295-6304.

[29]李婕,胡滨.中国当代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与社会风险[J].人文地理,2012,27(5)∶6-12.

[30]彭邦文,武友德,曹洪华,等.基于系统耦合的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2)∶103-114.

[31]梁留科,王伟,李峰,等.河南省城市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6(1)∶1-8.

[32]覃成林,郑云峰,张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9-14.

[33]郭施宏,王富戏,高明.山东半岛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3)∶72-78.

StudyonSpatialandTemporalEvolutionofUrbanTourismandEcologicalCivilization——TakingHenanProvinceasanExample

GUO Xiang-yang1,MING Qing-zhong2,MU Xue-qing1,WU Jian-li1
(1.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 Scienc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2.Research 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China)

By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was calculated,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this paper analyzed and calculate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level and evolution of tourism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each prefecture level city.The result showed that:①There was a great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urban tourism,and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s not balanced,and the polarization effect of development level was more and more obvious.②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 tourism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was in the verge of imbalance from 2006 to 2015,and the overall synergy between tourism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s weakened.③In the form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the level of coordination presented spatial situation pattern that Western Henangt;Central Henangt;Southern Henangt;Eastern Henangt;Northern Henan.

tourism industry;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6.017

F590-05

A

1005-8141(2017)06-0732-06

2017-04-07;

2017-05-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361037、41671147);云南哲社基地重点项目(编号:JD2014ZD10)。

郭向阳(1990-),男,河南省开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

明庆忠(1963-),男,湖北省黄冈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研究与旅游开发管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旅游业耦合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