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形象嬗变

2017-12-01林珈仰

电影评介 2017年18期
关键词:视域纪录片世界

林珈仰

早从公元13世纪的马可波罗时代起,中国形象即开始进入到世界这个大他者视域之中,其时的中国,在马可波罗的眼中不仅是天可汗国度,而且更是名副其实的大中华帝国,那一时期中国的包括器物、制度,甚至信仰等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能够引发西方公众强烈好奇与向往。与其时的欧洲相比,大中华帝国延宕有序的历史,与登峰造极的艺术都足矣令整个西方叹为观止。

一、 BBC大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形象建构

(一)中国形象的抚今思昔

曾几何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以前,中国形象在旅行家与传教士的广泛赞誉中,被神化得高不可攀。然而,自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强大的工业化驱策之下,却将固步自封且专制的大中华帝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1840年的鸦片战争,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一条重要的分水岭,西方发达国家端着洋枪洋炮,以器物之利行强盗之实,第一次踏上了中国核心地带的土地,以一种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野蛮方式,确认了19世纪中叶的中国形象,而中国形象则自此一落千丈。直至漫长且百般煎熬的一个世纪之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形象才重又焕然一新。而中国形象真正发生翻天覆地嬗变则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的30年中,这短短的30年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辉煌灿烂的30年。

(二)BBC的旧中国形象

BBC是一家创立于1922年,总部设在伦敦的英国最大的广播机构。这家广播机构最初以新闻与广播闻名于世,此后则以其泛全球文化性的BBC纪录片而驰名世界。BBC的纪录片主要分为自然、文史、科技等三大版块,BBC的纪录片既可以带领观众追溯上下数千载的时光年轮,也可以带领观众赏析远自宏观宇宙,近自微观地球的奇界秘境。BBC基于文化的大手笔、大制作、大情怀,赋予了其所创制的纪录片以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更在同类纪录片中有着高端感、大气感、仪式感等独特的不凡特质。BBC的纪录片相对于国产纪录片与NHK等著名纪录片而言,显然其叙事立场更加实事求是且纪录更为中立,纪录片中鲜有政治倾向与政治色彩,BBC以其强大的新闻嗅觉关注中国较早,BBC所拍摄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早在新中国尚未成立时即已开始了,早在1938年,BBC即拍出了《四万万人民》一片,重温这部纪录片的所有中国人都会时刻提醒自己认识你的敌人——日本。

(三)BBC展现的新中国形象

BBC的《四万万人民》一片,是BBC拍摄历史上极少数极其罕见的带着浓重的主观情绪的纪录片,这种主观情绪在BBC的纪录作品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影片中,日本对于中国的肆虐太多太多,因此,BBC已经无法逐个详加纪录与叙事,BBC仅使用了日军在某地杀死多少中国人而一笔笔地带过,但是,那些数字对于中国人而言却是血浓于水刻骨铭心的。BBC看到了一个在战火中即将瓦解的国家,亦看到了一个正在战火中崛起的新中国。其实,有人早已看到了这样的结局。马克思在1858年,即已对中国的未来下了颇有见地的论断: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①此后的20世纪70年代,BBC又拍出了《愚公移山》,然而,与《四万万人民》有着翻天覆地改变的是,中国已经彻底站起来了!

二、 BBC大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形象嬗变

(一)中国形象的大他者俯视与平视

旧中国被排除在世界体系之外的惨痛教训,使得新中国从其甫一诞生之日起,即致力于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与更加广泛地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如此方能在国际上树立起更加良好的中国形象。新中国的成立,同时亦是BBC大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形象巨大转变的分水岭,从《四万万人民》的主观关切俯视,到《愚公移山》的客观公允平视,BBC的大他者视域亦随之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恰如在其《中国故事》系列纪录片中所言:如今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以一种前所未有速度驱动着国民经济的极速发展,创造着属于这个国度的崭新未来。《中国故事》系列纪录片,更从中国的远古时代开始,一直回溯至改革开放以来,这可能是关于中国历史纵贯线的一次最大跨度的纪录片形式的世界级回顾,在这部纪录片中,中国作为这颗星球最古老的国度,正在以其强势崛起而为包括BBC在内的整个世界所瞩目。

(二)中国形象的大他者仰视开端

BBC的绝大多数纪录片所纪录的中国形象,均为中国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重表达,客观而言BBC的立场相对较为中立,基本符合纪录片的真实为核心的最高准则。国家形象相当于国家名片,塑造国家形象殊非易事,而国家形象的作用亦非同小可。2007年1月22日,中国占据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为《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端》。这篇文章甚至创造出了一个专属于中国的词汇“中国世纪”,文中不遗余力地宣扬21世纪是中国重新崛起的伟大复兴的世纪。21世纪以后,随着BBC纪录片对于中国崛起的不断关注,包括BBC在内的世界各大电视台所拍摄的纪录片中,中国形象再次有了令世界诸国艳羡与仰视的嬗变。[1]

(三)中国形象嬗变为一种需仰视的核心主题

2009年9月28日,中国再次占领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作为中国形象象征的鲜艳的红色五角星赫然闪耀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之上,西方媒体称这是东方国家象征第一次占领西方媒体封。其标题则为——“中国时刻”,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越来越瞩目建国仅仅60周年的新中国了。诚然,强大到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实力,正驱动着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软实力的同步发展,同时亦同步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大势,中国已经俨然成为世界的轴心。从《中国人要来了》一片中,可以看出包括BBC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的视角已经开始略有仰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BBC对于中国的纪录开始变得越来越广泛起来,BBC的题材亦由经济而文化、文化而历史、历史而人文,BBC的大他者视域的仰视视角,已经离不开中国这一核心主题。[2]

三、 中国崛起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一)四位一体名副其实的美丽中国

客观而言,中国名义上的改革开放,实质上正如BBC所言,是一场资本主义式的改革,其严格意义上则是一场资本主义式的有中国特色的半社會主义化改良,中国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为BBC这一大他者提供了更大范畴、更广视域、更深次第的客观纪录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惊天嬗变的绝佳素材。BBC的 《美丽中国》系列即以极高的艺术水准,倾尽全力地展现了中国的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独特魅力,尤其是这一系列中的《龙之疆域》一章,更是极尽渲染挥洒之能事,将中国自然与人文的无与伦比的奇美壮彩,以光影意象展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BBC的这一《美丽中国》系列纪录片,以其按捺不住的主观欣喜,向全世界尽情地展现了中国的锦绣河山之美,令全世界的观众都能够透过移情沉浸,品尝到中国壮美的山河况味。虽然BBC解说词较少,但其中的意象化表达却极具视觉冲击力、感染力、震撼力。中国的美丽,不仅美在风光与人文,中国的上下五千载的文明历程,以及新中国的经济成就等与风光文化人文是四位一体的,并且这四种因素仍然在共同缔造着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3]

(二)中国形象嬗变的难能可贵

实际上,从BBC最新调查的中国农村数量的大规模消失,即可相对印证中国可怕的城市化变革进程,这种堪称极速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正在取得更大的成果。事实上,对于广大诸如BBC等大他者视域下的外国朋友而言,时至今日 中国对于他们仍然有着无与伦比的巨大吸引力,而他们对于中国仍然是求知若渴的。在大他者的视域下,截至2017年,据最新BBC委托调查的中国形象,实际上,已经与美国在全世界眼中的形象较为接近,在西方发达国家掌控全球传媒且不断对中国实施领土冲突、虚拟威胁、军事包围等威胁与抹黑之下,中国形象仍能保持着与美国接近,这已经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成果。[4]客观而言,2017年度的最新结果的产生,是在亚洲与中国存在利害冲突国家的极低评分基础上产生的,对中国形象评分最低的国家依次为越南、日本、印度、韩国,而在针对中国影响力的评分中,对中国形象评分最低的国家则依次为:美国、西班牙、印度、法国、英国、土耳其、印尼、澳大利亚等。

(三)中国形象关乎世界和平稳定与自由发展

事实上,令西方发达国家夜不能寐的中国影响问题,远没有他们国家的一些好事之徒大肆宣传的那么可怕,中国究其本质仍然仅仅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国民平均经济实力,还是国际文化软实力,亦或是国民平均军事实力等,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客观而言,在中国的看似飞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已经带来了许多因极速发展而导致的严重不平衡,这些发展严重不平衡的不断掣肘,已经使得中国目前的整体平均实力与平均水平,在世界综合实力排名中仍然非常滞后。并且,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中国的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已经开始全面放缓。姑且不论,中国目前仍然存在着的许多难以短期快速妥善解决的问题,放眼未来,即便是中国真正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那么,中国带给整个世界的影响仍然绝对只能是正能量的,所谓的中国威胁绝对只能是一种无稽之谈。[5]

结语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曾经数度成为世界变化与发展最快的地方,中国的改革开放再次将中国推上了发展的巅峰,相比一个世纪以前,中国形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嬗变。作为纪录世界的大他者与纪录世界的佼佼者,在BBC大他者视域中的中国,以及中国形象,已经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风霜。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历程中,BBC由最初怜悯式地俯视备受欺凌的中国,而友好平和地平视初创的新中国,再到BBC近乎仰视地瞩目中国的文化、经济、自然、人文、历史,这种大他者视域下的视角嬗变,昭示着一个真正属于中国的世纪即将来临。

参考文献:

[1]刘晶.“他者”镜像下中国教育的媒介形象嬗变——基于BBC纪录片《中式学校》的框架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6):91-94.

[2]朱桂生,黄建滨.西方主流媒体视野中的中国青年形象研究——基于BBC纪录片《中国的秘密》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中国青年 研究,2017(5):106-111.

[3]韩梅,关家玲.评价理论视角下BBC纪录片中中国形象构建——以专题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 Ⅱ》为例[J].现代交际, 2016(4):60-62.

[4]许雨燕.电视媒体对国家形象的“棱镜折射”分析——以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37(10):131-137,164.

[5]宋塔娜.对比BBC《中国人要来了》和CCTV《海外走基层》的传播策略、传播技巧、传播心理[J].数字传媒研究,2015,32(3):65-67,77.

猜你喜欢

视域纪录片世界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