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居沟水电站深厚覆盖层建闸利用研究

2017-12-01

水电站设计 2017年4期
关键词:透水性基面覆盖层

李 扬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72)

出居沟水电站深厚覆盖层建闸利用研究

李 扬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72)

深厚覆盖层建基面的利用、选择是闸坝建设成败的关键,本文根据实际勘测得到的地质情况,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出发,对土体特征、岩体工程特性等地质因素,围绕地基承载力及变形稳定性、闸基及闸肩渗漏问题、闸基渗透稳定问题和闸基砂土液化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论证了闸基在河床深厚覆盖层建基的可靠性,同时以隔水层作为防渗依托,做到经济合理。本文的研究对其他工程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建基面;深厚覆盖层;防渗依托

0 前 言

水电工程中的大坝或闸在河床建基,时常遇到深厚覆盖层建坝的问题,而且有的覆盖层很厚,深厚覆盖层建基面的选择和所处的地质条件有关。例如: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是在深厚覆盖层建坝,坝基覆盖层采用混凝土防渗心墙帷幕灌浆的方案,最深的防渗墙为158.47 m,施工难度很大。因此,建基面的选择受覆盖层厚度及覆盖层组成物质所制约,同时也要考虑坝体或闸坝的稳定等因素。而四川省西河出居沟水电站闸坝,闸坝最高22 m,充分利用河床覆盖层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证,选择了合理的建基面和利用隔水层进行防渗,减少了工程施工难度,节约了投资和提前了工期。

1 闸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1.1 地形地貌

闸址区河谷型态呈“U”型谷,山体雄厚,谷底宽110~140 m,谷宽约160~170 m。段内河道总体较顺直,现代河床靠右岸通过,河水流向约S40°E,右岸临河为基岩陡崖,左岸为宽约100~130 m的高漫滩台地,台地拔河高1~3 m。

1.2 地质构造及岩性

闸址区位于金汤弧形构造带东翼,区域性幺堂子弧形冲断层在距闸址下游约180 m处斜跨西河。闸址区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次级小断层和节理裂隙较发育。闸址区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大石包组(P2d)黑灰绿色枕状玄武岩,具块状构造,残余结构,岩石蚀变强烈,但岩性较致密坚硬。

钻孔揭露,闸址区河床覆盖层最大厚度大于85.17 m(相应基岩面高程低于1 707 m),谷底基岩深槽略偏左岸。据钻孔揭露河床覆盖层的物质组成、结构及成因类型的差异,自下而上划分为三大层。

第Ⅰ层:泥卵(碎)砾石层(pl+alQ4):系冲积与洪积混合堆积,位于谷底基岩之上,总体呈灰~灰黑色,顶板埋深54.7~59.6 m,最大厚度大于27 m。卵(碎)砾石成分复杂,主要为灰岩、玄武岩、砂岩,部分为凝灰岩、花岗岩等,一般呈次圆或扁圆状,少量次棱角或球状,粒径一般2~6 cm,次为0.5~2 cm。粗粒间孔隙充填灰黑色含泥中粗砂,含量约9.6%~11.1%,该层总体结构较密实。

第Ⅱ层:粉质黏土层(lQ4):系堰塞湖相沉积,呈深灰~灰黑色。钻探揭示该层在平面分布连续,顶板埋深45.7~48.7 m,层厚6~12.51 m。钻进过程中,钻孔有明显的缩径现象,岩芯呈可塑~软塑状。该层底部含有少量砾石,黏粒含量也相对减少,砾石粒径一般0.5~1 cm,含量约占10%~15%。

第Ⅲ层:漂(块)卵(碎)石层(alQ4):系现代河床冲积堆积,分布于河床中上部层厚一般45~47 m。物质成分较杂,主要有灰岩、砂岩、玄武岩等,磨圆度中等,球度差。该层以粗粒~巨粒土为主,缺乏细粒充填,局部具架空结构。其中漂石块径一般20~30 cm,含量约15%~25%;卵石粒径一般6~8 cm(大者10~12 cm),含量约占30%~40%;砾石粒径以3~5 cm为主,含量约25%~35%。

1.3 水文地质条件

闸址区地下水按贮存介质的不同,分为基岩裂隙水与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两大类型。实测钻孔地下水位(稳定时间24 h左右)1 784.03~1 786.64 m,略低于河水位。

钻孔水文地质试验成果表明,闸址区河床覆盖层上部第Ⅲ层漂卵石层透水性强,渗透系数K一般为1.4×10-2~5.8×10-2cm/s,属强透水层;下部Ⅰ层泥卵(碎)砾石层结构较密实且含泥量较高,故透水性相对较弱,标准注水成果表明渗透系数K为5.07×10-4cm/s,具中等透水性;中部第Ⅱ层细粒含量高,室内渗透变形试验K为6×10-7~1.25×10-6cm/s,透水性微弱。

2 闸址区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为查明闸基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针对河床覆盖层各层进行了现场载荷试验、钻孔原位试验、物性试验和力学试验。

第Ⅲ层漂(块)卵(碎)石层:分布于河床中上部,为闸基主要持力层。2组物性试验成果表明:加权含水率1.95%(均值),小于5 mm颗粒含量23.86%(均值)。据现场力学性试验成果:比例极限Pf≥0.8 MPa,变形模量E0=34.2~55.9 MPa;土体内摩擦角34.5°~35.5°,凝聚力0.025 MPa;渗透系数为6.57×10-3~7.86×10-3cm/s,临界坡降0.62~0.70,破坏坡降1.30~1.55,破坏型式为管涌。7组超重型触探试验成果表明,其承载力标准值fk一般为0.33~0.7 MPa,变形模量E0=21~46 MPa。钻孔5组抽水试验成果表明,其渗透系数为4.86×10-2cm/s(均值)。综合各类试验成果,第Ⅲ层漂(块)卵(碎)石层具有颗粒较粗,透水性强,承载和变形模量较高的特性。

第Ⅱ层粉质黏土:位于河床中部,平面分布连续,厚度6~12.57 m,顶板埋深45.7~48.7 m。9组室内物性试验成果表明:粉粒含量一般31.4%~63.4%,黏粒含量一般14.5%~35.1%,液限一般25%~33%,塑限一般16.5%~22%,塑性指数一般8.7~11。7组室内力学性试验成果表明,土体内摩擦角15.8°~23.9°,凝聚力0.01~0.02 MPa,压缩系数为0.18~0.47 MPa-1,压缩模量3.75~8.16 MPa,渗透系数为4.06×10-4~7.58×10-8cm/s。2组室内渗透变形试验成果表明其破坏坡降if为4.29~5.29,渗透系数为2.14×10-7~2.15×10-6cm/s,破坏形式主要为流土。上述试验成果总体反映出第Ⅱ层土体具有颗粒细、抗渗性强、力学强度较差等特性。

第Ⅰ层泥卵(碎)砾石:分布于河床下部基岩之上,埋深大,结构较密实,组成物质以粗粒土为主。2组物性试验成果表明:加权含水率1.65%(均值),小于5 mm颗粒含量25.52%(均值),其中粉、黏粒含量占3.72%~7.07%。由于该层含泥量较高,其渗透性相对较弱。

3 闸基建基面的选择利用

3.1 闸基建基面选择的原则

闸基河床覆盖层深厚,勘探最大厚度大于85.15 m。闸基基础主要持力层为第Ⅲ层漂(块)卵(碎)石层。该层粗颗粒基本构成骨架,具较高的承载和抗变形能力。根据现场载荷试验及钻孔动力触探试验成果并结合工程类比,其允许承载力 [R]=0.55~0.6 MPa,压缩模量E0=45~50 MPa,能够满足闸基承载与变形要求。

3.2 闸基稳定性评价

勘探揭露,闸基河床第Ⅲ层中随机分布有数层碎砾石砂层透镜体,厚度一般0.53~1.95 m,个别厚度达5.87 m,各透镜体最小埋深12.1 m(相应高程1 782.81 m),最大埋深达41.84 m(相应高程1 751.3 m)。物性试验成果表明:透镜体小于5 mm细颗粒含量占49.04%(均值,下同),其中小于0.075 mm的粉、黏粒含量约占12.43%,干密度ρa2.02 g/cm3,加权含水量ω5.2%,液限WL=24.43%,塑限Wp=14.48%,塑性指数Ip=9.95 。由于碎砾石砂层形成时代新,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且小于5 mm颗粒中小于0.005 mm的黏粒含量仅占5.41%(小于地震设防烈度七度标准值16%),初判有地震液化的可能性。

根据现行规范,对其液化可能性进行复判:由于碎砾石砂层透镜体中大于5 mm粗颗粒含量达50.96%(均值),为饱和少黏性土,因此采用相对含水量或液性指数复判法进行判别,该透镜状碎砾石砂层顶板埋深大于12.1 m,干密度较大,结构较密实,抗液化能力较强,为透水性强的漂(块)卵(碎)石层所围限,地震时孔隙水压力易于散失,结合相对含水量和液性指数复判成果分析,Ⅲ层内碎砾石砂层透镜体在Ⅶ度地震烈度条件下,产生液化的可能性很小。

由于闸基河床覆盖层各层成因类型、组成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均存在差异,分布位置和厚度也不尽相同,尤其闸坝基础存在砂层透镜体,因此,本阶段研究分析了地基的沉降变形和不均匀变形。沿各建筑物轴线剖面进行了计算,在各种运用情况下,首部建筑物的最大沉降量为11.44 cm,均未超过规范允许范围;相邻部位的最大沉降差在泄洪闸段和冲沙排污闸坝段间,最大沉降差为5.96 cm,略超过规范允许范围,只要做好相关止水设计,此不均匀沉降将不会对首部建筑物造成危害。

4 闸基渗漏及防渗研究

4.1 渗 漏

闸基河床覆盖层可分为三大层,主要持力层为河床上部第Ⅲ层漂(块)卵(碎)石层, 物质组成以粗粒~巨粒土为主,细粒充填少,水文地质试验成果显示具强透水特征,且在勘探过程中局部孔段有漏水漏浆现象,表明存在架空现象,故建坝蓄水后,该层将构成坝基渗漏的主要途径。

两岸坝肩谷坡较陡峻,岩体卸荷较强烈,强卸荷带岩体裂隙发育,张开宽度大,具强透水性;弱卸荷带岩体卸荷裂隙仍较发育,具中等透水性。因此存在沿两岸坝肩绕渗问题。

4.2 防渗深度选择

第Ⅱ层粉质黏土:位于河床中部,整个库区平面分布连续,厚度6~12.57 m,顶板埋深45.7~48.7 m,以该层作为防渗依托,见图1第Ⅱ层粉质黏土平面分布示意。

闸坝基础防渗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墙厚0.80 m,防渗墙伸入相对隔水层即第Ⅱ层,防渗墙底高程1 741.00 m,最大深度50.5 m,两岸基岩部分采用帷幕灌浆,帷幕灌浆为1排,间距1.5 m,灌浆深度伸入弱风化、弱卸荷下,左岸灌浆平硐长25.00 m,右岸灌浆平硐长45.00 m。

图1 第Ⅱ层粉质黏土平面分布示意

5 结 论

出居沟水电站闸址区河床最大覆盖层厚度大于85.17 m,自下而上分为三层,闸基基础主要持力层为第Ⅲ层漂(块)卵(碎)石层。该层粗颗粒基本构成骨架,具较高的承载和抗变形能力,为闸基基础主要持力层。第Ⅱ层粉质黏土:位于河床中部,整个库区平面分布连续,最小厚度大于6 m,且透水性微弱,以该层作为防渗依托,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出发,对土体特征等地质因素进行分析论证,围绕闸基建基面的选择和利用,对渗透问题和防渗深度选择进行分析,论证了在河床深厚覆盖层建基的可靠性。

2017- 04- 13

李扬(1971-),男,吉林长岭县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利水电地质勘察工作。

TV221.2;TV543.8

B

1003-9805(2017)04-0046-02

猜你喜欢

透水性基面覆盖层
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
声子晶体覆盖层吸声机理研究
水位资料考证及水位订正方法浅析
CONTENTS
无限元法在深覆盖层土石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冻结基面的理论阐述
测站考证相关概念及基本原则探讨
透水性铺装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初探
浅薄覆盖层倾斜岩面大直径钢护筒施工方案比选及应用
2015年兴化片各站测站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