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价值网络下的养老服务产业融合研究
2017-12-01曹海涛
□陈 颐 曹海涛,2
[1.闽江学院海西财政与金融发展研究中心 福州 350108;2.浙江大学CARD福建中心 福州 350108]
· 公共管理 ·
大数据价值网络下的养老服务产业融合研究
□陈 颐1曹海涛1,2
[1.闽江学院海西财政与金融发展研究中心 福州 350108;2.浙江大学CARD福建中心 福州 350108]
在大数据的价值网络驱动之下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呈现跨界融合的特征;云计算和大数据融合的环境之中养老服务业实现了跨界融合与价值网络创新;从跨界治理的视角出发,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利益边界;选择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三者兼具的跨界治理模式,因应了养老服务产业跨界融合所带来的挑战,主张通过资源共享,突破经济分割、区域分割、服务分割产生的养老服务资源分配障碍,以促进老龄化社会的和谐发展。
大数据;价值网络;养老服务产业;跨界治理
引言
我国当下正经历着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结构性转变,面临的老龄化挑战日趋严峻。目前老龄人口已达2亿,到2020年预计将高达2.58亿,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17.9%,预计2040年开始每四个人当中就有一位老年人[1]。老龄人口结构决定了养老产业市场的潜在基数,中国养老服务产业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统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有望增加至13万亿元[2]。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等情况下发生的,这使得养老服务供给产生巨大缺口,而此时又恰逢中国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十三五”信息化规划部署之下,信息技术引领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产业间的边界日益模糊,部门间的交叉业务愈发频繁,现代服务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发生着多维的交叉与互动,跨界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信息时代下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服务业的融合趋势使得一些传统产业获得新生,同时也为养老产业创造了新的拓展空间。
大数据环境驱动之下,养老服务与金融、地产、农业、旅游等领域的产业融合趋势愈发明显。这种跨界融合状态是将线下与线上、日间照料与休闲娱乐等方式相结合,逐步构建出一条日趋完整的养老产业生态链;在这种产业融合力量的驱动之下,养老服务正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碎片化的形态散布在众多行业之中;这种产业跨界融合的形式促进了养老服务的物化,同时也使得养老产业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成为可能。随着产业链逐渐延长,养老产业辐射的范围领域逐步扩张,这种趋势不仅关系到中国老龄人口的社会福利问题,而且也牵动了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如何将养老服务产业打造成一个造福社会的朝阳产业,成为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已有对养老产业的研究,国外相关成果大多渗透于养老经济学之中,相关理论主要涉及消费理论、社会保障福利理论、市场理论和产业理论等[3];政策实践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了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实践经验、投融资问题、政府作用等方面[4],针对养老服务产业的专门性研究还十分有限,大多研究主要囿于市场分析和行业报告[5]。在中国,由于养老服务产业仍是新兴事物,养老产业的理论研究相对实践进展而言较为滞后。养老产业的研究范畴上,主要包括了养老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机制;老龄人口需求与养老产业发展取向; “人口红利”下养老产业的宏观影响;国外养老产业发展经验;养老产业模式以及发展现状、前景与政策支持等等[6~8]。
随着养老产业跨学科研究的增多,国内外对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认识虽然已经形成,但由于信息化时代的瞬息万变使得原有的很多理论仍然显得相对滞后;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变迁和产业发展调整的相互磨合,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养老服务业存在多元性特征,其影响和效果则需要若干年的积淀才能显现,而此过程所蕴含的背后隐性力量却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但这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本文将提炼出大数据环境下的“价值网”这一促进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作为观察的视角,并探讨其环境条件、实现方式,藉由大数据的整合功能,在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上拟借鉴国际上跨界治理的经验,尝试解决养老服务产业融合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共享障碍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基础:基于价值网络的一种解释
互联网和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之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引领着创新突飞猛进,也更多地体现在互联网技术对创新的影响之上[9]。社会各界开始转向关注网络的技术创新研究,更多的焦点逐渐从制造业向服务产业转移。在技术创新基础上,产业融合的动力源泉来自于合作创新,因而相关的研究开始越来越多地将关注视野转向从价值网络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探讨,以寻求来自组织外部的资源供给能力。价值网络是通过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经由某种价值传递机制,在相应的治理框架下,由处于价值链上的不同阶段和相对稳定的企业及相关利益者组合在一起,基于价值网络,企业通过紧密的合作,以提供服务产品的方式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10~11]。基于价值网络的合作创新由此孕育出产业融合的各种模式,价值网络中的各个部分通过与外部合作关系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实现价值重组与合作共赢。价值网络涵盖了供应商、下游客户和最终客户以及其他存在价值交换的社会关系,其核心是围绕客户价值重构价值链以实现客户整体价值的最优化。
互联网时代,价值创造正逐步演变为网络成员的共同努力,从价值链转变为价值网。价值网络的理念突破了传统价值链的线性思维以及价值活动顺序分离的机械模式,使价值链各个环节和不同主体按照整体价值最优的原则相互衔接、相互融合以及动态互动,各个利益主体在关注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关注价值网络上各节点的联系,突破了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壁垒,专注于网络的价值创造系统,进而提高了网络在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对价值创造的促进作用。价值网络个体间的联系表现为价值创造方式的增长和价值整合的最优化,更契合新竞争格局的需要[12~13]。因此,如何构建价值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已有的对价值网络的研究为互联网+下的产业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框架与基础。价值网络的运作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价值链创造,通过上下游企业形成延续的价值创造,融合产品的效用并赋予其多样化的功能属性,满足客户需求;二是供应链创造,发生在商品的空间转移过程,包括原材料和商品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消费者之间的转移与交接,供应链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转移成本的降低;三是产业链创造,产业之间在上下游的信息传递、知识共享中实现价格、产量、策略等方面的协同,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获得产业链利润。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的运作与交织,形成了价值网络,并通过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协同,形成产业间的融合和综合价值的实现。价值网为成员合作与竞争活动提供环境基础;企业通过技术提升从而区别于其他竞争者,当差异化技术难以获取或者模仿时,企业可以通过现有技术资源融合来获取竞争优势,技术能力对于企业创造差异化优势至关重要;当企业内部资源不平衡时,通过提高整合能力从价值网络其他成员处获得资源,这种网络合作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4~15]。
二、大数据价值网络下养老服务产业融合的形成及其环境分析
(一)大数据环境下养老服务产业融合的价值网络形成
信息时代下云计算和大数据替代了原有的人口红利,为中国养老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价值拓展空间,由此形成的价值网是由链接驱动的价值共创、互动驱动的价值共创与重构驱动的价值共创共同构成的一种新型价值共创模式,它将老龄人口的需求与高效化的服务相连接,采用数字信息化供应链模式,迎合高水平的顾客满意度,并将合作的供应商集聚一起,针对老龄人群的个性化选择提供全方位和最大化的价值服务。价值网构建如图1。目前,远程医疗(Telemedicine)形式就是利用云数融合的模式,为患者或消费者提供咨询、诊断、体检、开方等医疗活动;通过可穿戴监测设备、养老管理软件、医疗健康大数据及医疗资源共享数据库,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控,保证远程医疗服务的及时性,并通过获取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医疗服务的跟踪;通过综合数据库的建档和分析,形成适应于老年人的新产品和服务形式。
图1 养老服务业融合的价值网共创模块
三种价值共创模式引导出三条价值共创路径:养老服务链接驱动的价值共创、养老服务互动驱动的价值共创与养老服务重构驱动的价值共创,每一环节均融合了实体价值链与虚拟价值链,并借助社会化网络的“社会性”特征实现了养老资源与信息数据的无缝衔接,实现了养老社会化的价值共创,从而在更广更深的视野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在价值网中,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融合将养老资源的海量信息组织整合,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收集、组织、挑选、合成和分发,作用于供给方自身展开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四个环节,从而提升了价值共创的速度,提高了价值共创的效率,实现了价值网协同效应,为大数据环境中的养老服务业塑造出更强的竞争优势。
价值网的理念与思路突破了原有价值链的线性思维和分解价值活动的机械模式,围绕不同价值重新构造价值链,并将链条再次进行重组。以老龄人群的价值为核心,以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渠道差异化、品牌差异化为竞争策略,不断强化价值网的竞争优势,同时优化服务供给质量,以吻合行业价值网顾客的差异性需求。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及网络治理机制为维持价值网稳定提供了有益的保障。当同质性产品竞争激烈较难差异化时,只有通过协同作用,才能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大数据下养老服务产业融合的价值网络实现环境
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养老服务产业融合实现价值创造的关键,是养老服务产业融合中价值网各个模块之间合理互动关系的保证,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养老服务价值网络的治理创新,即构建更有效率的网络治理机制,各模块之间能够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关系从而提高网络的整体效率。与此同时还需把握网络的决策机制创新,构建更为高效的价值网络决策机制。在制度创新的节奏加快后,价值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复杂,价值网络制度创新要提供更为先进的网络治理制度,才能够吸引到更具有能力的参与者,激发创新的活跃程度,使得整个价值网络的客户价值让渡能力更强。
其二,养老服务价值网络的利益分配创新。云计算和大数据融合下创新战略引领和平台组织都必须通过具体的利益分配机制来实现。价值网络创新活动的利益分配是一个难点问题。在价值网络运作过程中,养老服务资源往往需要跨越各种边界的限制,从而增加了创新激励的复杂度,创新贡献的衡量更加难以把握。因此,在利益分配上,理应设计出多元的利益分配机制,以适应互联网经济下的协同创新格局。
例句:When we returned, the party was in full swing and the dance floor was crowded.
其三,养老服务价值网络的知识产权联盟构建。云计算和大数据环境中,保护养老家庭和老年人个体数据的隐私,以及保护创新技术成果成为每个创新主体遇到的极大挑战。构建价值网络联盟可以使得个体以较低成本获得授权,享受整体网络的创新成果;促进了共同研发,降低了总体研发成本;同时这种知识产权联盟也提升了价值网络内部成员与外部谈判的力量。
三、基于大数据的养老服务产业融合实现方式
(一)大数据下养老服务产业融合的方式
产业融合是通过大数据的数字技术功能将有关联的产品或产业整合成统一功能的有机整体[15],为适应产业升级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16]。由于养老产品和服务日趋复杂化,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这便需要不同产业之间进行协同运作;养老产品的融合必然带动组织运作层面的融合。从产品视角来看,养老服务产业融合可以分为替代性和互补性两大类型,核心就是提供“产品+服务”组合,互补性融合使得养老服务资源由原来互无关联的产品到相互互补的产品,养老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整合后便可以获得更好的效用。
互联网+之下,大数据意味着数据的容量之大,但又区别于“海量数据”的简单组合。学者Dumbill将大数据诠释为“3V”特点,即规模性、实时性和多样性;以IDC为代表的业界在3V的基础上加入“价值性”这一特征[17]。大数据涵盖三大要素,即分析、带宽和内容。首先,通过大数据的实时分析形成新的业务模式,帮助用户体察洞见,从而更好地实现服务价值;接着快速有效地消化和处理大数据;最后形成综合性的内容—一方面包括了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与非机构化数据,另一方面则是对数据的存储扩展,从而轻松实现数据的恢复、备份、复制和安全管理。由于大数据的复杂性、隐私性、异构性、规模性和实时性等特点,其分析必须在不同层次实现数据挖掘高效化以提高决策效率。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养老服务产业融合的思维方式需要不断地颠覆与创新:首先,养老资源的整合需要分析与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非少量数据样本;第二,接纳数据的复杂性,而非追求精确性;第三,不再探求因果关系,而是转向相关关系的数据分析。在养老服务业融合中最关键的一项资源就是医疗服务,大数据的综合运用将促进养老医疗数据分析方面的新进展,帮助专家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通过大量医疗信息的搜集、存储以及分析,确定药物的研发方向,减少药物的开发成本,为发现新的治疗手段提供线索。
(二)大数据环境下养老服务产业融合的系统建构
伴随着“互联网+”引领的新一轮技术浪潮的到来,大数据、大金融以及大健康的理念变革推动着新型养老模式的创新,技术融合引发了更为活跃的产业创新,由此带动了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价值创新,由此产生的“跨界”效应通过技术、企业、产品、市场与制度文化等要素的交互作用进行扩散,形成产业之间各种要素的相互交融和渗透,从而打破了各个产业自身的原有边界限,导致原有的产业性质突破了传统的认知范畴,构成一种新型的产业博弈关系,并创造出了新的市场需求,最终实现了原有产业在已有产品研发、市场业务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日渐旺盛,围绕老年人消费市场催生了众多新的产业延伸链,养老服务将趋于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在“互联网+”推动之下,养老服务产业的跨界融合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养老服务业的“跨界”是指跨越原有产业分类意义或属性上的“边界”,产业的“界”本身是相对的。养老服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以及资源共享等方式进而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大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间不断出现的交互融合,使得产业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产业间的交叉业务越来越频繁,产业内部形成了分离化、高级化和多元化的格局;服务环节逐渐从生产过程中剥离出来,产业链进一步向前端和后端延伸,从而不断涌现出新兴业态或新兴行业,形成了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态势。总之,产业跨界融合主要体现了产业升级转型的一种新型方式,是在技术创新的出现和扩散并与产业系统其他构成要素共同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是企业主体对多个产业构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的结果,其直接导致新兴产业体系的形成。因此,产业跨界融合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创新方式,它是一种介于传统的产业创新方式与分工创新方式之间的一种创新方式[18]。
养老服务业属于具有“现代”特征的产业范畴,蕴含在开放的产业系统之中,其跨界融合的过程主要是源于技术创新的出现与扩散而产生的溢出效应,引发不同产业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竞争、彼此协作、共同演化,从而促成了一个新兴产业的产生;其领域涉猎了所有与老龄市场相关的产品融合、企业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乃至制度融合等方面。养老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并非社会分工的对立面,因为它既非意味着养老所涉及的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合为一体,使产业回归到分工前的“混沌状态”;也非局限于现有产业框架下将原本各自分离的产业进行简单整合,而是在各个产业要素的相互渗透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生态体系统,如图2。
图2 养老服务产业跨界融合实现的大数据智能系统
四、跨界治理:养老服务产业融合的障碍突破
理论上,市场在限制自身垄断、解决信息的非对称性、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有效性、克服生产的外部性等方面存在着内在的局限性;而政府在矫正“市场失灵”的同时,却常常陷入“寻租”境地,出现经济问题政治化和经济政策低效化等现象。鉴于市场和政府存在双重失灵的局面,应运而生的“治理”范式能更加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事务,成为“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之外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种选择;治理范式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在“市场失灵”与“政策失效”之外对更加有效的社会经济协调机制的期待和探索。
鉴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多元结构特征以及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问题,养老服务业运作若是单纯地效仿国外模式,则难以融入到中国本土文化之中,往往易造成中国式养老产业的“不接地气”,因而养老服务产业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业的传统经营与管理模式正遭受着极大的现实挑战:从一个行业的发展演变角度来看,中国的商业化养老服务产业刚刚从最初的形成阶段进入成长期初级阶段,虽然市场中涌现出众多参与者,但服务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养老服务产业的运作尚处于“沉睡”阶段,仍然缺乏可供效仿的成功模式,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到养老产业体系的内部结构,搭建合理的治理框架。面对市场机制的非全能性和政府干预的“挤出效应”,并考虑到人文环境约束效应,养老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亟须摒弃原有的短期性、应急性的“模式”思维,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突破,强化长期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综合治理,从整体角度出发来全盘考虑问题。
欧盟跨界治理的有益经验借鉴,有利于突破传统社会公共资源管理体制中“僵硬化”和“碎片化”的局限,通过重构一套相互合作、互利共享的公共养老治理平台,形成一种多方位、多维度的养老服务产业跨界治理模式。跨界治理是立足于“公共利益”而追求的一种价值理念和管理方式;政府在多元组织构建的网络化结构平台中,通过发挥协同创新的组织联动作用,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公共价值共享。跨界治理对解决养老服务业融合中面临的公共资源管理问题,寻求资源整合的系统治理和动态监管,将有着积极的意义[19]。
养老服务的跨界治理涉及三个层面:
首先是养老服务的跨区域治理。通过互联网构筑大数据平台以搜集和汇聚各个地域空间上的养老资源,实现区域之间资源的实时共享与互补,有效提高养老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区域各自隔离而形成的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重复浪费等问题,解决单个产业部门或行政部门无法解决的养老服务跨区域性的交换和共享问题,提升养老服务跨区域协同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其次是养老服务的跨行业治理。主要针对政府提供的公共养老服务资源有限、质量参差不齐、执行效率低下等问题,打破部门与行业间的利益边界,通过政府购买、合同外包以及委托服务等方式,调整社会养老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提高养老资源供给的效率和质量,满足老年人口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共同承接政府职能,以提高综合治理效率;在业务协同方面,实现老年人分类业务与养老服务的相互匹配,实现在医疗、保险、金融、地产、旅游等领域的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拓展养老照护服务、老年科技产品等新型产业链,延伸养老服务价值链;在养老服务产业的跨界融合驱动下,针对养老群体的各类业务进行协同与整合,追求并实现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最后是养老服务的跨部门治理。通过政府各个部门的机构兼并、职能整合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等方式,采用施政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各地区政府在养老服务的社会管理和控制上的有效对接。涵盖跨区域部门间的养老公共服务机制、跨监管部门间的养老协助合作机制、跨组织部门间的协同共享机制等,尽可能实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协商的相互契合,突破区域之间“各自为政”的分隔局面,优化社会上的养老服务资源,促进养老资源的跨界流动重组、信息资源互通和管理创新联动,实现公共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为养老服务产业提供制度和政策上的配套保障,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以解决养老服务的经济分割、社会分割和服务分割的矛盾。
四、结论
大数据环境下,养老服务产业融合过程中,养老服务作为一种公共资源要实现有效利用和资源共享,欧盟合作的“跨界治理”成为其值得借鉴的经验之一。“跨界治理”是当今经济全球化、产业融合化、组织变革化而引发的一种全新治理思维和战略选择;通过养老服务在区域、产业、政府以及市场之间的协同机制,实现空间联动上的跨区域治理、优势互补上的跨行业治理以及政府协调上的跨组织部门治理,形成一个相互依存、资源共享、多维辐射的正式和非正式并行运作的体系;跨越不同属性边界,简化并整合资源,建立多方位的协作机制,以解决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资源紧缺等公共问题。
养老服务业融合所涉及的很多问题都具有跨地域、跨行业和跨组织上的跨界属性,在此基础上试行养老服务的跨界治理有利于形成一种创新性制度安排,带动市场网络、社会网络、政府网络以及各个价值链上其他相关的利益群体集成多种力量共同参与博弈。政府职能理应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交互融合,实现城市能力服务化,让共享经济成为新经济模式,使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实现由人口红利向数据红利以及平台红利的转变。
[1] 吴玉韶, 党俊武.老龄蓝皮书: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版)[R].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2] 金辉.应对老龄化应着力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EB/OL].(2017-08-31).http://jjckb.xinhuanet.com/2017-08/31/c_136569820.htm.
[3] HORIOKA C.Aging and saving in Asia[J].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10, 15(1): 46-55.
[4] MOODY H.The maturing of critical gerontology[J].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008, 22(2): 205-209.
[5] RYAN P.Growth of the active-aging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Active Aging in America[C].Published by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ctive Aging, 2014.
[6] 李洪心.人口老龄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关系研究[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7] 张川川, 陈斌开.“社会养老”能否替代“家庭养老”?—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证据[J].经济研究, 2014(11): 102-115.
[8] 陈颐.台湾人口老龄化及其产业效应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 2010(6): 62-72.
[9] SANTOS J.E-service quality: A model of virtual service quality dimensions[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2003,13(3): 233-246.
[10] SLYWOTZKY A J, MORRISON D J, ANDELMAN B.The profit zone: how strategic business design will lead you to tomorrow's profits[M].New Jersey: John Wiley amp; Sons,1998: 44-45.
[11] KATSAMAKAS E.Value network competi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J].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2014,33(1): 7-17.
[12] KAHKONEN A K, VIROLAINEN V M.Sources of Structural Power in the Context of Value Nets[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11, 17(2): 109-120.
[13] PLATT T G, BEVER J D.Competi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Trends in Ecology amp; Evolution,2009, 24(7): 370-377.
[14] GADDE L E, HUEMER L, HAKANSSON H.Strategizing in industrial network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3, 32(5): 357-364.
[15] CHEN J S, TSOU H T.Performance effects of IT capability, service process innovation,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customer servic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mp;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2, 29(1): 71-94.
[16] STIEGLITZ N.Digital Dynamics and Type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the Evolution of the Handheld Computers Market in the 1990s and Beyond[C]//In MASKELL P, GHRISTENSE J F.(eds.), The Industrial Dynamics of the New Digital Economy, Edward Elgar, 2003.
[17] GREENSTEIN S, KHANNA T.What does Industrial Convergence Mean?[C]//In DAVID B Y.(eds.),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18] 胡金星.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7.
[19] 陈颐.跨界融合与跨界治理: 论“一带一路”战略下两岸产业合作创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 181-186.
编 辑 刘波
Research on Aging Services Industry Convergence Under the Value Network of Big Data
CHEN Yi1CAO Hai-tao1,2
(1.Center for Fiscal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Haixi,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2.CARD in Fujian Zhejiang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Under the the value network of data, Chinese aging services industry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and big data, aging services industry will achieve integration and value innov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obstacles during its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border governance, the paper indicates that an efficient way is to select trans-border governance including cross-region, cross-industry, and cross-sector, which breaks the traditional boundaries of interest to resolve the conflicts in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China’s aging services industry .By sharing resources,the governance will overcome the obstacles of economic segmentation, social segmentation, and service separation to aging services industry, and achiev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he aging society.
big data; value net; aging services industry; trans-border governance
C913.7
A
10.14071/j.1008-8105(2017)06-0028-07
2017-09-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3114);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2017R0081)
陈颐(1979-)女,经济学博士/博士后,闽江学院海西财政与金融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曹海涛(1974-)男,经济学博士,闽江学院、浙江大学CARD福建分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