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丰富课程基地内涵的实践与思考

2017-12-01耿宜宏蔡卫东李桂旺

物理教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校本基地学校

耿宜宏 蔡卫东 李桂旺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161)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丰富课程基地内涵的实践与思考

耿宜宏 蔡卫东 李桂旺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161)

在全面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进程中,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决定从2011年起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建设课程基地是江苏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教育创新之举,是创新内涵建设、创新育人方式、创新质量提升的改革路径和有效措施,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深层思维和科学思路.

我校“‘启·创’物理实践课程基地”经过一年多的创建与实践,以省教研室重大研究项目“江苏省高中物理课程基地内涵建设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丰富课程基地内涵的研究”为引领,形成了我校课程基地的特色校本课程,丰富了基地的内涵建设,服务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学科文化,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1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跟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它是建立在重视学生的需求,服务于学生发展基础上,开发主体是由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课程专家等组成的共同体,以学校为载体,结合于学校实际环境,进行分析、提炼、创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持续和动态的活动.笔者所在学校坚持“为幸福人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紧扣国标课程合理开发,形成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

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因此课程是基地的核心.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和物质基础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课程基地的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形成课程体系(如图1).

图1 课程顶层设计

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理念是服务于全体学生,致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突出部分学生,为他们的个性化学习提供相关资源;为了少数学生,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支持.我们的建设目标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和特色课程研发平台,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我们的价值追求是实现育人方式的改变.以课程实施方式的拓展来落实素质教育;以设施开放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智能;以结合生活的物理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幸福人生.

2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课程基地的内涵建设除了体现在实验室建设上,更重要地应该体现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与观念,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多样化最能体现现代教育的多样化要求,促进每个学生既有益于社会又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高品质的教育价值,使学校教育真正“成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基于我校基地建设的核心理念,以“文化为背景、实验为基础、思维为主线、创新为目标”,打造基础类、拓展类和研究类三级课程体系(如图2).

图2

课程设置又分为必修课程群和选修课程群.必修课程群为国标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选修课程群主要分为知识拓展类、专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和综合实践类.其中含有我校4个特色课程.

2.1 重组国标课程,开发基础课程群

重组国标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对于课程目标明确、知识体系完整、学科结构严谨的国家课程,组织教师在已有课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反思、数据分析等途径,进行校本化开发,形成基础类课程群.我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对国家教材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学内容进行二度开发,编写了必修校本课程《力学基础》和《实验基础》;对国家教材选修3-1、3-2的内容进行二度开发,编写了《电磁学基础》;对国家教材选修3-3、3-4、3-5的内容进行二度开发,编写了《热、光、原子物理基础》.将基础课程作为高一高二的必修课程,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物理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突破物理知识的重难点,从而培养全体学生的必备物理学科素养.

2.2 利用学校已有的特色资源开发拓展类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校本性,即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

我校课程基地已经经过了4年的建设,加上原有的基础,已形成了自己的物理学科特色,在创建江苏省级课程基地过程中场馆已经建成“一网一廊三中心”,其中三大中心,即演示实验中心、IYPT实验中心和创客中心.演示实验中心服务于全体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验,增强对核心教学内容的直观理解;IYPT实验中心为青年物理学家社团活动提供技术支撑;创客中心是学生发展创新力的资源平台.为充分利用好特色资源,最大化地发挥其功效,学校制定一馆一课程,开发出拓展类校本课程.如利用演示实验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了《力学实验》、《电学实验》、《热、光、原子物理学实验》、《SAM课程和AP课程实验》和《趣味物理实验》等实验系列课程,利用大学物理先修实验室开发了《大学物理先修》课程,利用IYPT实验中心开发了《IYPT实验指导》课程,利用OM科创社开发了《桥梁设计和力学》课程等等.这些课程既能满足全体学生学习的需要,又能满足个别有特长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富有个性的发展.

2.3 发挥教师的特长,开发技能类校本课程

教师既是课程实践者,同时也是研究者.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也为教师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拓展教师开发、搜集、整理资源的能力,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我校有20多位物理教师,其中有1位正高级教师,6位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6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根据教师的学术和技能特长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建立课程开发小组,积极开发技能类校本课程.如《科学思维方法》、《IYPT实验指导》、《3D打印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人》、《传感技术应用》和《VR技术应用》等等.这些课程既能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又能拓展学生视野,同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4 挖掘地方资源,创建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课程

实践表明校本课程开发与乡土资源有机交融,充分挖掘地方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更能彰显其特色.

早在2011年,学校所在地区就创全国之先,布局石墨烯产业.目前当地石墨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石墨烯产业领跑全国,成为我国石墨烯产业最主要集聚地,已集聚石墨烯材料及下游应用企业69家(其中设备制造企业3家,原材料制备企业6家,石墨烯下游应用企业50家,石墨烯科技研发及服务企业10家),企业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形成了以石墨烯的特色产业“东方碳谷”初露峥嵘.学校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系,通过参观、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石墨烯及其应用,学校组织力量开发《石墨稀及其应用》课程,并与公司联系建立校外课程基地,更好地为学校校本开发与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学校还调研当地新科技企业,成功开发了校本课程《新科技企业和物理》,使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结合点上加以突破,在资源利用上加以拓展和挖掘,也成为我校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

3 实践成效

3.1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学会“做中学、学中思、思中行”

校本课程实施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显著提升.基地多元化的“课程超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激情;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去学习知识,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行,学生的实践意识明显增强.学生树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进一步明确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实践应用中,巩固了知识,增强了技能,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宽厚扎实,科学概念更明晰准确.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在发现探究中,学生丰富了想象力,逐步养成了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学生提高了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养成了与同伴合作、交流、表达思想的习惯,在讨论学习中养成了善于倾听、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和不惧权威等素养,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处.学生的学习品质明显提高,拥有了勤奋刻苦、顽强的意志、毅力和自信心,执着的钻研精神等优良的学习品质.

近几年学生社团活动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IYPY(International Youth Physical Tournament)社团在2015年江苏YPT竞赛中取得第3名,荣获一等奖;在2016年3月第4届全国YPT竞赛中取得第2名,荣获特等奖;在2016年6月澳门大学组织的第一届华语高中学生学术论证赛中取得第2名,荣获一等奖.我校OM(奥林匹克头脑风暴)社团队在2015年10月参加全国科普创新实验大赛获上海赛区第4名.学生参加2015、2016全国奥林匹克竞赛有46人获省级一等奖.

3.2 教师专业获得发展,教师与课程基地共同成长

教师课程意识正在逐步加强.能从课程的角度理解课堂教学,教师的观念已经从“怎样教学”逐步转向了“教什么”,实现了教学到课程的重心转移.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得到了提升,开发了《大学物理先修课程》、《科学思维方法》、《IYPT实验指导》、《科技前沿》等10多本系列校本课程.教师教学方式正在发生深度改变.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引到基地,创建了“科学探究社团”,IYPT社团、OM社团和航模社团等,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得到全面拓展;改变了传统的课本知识传授模式,让基地成为教材,使学生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得到全面拓宽;突破了单一的学科教学模式,渗透学科融合思想,带动其他学科的融合.通过活动课程,使学生在活动、实验操作、团队研究中迸发出活力,提升了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作为我校特色社团,IYPT社团和OM社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

教师教学研究成为常态.教师们在基地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中,边实践、边反思,提高了对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构建了富有职业理想的专业生活.教师的专业发展由强制的“外铄”转为自觉地“内发”,增强了职业认同感.物理组两个省级课题《依托JSYPT项目实验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研究》和《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顺利结题.2015和2016发表专业论文56篇.

教师和课程基地一起成长.我校把教研组教研活动、名师工作室搬到课程基地,学校邀请课程专家、教学专家、软件专家和工程专家加入到教师团队来,形成一个责任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物理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3.3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思考

校本课程开发为基地创设了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丰富了课程基地的内涵,营造了学科情境、凸现了学科文化;构建了专业特色、培养了学科素养;强化了学科精神、树立了学生专业志向,突出了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对具象事物的抽象概括,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开发了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实施好国家课程同时,加强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层次的选择和帮助,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让基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通过教研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成果首先应用在基地等措施,大力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以名师支撑了基地,以基地促进了教师成长,以教师引领了学生发展.校本课程的实施形成了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让学生通过在课程基地的学习,加强了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在实践学习中提升了认知能力,在实际动手中发现、创造、创新.

4 反思

4.1 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率

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中存在着目标异化、开发范围狭窄、缺乏系统理论分析等问题.究其原因,课程虽然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需求、兴趣与基础,但仍以“校本、师本”为主,课程的构想及目标与学生学习的事实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其学生基础不稳固,从而会影响校本课程的实施,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率.

4.2 校本课程开发要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意愿

校本课程要想得到有效、合理地开发,必须依靠教师,教师如何能够有效、合理地开发校本课程,又取决于教师开发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组互动的二元流动主体,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途径,同时教师专业发展中掌握的技能又可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还表现在对教师精神领域、知识领域以及技能领域从传统到开放的转变.因此要开发出精品校本课程要尊重教师的意愿.

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校本课程开发育人的本质属性,进行了基于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基于学生经验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等.总之,该方面研究的立足点是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兴趣需要、差异性需要等.因此,学生的需要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切不可强加给学生.

4.3 实现与其他学校资源共享

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然而每一所学校开发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能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必然会是校本课程的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因此,资源共享是学校发展的必然,现在联盟的建设正是基于这一点上.我校正着力建立e学习平台,一方面可以供本校学生学习用,另一方面可以社会共享,使之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不同学校同一校本课程开发也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优化结构,也可以使课程精品化.

4.4 建立课程开发的科学评价体系

建立以实践为主的、完整的评价体系,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关注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评价和效果的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评价要体现和服务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进而形成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形成特色的有机整体.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教育实践,预示着教育改革新的契机. 然而, 校本课程开发又是一个长期的、 持续发展的任务.目前我们的开发与建设尚存在许多问题,受到一些“瓶颈”的制约.我们既充满激情,又尊重规律,将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关注实践、加强研究、重视积累,努力探索规范而有效的建设途径.

1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6.

2 王可.课程共享:校本课程开发的新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6(22):37-40.

3 王一军.校本课程开发走向学习场域建构[J]. 上海教育科研,2013(3):12-15.

4 参阅: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 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Z].苏教基[2011]27 号.

5 马斌.课程基地领跑高中学习的革命——关于开创高中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1(10):19-22.

6 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05):18-22.

7 李明.实践·评鉴·重构:学校课程多样化研发的范式[J].教学与管理,2013(05):78-80.

本文为2016年江苏省教研室重大研究项目“江苏省高中物理课程基地内涵建设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丰富课程基地内涵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7-09-12)

猜你喜欢

校本基地学校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我的基地我的连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探秘心战基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