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享价值的物流产业生态圈构建
2017-12-01安徽大学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基于共享价值的物流产业生态圈构建
汪传雷,张 岩,王静娟
(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建设物流强国,必须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打造物流产业生态圈是必由之路。结合物流业发展面临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呈现出一体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特征。基于共享价值的视角,借鉴共享经济服务框架,从战略、流程/活动、系统三个维度构筑物流产业生态圈,提出明确定位、加强政府引导,整合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锐意创新、强化专业技术支撑,协同联动、推动多业融合发展,深化改革、优化生态圈环境等管理创新建议。以GS物流平台为例,从创新物流服务的角度,基于战略、流程/活动和系统维度分析GS物流产业生态圈。
物流产业生态圈;共享价值;共享经济
“十三五”以来,我国物流业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物流社会总额保持稳步增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物流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面临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新挑战和“降本增效”的新要求。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促进现代物流业向资源共享、低碳运作、协同共有的产业生态圈方向发展,进而推动物流产业共享价值的实现。
生态圈概念源于生物学,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的统合整体[1]。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学术研究的深入,生态圈日益拓展应用到经济、文化、教育、信息、旅游、艺术等领域,产业生态圈应运而生。所谓产业生态圈,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以某产业为主导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产业多维网络体系,体现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布局形式[2]。徐浩然、许箫迪、王子龙[3]认为,产业生态圈的构建是市场自发行为和政府自觉行为的有机统一,通过诊断产业生态圈构建过程中的政府作用,提出再生和释放政府角色,使政府政策成为产业生态圈发展的引擎[4];施晓清[5]分析了产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剖析了产业群体及环境要素的组成;李晓华、刘峰[6]认为,产业生态系统是影响某一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的集合,包括创新系统、生产系统、应用系统和辅助系统;Lu、Rong、You[7]基于代理理论,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的努力和角色转换及其在产业生态圈中的作用;Gawer、Cusumano[8]基于产业平台,提出产品、服务和技术是产业生态系统创新的基础;Suh、Kim[9]以韩国为例,分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共生合作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逐步形成移动生态圈,通过生态圈动态演化预测了产业发展趋势;Cortada[10]通过构建产业和企业信息生态圈框架,发现生态圈不但包括产业和企业特定参与主体,而且涵盖关联产业系统;韩祺[11]结合信息产业发展态势,提出顺应“互联网+”的趋势,发展“开放、创新”的生态圈模式。物流产业生态圈作为共享经济时代物流供应链的重要平台,秉承共享价值的理念,是拓宽物流信息共享渠道、实现参与主体共赢的关键。
2 物流产业生态圈的概念和特征
2.1 共享价值
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种协同共有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1,12]。共享价值作为“一种实现经济成功的新方法”[14],已发展成为协同共有的共享经济的核心。与传统价值理论相比,共享价值能更好地解释现实复杂经济领域的价值活动机理[15],并在大数据时代引发深刻变革:①超越价值偏好认知。在信息技术革命引致的数字化环境中,不同主体的价值偏好从传统单一的经济价值过渡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的统一[16],并逐步得以量化。②拓展价值创造主体。在数据巨量、快速、多样性、易变性的信息时代[15],单一主体独立创造价值已不可能,多个不同主体通过一系列转移和连接,促使传统的线型价值链逐渐被星型、环型、网络型乃至高度集约的价值生态系统取代。③开放价值分配体系。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使价值的流动更加快捷、精准、透明,不同主体实现了价值的共创和共享。
2.2 物流产业生态圈
基于物流产业平台,以价值共创共享为目标,以信息资源为基础,应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消除中间环节,将物流流程和服务植入物流平台,促进多维度的资源共享、低碳运作、协同共有,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和参与主体共享价值。
2.3 物流产业生态圈特征
主要是:①一体化。物流产业生态圈向上下游延伸服务,与其他产业互动融合、协同发展,使物流技术水平更先进、主营业务更突出、核心竞争力更强,加速栖息于生态圈的物流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发形成具有某类特征的价值群落,奠定物流精准配送基础。同时,借助物流平台,随时连接用户,提供一体化功能服务,以实现平台集采、商品团购、集中谈价,共享规模采购,以规模化成就最佳效益。②标准化。物流产业生态圈承接物流4.0和信息技术发展浪潮,构建物流产业标准体系,统一物流过程涉及对象、方法、单位的标准;通过用户需求画像和能力画像实现参与主体网络化、去中心化和标准化连接;按照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科学适用的要求,完善物流运营系统;提高托盘、集装箱、仓储笼等标准化器具和包装物的循环利用水平,营造低负荷的循环共享物流环境。③信息化。物流产业生态圈践行“互联网+”行动计划,物流网络互联、信息互通、业务协同稳步推进,信息消费大幅增长。物流企业信息、商品流通信息、物流交易信息、运输载体信息等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加快融合,借助云计算技术构建模型,以寻求新的交易机会、发展潜在客户、优化运输线路、监管运输载体等,实现物流信息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的规范化与程序化。④智能化。物流产业生态圈应用Mashup智能技术多维整合物流用户需求,搭建物流产业平台,使物流生产者和消费者柔性连接,互通有无;通过云计算进行海量数据匹配,自动选择流程模式,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和“单据流”的有效衔接;通过大数据智能技术,进行智能车货匹配、运输异常监测、路线智能规划、物流KPI分析等,促使物流企业职能层次化、决策智能化、运营一体化。⑤可视化。物流产业生态圈使物流流程中的对象、方法和过程交互和透明,在途跟踪货物信息、车辆信息,形成动态化和开放性的货品数据中心、车辆定位中心和交易热图;公开交易流程、竞争交易价格,形成可调节、可伸缩的运力平衡中心、价格指数中心、车主收入排行中心;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程实时展示配送流程,创新线下运输配送线上体验服务,形成更具参与感和掌控感的可视化配送地图。
3 基于共享价值的物流产业生态圈
随着物流业向绿色化、协同化、生态化发展,综合Brenner[17]、Choi[18]、Matzler[19]的共享价值观,借鉴Puschmann[20]的共享经济服务框架,从战略、流程/活动、系统三个维度分析物流产业生态圈,其结构见图1。
3.1 战略
战略指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路径。共享经济理论认为,消费者的C2C模式是通过中介连接实现访问和沟通[20],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在供方和需方之间进行精准配置,实现“按需分配”和“物尽其用”[21],经济活动的核心由传统纯粹的经济价值向共享价值转变,在此过程中,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界限逐渐模糊,消费者不但享受生产者提供的服务,而且为其他消费者提供类似的服务。物流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能有效沟通信息、共享资源、方便用户、促进创新,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交易平台的引入加速物流产业互联网的形成,并逐步向高级形式——物流产业生态圈演变,物流产业的战略变革历程见图2。
图1 基于共享价值的物流产业生态圈
图2 物流产业战略变革
物流产业生态圈强调“用户价值至上”和“共赢共享”,传统“物的流通”只是作为生态圈的一部分,现代物流业的生态化发展、要求连接网络化、信息实时化、价格动态化和交易去中心化,通过提升战略运算能力(ASCI),深化物流平台、应用、环境和联盟发展,实现物流信息、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共享。物流产业生态圈与共享经济只侧重C2C模式不同,还包括B2C、C2B、B2B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延伸,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策略,实现用户至上、市场透明、按需分配、物尽其用和资源最优配置。
3.2 流程/活动
流程/活动是创造价值的组织方式,影响价值创造和共享的效率[22]。在共享经济背景下,共享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不同的流程/活动,消费者、供应商和中介机构通过不同类型的流程连接[20]。主要是:①物流产业生态圈流程参与主体。物流产业生态圈的核心主体包括物流消费者、物流供应商和物流中介,各核心主体遵循共享经济和共享价值的理念进行活动。物流产业生态圈中的供应商包括:物流运输配送运营商以及无车承运人,如安得、顺丰;物流技术供应商,如德马泰克、心仪科技物流;物流设施设备供应商,如江苏六维物流设备、格勒物流设备;物流地产供应商,如普洛斯、嘉民等;一般不涉及土地、资金、人才、能源等具有普适性产品的供应者。物流产业生态圈中的物流中介包括:物流产业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如传化物流信息平台;物流园区,如中外运物流园;公水联运物流港,如皖北徽商物流港总站、马鞍山郑浦港等。物流产业生态圈中的消费者包括个人和企业等最终用户,以及无车承运人等。②参与主体基本流程和活动。物流产业生态圈参与主体及其基本流程和活动分析见表1。③参与主体增值服务流程和活动。在共享经济时代,“研发—生产—销售”式的传统线性价值创造流程难以满足物流业发展需求,非线性化趋势逐渐显现[22]。价值创造流程的各个环节被逐渐分解,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界限日益模糊,物流产业生态圈转变物流消费者身份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一体化(产消者)身份,见图3。消费者通过邀请未注册供应商成为平台用户,且一旦与该供应商完成闭环交易,即视为该消费者供应商;消费者在规定时间内与该供应商闭环交易超过一定数量,即可享受资源共享价值。物流产业生态圈以网络化多用户平衡供需,形成网络化共享协同运输联盟,联盟和“共赢伙伴”共享毛利,同时提供返程货源,适度补贴“返空”、“不足量”等运输情况,见图4。
表1 物流产业生态圈参与主体基本流程和活动
图3 消费者邀请供应商实现资源共享
图4 网络化共享协同运输联盟
物流共享经济改变价值创造模式,物流产业价值链逐渐向价值星系、价值网络转变,物流运作从单直线式流程演化为多线路集成流程。物流中介通过共享基础设施提供交易服务,通过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沟通、服务和反馈创新服务模式;栖息于物流生态圈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发形成具有某类特征的价值群落,为物流精准配送奠定基础[22],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针对业务频繁的公路运输,物流产业生态圈涵盖多种调车方式,包括指定模式、竞价模式和抢单模式等,三种调车方式及其交易逻辑、适用场景和优点见表2,调车交易流程见图5。
表2 物流产业生态圈调车方式
3.3 系统
系统是影响一个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的集合,系统要素分布一般具有层次性。在共享经济时代,诸多具有共生关系的参与主体构成价值共同体[1]。信息链和价值链通过协同供应链、创新链、投资链、服务链等一系列产业发展的核心链条,相互耦合,形成高度集成、复杂、开放、可调节的产业生态系统[1],具体包括生产系统和应用系统、创新系统和服务系统、环境系统等子系统。
物流产业生态系统由多条纵横交错的信息链和价值链构成,内部主体在不同的生态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23],主要是:①核心系统。包括物流供应商、物流中介平台和消费者,他们是物流交易、服务和信息创造的主体,是生产系统和应用系统。②扩展系统。处在系统次核心位置或辅助系统的中枢,包括金融支付第三方机构、技术服务商、搜索引擎提供商、信用机构、直接投融资方、营销服务商、大数据云平台等,他们为物流活动提供支撑服务,直接促进物流活动的完成,解决物流交易和物流服务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服务系统和创新系统。③关联系统。处于辅助系统的次外层,与扩展系统相连,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如商务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环保部门,物流行业协会和物流智库,服务性事务所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物流孵化器如创业中心、创业苗圃、加速器、众创空间等,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他们虽只在一定条件下与系统参与主体产生联系,但不可或缺,是服务系统。④环境系统。处于系统最外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和生态环境。同时,与物流业竞争性或互补性的电商业系统、制造业系统、商贸服务业系统等在环境系统中交互出现,是物流业的服务对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图5 物流产业生态圈调车交易流程
4 政策建议
物流产业生态圈通过构建以“降本增效”为目标、以重构物流环节和流程为基础的创新管理体系,实现战略、流程/活动和系统维度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共享经济背景下市场自发和政府引导行为的有机统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切实推进物流产业生态圈一体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发展,实现物流业共享价值,因此提出如下建议:①明确定位,加强政府引导。物流产业生态圈需要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践行共享共生的现代化政府,释放政府角色、转换和发展政府职能,加强衔接顺畅的基础网络建设,提供生态圈的绿色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政府作为生态圈的参与者,应顺应生态圈的市场机制,享受生态圈的发展效益。②整合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物流产业生态圈“降本增效”面临资源分散、业务不集中的短板,需要通过核心业务衍生增值服务,培育定制化、专业化、精益化物流服务;紧密围绕核心竞争力拓展业务,既推进多元化又避免过度多元化。同时,整合物流资源,引导用户自发形成具有某种特征的价值群落,提供功能化服务。③锐意创新,强化专业技术支撑。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行动,开拓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物流技术,鼓励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物流服务、创新管理和新兴业态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支持企业赢利、打造品牌优势,实现生态圈良性运营。④协同联动,推动多业融合发展。物流产业生态圈建设融入共享经济思维,与其他产业深化战略合作,互动融合,协同共生。通过联盟或兼并重组,向上下游延伸,提升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形成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供应链服务体系;融合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与集聚区、产业集群、交通物流枢纽协调发展,形成产、购、销、运、储一体化产业生态圈。⑤深化改革,优化生态圈环境。通过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鼓励创新和竞争,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高度重视物流生态圈内部环境建设,吸收人才,培养队伍,创新管理体系,提供技术研发条件,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生态圈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5 GS科技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GS科技有限公司是行业领先的物流科技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价值的“第五方物流平台”—— GS物流平台,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重构物流管理流程,实现智能物流的互通互联。通过信息平台、专业人员、大数据、共享服务等提供物流采购、运营、销售、财务、金融、人力资源共享等方面互联网支持服务,缔造物流行业共赢生态圈,努力以“平台+中小经营者”的模式改变物流行业的散乱差现象。结合GS物流平台发展现状和规划,从创新物流服务的角度,基于战略、流程/活动和系统构筑GS物流产业生态圈,实现共同价值。
5.1 GS物流产业生态圈战略
GS以“共享改变物流行业散乱差”为使命,坚持“信任重于一切,用户价值至上,技术促进效率”,努力构筑“自主,共赢,开放,创新”的物流产业生态圈。GS构建由商品买方、商品卖方、物流服务组织方、物流实际运作方以外的机构主导的第五方物流公共平台,通过先进技术手段连接参与物流活动各方,使各参与主体能够共享物流信息和物流资源,提升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务水平;GS作为第五方物流平台联盟海量资源,不改变用户自主性,实现去中心化;GS坚守“红线”,保持中立,不与用户竞争,保证信息透明,实现去暗箱;GS广泛快速连接用户,服务网络扁平化发展,实现去“寄生虫”。鉴于此,GS推出“B2B2车”的物流产业生态圈战略性价值模式,见图6。
图6 GS物流生态圈“B2B2车”价值模式
“B2B2车”是由物流需求方(制造业、大型物流公司等)到物流组织方(大型物流公司或中小型物流公司)到实际承运人(车主)。GS不仅开发应用货运APP、车货匹配平台、云TMS,而且是“B2B2车”价值模式中的产业互联网服务商,GS通过连接、协同、增值、共享为用户互通资源、创造价值。“B2B2车”通过集约化工具和手段将卖方、买方、物流企业、车即时连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让用户在线上实现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单据流,以及货物在途中的跟踪功能,真正做到线上交易线下完成的“O2O”业务,帮助用户实现物流共享价值。“B2B2车”在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上,借鉴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用户集约化、物流流程标准化和可视化、物流企业决策的智能化和运营一体化、智能系统层次化和资源配置社会化,推进物流业迈向物流4.0。
5.2 GS物流产业生态圈流程
GS物流平台通过优化物流流程,改造传统金字塔式层级管理,破除运营水平和人员能力瓶颈,降低管理难度,提升运营和管理效率,让数据原汁原味传递;整合社会资源,运用共享机制促进资源社会化。GS物流平台结合物流4.0特点,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开发货主端和司机端APP、货主版PC端,将各项物流功能和服务植入平台,消除中间环节,实现桥接功能和集约;推行标准化建设和优质服务,将发货方与车主用户随时随地连接,进行智能匹配,使整个物流过程可视化。GS物流平台与单纯的信息检索平台或交易平台的区别在于,GS介入物流整个流程,通过环节流程重构,创新物流产业链运作,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
GS物流平台充分应用、创新、完善指定模式、竞价模式和抢单模式等调车方式,三种调车方式各有特色:指定模式实现流程透明化和支付可控,但带有过渡性色彩;抢单模式保障运力共享,但忽略产业链条整体效率和经济性;竞价模式最大限度提高资源效率和收益,实现过程透明化、选车智能化、采购公平化、运力共享和支付可控。GS竞价模式流程见图7,以提高车辆运营效率为前提,物流组织方同物流运作方,运输的组织方同运输的车辆必须要有基于位置信息的在线竞价,通过标准车型匹配、运输线路匹配、车辆信誉匹配,经合理核算、智能筛选后,推送若干候选车辆,综合考量车型、线路、位置、报价、回单、结算、诚信情况,确定最终所需车辆。
图7 GS竞价模式流程
5.3 GS物流产业生态圈系统
GS物流平台将“老物流人”的物流从业经验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打造出集信息、交易和物流服务为一体的“共好运”,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产品链,衍生出“共发展、共发财、共融、共创、共采、共省心、共同”等7种服务产品(表3),涵盖平台目标用户的所有需求。
表3 GS服务/产品介绍
GS物流平台以货带车,推出“B2B2车”价值创造模式和代运维模式,形成GS物流产业生态圈核心系统业务——共好运,并通过积极开拓自身价值,发展业务扶持、财务、融资、孵化、采购、云和联盟等服务,形成GS物流产业生态圈扩展系统业务,具体包括共发展、共发财、共融、共创、共采、共省心和共同。GS物流平台应积极依托当地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物流智库、金融机构、事务所等,保证各项业务的正常运作,并根据政治、经济、人文、科技和生态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公司业务,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低碳运作、协同共有的GS物流产业生态圈。
[1]肖红军.共享价值、商业生态圈与企业竞争范式转变[J].改革,2015,(7)∶129-141.
[2]袁政.产业生态圈理论论纲[J].学术探索,2004,(3)∶36-37.
[3]徐浩然,许箫迪,王子龙.产业生态圈构建中的政府角色诊断[J].中国行政管理,2009,(8)∶83-87.
[4]Shon M,Jung J B.Policy Support to Activate Ecosystem of New Growth Engine [NGE] Industries[C].//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the It-Driven Services.IEEE,2013∶72-87.
[5]施晓清.产业生态系统及其资源生态管理理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6)∶80-86.
[6]李晓华,刘峰.产业生态系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3,(3)∶20-32.
[7]Lu C,Rong K,You J,etal.Business Ecosystem and Stakeholders′ Role Transformation:Evidence from Chinese Emerging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4,41(10)∶4579-4595.
[8]Gawer A,Cusumano M A.Industry Platforms and Ecosystem Innov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4,31(3)∶417-433.
[9]Suh Y,Kim M S.Dynamic Change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Network in Mobile Ecosystems:The Case of Korea[J].Telematics amp; Informatics,2015,32(4)∶613-628.
[10]Cortada J W.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Ecosystems in Firms and Industries[J].Information amp; Culture A Journal of History,2016,51(2)∶133-163.
[11]韩祺.发展产业生态圈 打造信息产业新增长点[J].宏观经济管理,2016,(7)∶30-32.
[12]彭文生,张文朗,孙稳存.共享经济是新的增长点[J].银行家,2015,(10)∶64-67,7.
[13]乔洪武,张江城.共享经济:经济伦理的一种新常态[J].天津社会科学,2016,(3)∶93-98.
[14]Porter M E,Kramer M R.Creating Shared Valu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1,89(1/2)∶62-77.
[15]王千.互联网企业平台生态圈及其金融生态圈研究——基于共同价值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4,(11)∶76-86.
[16]肖红军,郑若娟,李伟阳.企业社会责任的综合价值创造机理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6)∶21-29.
[17]Brenner W,Karagiannis D,Kolbe L,etal.User,Use amp; Utility Research[J].Business amp;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2014,6(1)∶55-61.
[18]Choi H R,Cho M J,Lee K,etal.The Business Model for the Sharing Economy Between SMEs[J].Wseas Transactions on Business amp; Economics,2014,11(1)∶625-634.
[19]Matzler K,Veider V,Kathan W.Adapting to the Sharing Economy[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15,56(2)∶71-77.
[20]Puschmann T,Alt R.Sharing Economy[J].Business amp;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2016,58(1)∶93-99.
[21]董成惠.共享经济:理论与现实[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5)∶4-15.
[22]金帆.价值生态系统:云经济时代的价值创造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4,(4)∶97-109.
[23]杨克岩.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3)∶37-41.
ConstructionofLogisticsIndustryEcosystemBasedonSharedValues
WANG Chuan-lei,ZHANG Yan,WANG Jing-juan
(School of Busines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To construct the logistics power,cost and increase efficiency in logistics industry were required to reduce.The only way was to build the logistics industry ecosystem.The needs of logistics was targeted at high-quality,diversified and personalized needs,while the development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on,standardization,informatization,intellectualization and visualization.Based on the shared value perspective,this paper constructed logistics industry ecosystem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strategy,process and system,using the framework of sharing economy services.Meanwhile,it put forward management innovation suggestions,such as clear positioning and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 guidance reasonably,integrating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core competitiveness,shape cre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support,collaborativing linkage and promoting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optimizing development environment.Finally,taking GS logistics platform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operation framework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ecosystem based on strategy,process and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ve logistics services.
logistics industry ecosystem;shared value;sharing economy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7.014
F252
A
1005-8141(2017)07-0849-07
2017-05-05;
2017-06-22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项目“合肥和沿江地区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研究”(编号:2016CX016);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扶持项目“基于组织生态理论的物流生态演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编号:yfc100293)。
汪传雷(1970-),男,安徽省黟县人,博士,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及管理。
张岩(1992-),男,安徽省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