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7-12-01游志刚
游志刚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游志刚
高职教育作为专业型人才培养基地,长久以来,向社会上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大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时期,会计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和优化,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确定方向。本文主要就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会计 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素养
高职院校在建设和发展中,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主要使命,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优秀人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就需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寻求合理的解决对策,提升教学质量。纵观当前人才市场发展现状来看,用人单位更加倾向于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在企业参加过会计实习的学生,自身岗位实践能力较强,很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录用。由此看来,加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十分有必要,有助于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一)课堂实践教学
在高职会计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模拟企业日常会计业务,设立相应的能力训练活动,创设工作情景和任务,根据会计相应审核、账目登记和编制会计报告等一系列流程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这就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减少理论课程占比,增加实践课程,或是在边做边学,期望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会计素养。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充分,实践能力同样未能得到有效提升,严重影响到高校教学成效[1]。
(二)模拟企业实训
一般情况下,由于很多企业内部会计账目是不公开的,无法获取真实信息,这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模拟企业会计账目,设计企业某月的账目,明确任务要求,要求学生对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处理。这种模拟企业会计账目的实训课程中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和手工模拟实验两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缺陷。其一,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主要是在配备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机房中进行,实验室内部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会计核算软件,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来完成任务,掌握财务会计软件使用方法,模拟财务会计工作全过程,切实提升学生的会计电算化核算能力。其二,会计手工模拟实验,主要是在实验室内进行,配备实验桌、度媒体教学设备、实训教学资料等等,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出演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主管、会计和出纳等职位,实现对原始凭证和账目的等级、审核,完成财务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模拟实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为充分的了解会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会计素养[2]。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更为充分的掌握会计专业知识,面向中小型企业,从事财务会计等相关工作,在丰富工作经验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
(二)划分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应该根据会计岗位的不同,划分不同的工作任务,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将工作任务划分为出纳、主办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等几方面,划分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出纳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库存现金收付、现金日记账登记、银行存款收付、会计单据审核等等。出纳需要养成良好的职业能力,能够充分熟悉和掌握工作流程,了解外汇结算知识,熟练点钞,正确处理现金业务,运用财务会计软件来开展工作。会计工作人员任务则是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实现对资产的分类、核算,包括投资、筹资和固定资产的分类、核算,清查财产和记录账目等[3]。
(三)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是必然选择。通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教育资源,同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可以建立监理经济实体,为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基地,切实提升教学成效。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优化,迎合社会发展需求,打造更具高职特色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1]黄子明.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2(08):359~360.
[2]刘峥,范莹莹,蔡文芬.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4,25(22):136~137.
[3]徐文杰.实践导向、能力本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J]. 财会通讯,2014,21(09):158~160.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