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要素分析

2017-12-01张清涛

长江丛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生态度工匠个体

张清涛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要素分析

张清涛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培养怀有工匠精神的高职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过程中必须融入工匠精神,把人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融入到工匠精神的塑造与培养中,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也同时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塑造与传承。

高职 工匠精神 人文素养

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除了需要科学、技术、人才等诸多要素的参与外,还需要一种精神——工匠精神的支撑。工匠精神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无法被复制,但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从一般意义上讲,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2]培育工匠精神,教育是基础,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具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人才则是他们的根本使命。这些人才应该具备自身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而现代高职教育过程中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现状,直接影响到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发挥,尽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多个方面去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服务社会。

工匠精神的理念由来已久,现阶段更加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工匠,把工匠精神、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相结,把人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融入到工匠精神的塑造与培养中,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也同时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塑造与传承。在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下,人文素养所涉及的诸种要素需要上升到工匠精神的高度来重新认识与评价。人文素养是个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知识面,行为习惯,职业素养,思辨能力,认知能力,做人的道理,它和工匠精神所倡导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而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要素,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他们互相影响和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人是社会中的人,对社会的关怀责任处于整个构成要素最核心的位置,它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四个要素。然后具体是对个体自身的认知以及对所要从事的职业的认知,在充分认知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基本的态度,即是对人生的态度和对职业的态度,这两个态度之间互相影响,一个对人生持悲观态度的人是很难对职业持积极乐观态度的,反之亦然。

重视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意味着除了知识、技能等外显素质的传授和提高,还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而这就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促进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文素养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具有高雅的人文素养,他们才会懂得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甚至关怀整个人类,也才能够具有健全的人格,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对社会的关怀责任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要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不能只获取而不讲付出。社会责任感就是个体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社会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个体和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能使我们整个社会有序的运转,而积极有益的作用和影响才能够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个体也才能从社会中更加受益。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的社会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利益而生活。社会责任感就要求个体要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公证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等等。当今的社会,观念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生活个性化,在这种背景下,部分高职学生出现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的现象,这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正因如此,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及使命感的培养,这是他们将来立足社会的基础,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奉献和担当精神的职业人,就很难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做到精益求精和尽善尽美。

二、对自我的理性认知

自我认知,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回答“我是谁,我将会是什么人,我应该是什么人”这样的基本问题。自我认知不单是对自身外在属性的了解,它更多是对自我内在属性的认识,这也是自我认知中比较难的部分。对自我兴趣、人格、能力、价值观等进行全面的了解认知,可以使人类获得对“自我”更加科学与精深的分析理解,通过不断向内探索更精准的自我内容与结构,构建庞大复杂的关于自我的知识体系。为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性,自我认知还可以把自己融入一切社会的、自然的背景下,在实践中,通过他人评价、集体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高职学生因为高考分数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会怀疑自身的能力,觉得自己不如普通院校的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这就更需要科学理性地认识自我,从更广大的视角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认知评价,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奠定可靠的基础。

三、对职业的全面认知

高职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就确定了自己的专业,也就是确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自己将要学些什么知识,将要怎么来学习相关的知识,都应该建立在对职业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职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生活、学习,通过与他人交往,从而形成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具体职业的认识和评价,它可以是个体主动去了解学习,也可以是被动的从安排的活动中获取相关的信息。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学校进行的专业介绍、素质训练等项目,具备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通过主动和被动的学习了解,逐渐认识将来要从事的专业,了解所处的行业背景,了解本专业发展趋势,了解学业的进程及每个阶段的目标。同时,学生通过校外某个企业的实习或实训,把企业当作学习的课堂,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跟班学习,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以及企业文化、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工作岗位行为规范,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意识,明确以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职业素质要求,从而懂得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联系起来,增强学习动力,也明确了自身的努力方向。在校期间对具体职业所需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是对该职业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对职业的全面认知,关系到高职生毕业后自身职业的选择以及对自己所选择职业的热爱,

四、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人生价值态度就是从价值的角度审视人生态度,即应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的问题。人们在生活当中,都会遇到义利、荣辱、善恶、苦乐、得失、成败、祸福、生死等人生矛盾,怎样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这就是人生态度问题,它是人们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人生态度不仅仅是如何解决某个具体的人生问题或矛盾,它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这是基于个体对人生的基本认识,人生态度是以人们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为依据的,一个人之所以以这样或那样的生活方式对待生活,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样或那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有意义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人生态度千差万别,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有乐观的也有悲观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应重视学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要把他们培养成既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又有积极进取精神的合格人才。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专业技能的发挥就缺乏精神的支撑。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不同的人生结果。人生态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消极的人生态度也并非先天遗传,并非不治之症,完全可以设法加以纠正。

五、对职业的积极态度

个体在对社会、自身、职业和人生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后,就会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而职业态度是个体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即是个体建立在职业认知和态度基础上的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个体所持有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俗语“人各有志”的志,体现在职业上,就是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职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工作中是消极怠工、得过且过还是积极进取、创优求精都取决于个体的职业态度。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是他们整个价值观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对职业的评价和取向,影响着他们的职业期望和职业方向目标,直接决定着进入职场后自己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绩效水平。工作中的勤奋、无畏、担当、争先创优等品质直接受职业态度的影响,高职学生对职业的积极态度,直接决定着未来工作中工匠精神的体现。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水平,提升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通过参加技能比赛、完善专业设置、实训场所建设等方面的举措,使学生的技术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和市场的需求相吻合和匹配。高职院校在重视这些有形素质素养提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人的素质冰山模型中的隐形部分,不易被发现,提升也较冰山上的部分更困难,但是它却会提升人力资本的附加值,对高职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人文素养的缺失会让未来的职业人缺乏职业认同和热爱,也缺乏工作热情,他们会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对技术的坚守,这和我们倡导的工匠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从更大层面来讲,为了“中国制造2025”宏大目标的实现,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将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也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之逐渐类似于德、日,相应地,我国人力资源模式也会向德、日模式靠拢,职业人的工匠精神会更加彰显它的价值和作用,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是国际制造业强国成功的重要因素。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让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式微,想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建立令世界尊敬的中国制造,就要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中国职业人,而高职教育是培养这些职业人的重要基地。

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在职业教育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让学生获得工具性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通过社会、学校、企业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学生们了解工匠精神,认可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让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让工匠精神得以弘扬和传承,成为我国走向“制造强国”巨大支撑力。

[1]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N].人民日报,2016-03-18.

[2]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

(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张清涛(1973-),女,汉族,四川德阳人,博士,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人生态度工匠个体
90后大工匠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工匠风采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工匠神形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世界观(二)
工匠赞
论伊拉斯谟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