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近代西方教会学校在重庆的兴办
2017-12-01宋庆友
宋庆友
略论近代西方教会学校在重庆的兴办
宋庆友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教会势力在中国凭借特权加剧渗透,教会势力在重庆的发展是与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的增强同步的。为了从文化、思想上加强控制,教会势力建立了一批教会学校,教会学校引入新式课程及教育教学手段,在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充当了西方对我国文化侵略的急先锋的角色。
重庆 教会 教会学校
随着外部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长江沿岸各口岸被迫陆续开放,教堂、学校也随之伸入内地建立,使重庆的近代教育出现了教会办学的独特类型。
一、西方传教士在重庆创办教会学校概况
为了传播教义和西方文化,西方传教士们认识到控制中国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传教士们建立了一批教会学校。传教士在重庆创办学校甚早,以光绪十三年(1887年)美以美教会女传教士轲立亚在重庆戴家巷开办的女子小学(后迁成都改名华美女中)为最早,此后基督教各教会学堂渐增。据统计,川东主教区(包括川东36县)1875年有神学院2所,学生76人,教会学校31所,学生806人;1911年发展到神学院3所,学生130人,教会学校173所,学生3316人。[1]从1891年重庆开埠后的20年,教会学校的开办达到了高峰。重庆开埠之前,教会也曾开办学校,但多为神职人员而设的修道院(神学院),而这一时期建立的学校则多是正规的文化教育机构。
造成在川渝区域内教会学校迅速增加的一个原因,是法国天主教发展方向转移。重庆开埠以前,天主教着力于教徒人数的增加和传教地域的扩大。英美教会势力崛起以后,法国在人数和地域上的优势逐渐丧失,转而利用其已经建立起来的庞大的传教网络,大量建立文化、慈善机构。除此之外,1904年该会川东教区还创办了机关报《崇实报》,创办了公义书院(后改圣家书局),印刷发行宗教书刊供应四川地区,兼及湖北、贵州、云南等地。据史料记载,清末外国教会在重庆兴办的最主要的教会学校是求精中学堂、广益中学堂、启明小学堂、淑德女子中学堂、法文学堂、仁爱堂女子学堂、私立华美小学堂等。[2]
二、近代西方教会学校的历史评价
西方教会学校在近代重庆长期的存在,是基于近代社会的剧烈变动以及中国被迫推入国际舞台后中国知识者由被动吸收到主动探寻西学的历史背景,它发生的作用就有多元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一方面,教会教育是为了宗教的目的服务的;而另一方面,却又作为不同于传统旧教育的一种新教育类型,对近代重庆教育的构建产生积极影响。
外国传教士为了控制教民,用西方的宗教精神来麻醉中国人民的思想,要求教民完全背弃中国的风俗习惯传统,不拜天地,不敬祖宗,一心崇奉天主,而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剥削、欺凌、侮辱永远忍耐、逆来顺受。传教士在重庆办学,是为了训练教民,发展信徒,扩大宗教的势力。重庆的教会学校主要是初级性质的,就是想从中国儿童入手,灌输宗教意识。至于中级或高级的学校,也是“被基督教精神所渗透”,如忠县天池震野中修院以圣经上“疾呼遍野,扫清主之道路”之箴言作为院训,以启示学生圣德,努力求学,将来为主宣道,拯救灵魂为最终目的。
教会学校的创办,客观上推动了重庆传统文化教育的更新和改造。从教学内容上看,教会学堂改变了过去的地方官学、私学及书院单纯为适应科举制度而以“四书”、“五经”为主的教学内容,一改“务虚文而薄实事”的颓靡之风。除了开设传统的国文外,还开设了外国语、物理、化学、动物、植物、体操、图画等课程。不仅课程门类有较多增加、教学内容有较大拓宽和深化,而且开始注意了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提倡学生参加课外文体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容,又使学生学到了能够运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近代科学文化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教会学堂一改过去旧式学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和教师只让学生读书、背书、抄书、作文的“死读书”、“读死书”的僵化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了对教材内容的讲解,不少课程还借助于实物、图画等手段进行教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还进行了必要的演示实验。教学方法较过去生动、多样,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生接受。此外,教会学校在办学模式和管理方法上采用了西方的做法,实行了按学生的知识水平分年级授课的制度。教会学校固然是外国宗教和文化侵略的一部分,但若从传教士开办学校这一事实本身看,学校起到了新教育发轫的作用。在学校讲课中,传播了一些西方文化教育知识,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促进了重庆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转变。
正如外国列强的侵略一方面加深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同时又刺激了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发展一样,重庆教会学校虽然以培养为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服务的人才以及发展信徒为目标,学生们所学的一些科学知识也被宗教精神所渗透,但它毕竟打开了学生们的眼界,使他们从中国古圣先贤的故纸堆中,从科举八股文的思想桎梏中解脱出来,接触到近代的科学文化,了解到世界的发展变化。因此,教会学校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传教士的设想,它不但客观上起到了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和融合中西文化的作用,并且在废除科举制后,对重庆的教育改革起到了客观上的参照作用。
[1]刘吉西等.四川基督教[M].成都:巴蜀书社,1992.
[2]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吴洪成.重庆教育史——从巴国到清代:重庆的学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宁阳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