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关系探析

2017-12-01

长江丛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冯 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关系探析

冯 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是两个常谈常新的历史命题。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解决理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6年5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而作为其中的两大关键要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更加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表现是把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移植到中国的土壤里,它的核心内涵在于在充分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一解读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发展实践,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之日起,便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梁启超等已开始接触并在文章中提及马克思主义。俄国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指导下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向往,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并以此影响了如蔡和森、任弼时、瞿秋白、毛泽东等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秉承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把它种在自己土地上,使它适合中国的营养条件”,中国共产党坚持用发展的观点、一切联系实际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内涵,不仅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而且对于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根本指向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陈唯实在《通俗辩证法讲话》一书中提出关于辩证法的书“最紧要的,是熟能生巧,能把它具体化、实用化,多引例子或问题来证明它。同时语言要中国化、通俗化,使听者明白才有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内涵,一方面是人民群众自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理论掌握群众并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相互关系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力量的强弱,理论效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理论被人民群众接受、掌握的程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和改革的成功。新时期要进一步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解决理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理论力量的发挥。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的结合。1938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正式命题在毛泽东同志提交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被提出来。在报告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段论述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本质规定,即在内容上要将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在科学总结的基础上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要根据中华民族的特点,与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化相结合,阐述中国革命的历史和改革的方针政策,以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可以说,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理论支撑,之所以能够指导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能够从中国的现实状况出发,在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阶段能够运用这一科学理论不断推动历史前进。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掌握群众并转变为物质力量,也即马克思大众化的根本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的归宿和目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时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一方面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大众化的途径才能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从根本目的上说,就是经过普及和宣传,使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在生活实践中产生实质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实践性,躲在书斋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到人民群众中进行广泛的普及,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基本要求还在于坚持导向的正确性,避免庸俗化、浅俗化。正如胡绳在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理论的通俗化和庸俗化虽然似乎相隔只有一张纸,但差别确实极大的,因为只有靠了理论的深入,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开展理论通俗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共同统一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并不是相互独立、毫无关联的,从本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同时实现了大众化,才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失去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马克思主义便失去了在中国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也就形成不了后来的毛泽东思想以及现在指引我们前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趋势。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化的形式被人民群众所认知、理解、掌握,并在指导实践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从静态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从根本上体现出了理论应具备的民族属性和群众属性。

所以,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两个命题的内涵各有侧重,但在近百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化”与“大众化”始终紧密相关,共同担负着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任,共同承载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谓“大众化”便是无源之水,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谓“中国化”便是无的之矢,失去了目标和方向。但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并不能完全等同。就学理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仍然具有相当的认知难度和理论高度,其所普及的范围仍然较多地集中于专业学术领域和党员干部中。因此,新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的转变,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理论的此岸驶往实践的彼岸。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王展飞著.六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陈占安主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齐卫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之关系论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6).

[6]陶德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J].光明日报,2004(4):13.

[7]陶德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前提性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

(作者单位:武汉音乐学院思想政治课部)

冯茜(1985-),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