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郭熙的“三远”的审美意趣
2017-11-30潘美琪��
潘美琪��
摘要:郭熙是一位生活在流行着“百代标程”的山水画风格的北宋著名山水画家,在五代两宋的山水画史中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他及其子郭思合撰的画学著作《林泉高致》也同样在艺术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文是从郭熙“三远”审美意趣的角度来品读《林泉高致》的读后感。
关键词:“真山水”;“高远”;“深远”;“平远”
《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理论史上第一部初具理论体系的山水画论,共分为《郭思原序》《叙引》等叙引两篇,《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等正文六篇,这是郭思为父亲辑录的“谈艺录”,郭熙发现了画家悟对山水时存在着不同的体察方式,而这些方式又意味着不同的审美情趣,这便是著名的“高远、平远、深远”的“三远”论。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到处理空间问题上采用的是以视点远近即距离来控制物象大小的,这种透视方法容易把近景忽略。郭熙的“三远法”继承和发展了宗炳的空间理论,它通过人的视点的变换,表现出了不同的形象空间,空间脉络倍感清晰。
中国山水画自从诞生以来,便与“远”结下了不解之缘。这與中国的隐士和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庄子精神境界是分不开的。“远”是中国山水画的要求,是山水画必不可少的意境。“远”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是画家所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境界,又是老庄哲学与山水画精神境界相联系的媒介。
东晋画家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云:“西去山,别详其远近。”南朝宋画家宗炳《画山水序》谓:“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皆为论“远”之言,皆以论“远”为宗。郭熙云:“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前山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郭熙所谓的“三远”不仅仅着眼于透视学上的“散点透视”、“移步换景”,更重要的是,郭熙借“三远”说表达了自己的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审美趣味。
郭熙的“三远”说,既是观察法,又是构图法,也是创作法。“三远”论所构成的空间是一种诗意的创造性艺术空间,虚实相间,既有物质性,又具精神性,是“远景”与“远势”、“远思”、“远意”的统一。它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意境美,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美学思想。“三远”不仅概括了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
一、 高远
“三远”中的“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如同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主客之间的冲突厮杀是此境的基本特点,高远之作易于产生壮美感。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给人一种博大、深厚的境界和敬仰、崇高的美感,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和满足了人在情感上的企盼与激奋。其高处景观又带给人一片风光和天地之快慰,同时,还可以给人以远离尘俗的清纯境界以及在山川巍峨之中感悟宇宙之生机的一种体验。元代画家赵孟頫评价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山势逼人”,即是对“高远”的理解。郭熙进一步说明“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意思是:表现高远的笔墨是用比较清明的手法,表现深远的笔墨是用比较重晦的手法,表现平远的笔墨则是用有明有晦相结合的多样手法。
二、 深远
“三远”中的“深远”,即向纵深层次延伸的空间结构。郭熙称“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绕过前面近山才能看到山后无穷无尽的景色,落到画面上就出现山重水复,“使人望之莫穷其际,不知其为几千万重”的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宜于表现幽深的境界。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岩岫错布、谷壑逶迤、溪涧曲折、路桥蜿蜒,从中可见“深远”之“窥”的重叠曲折之妙。其实,“深远”的山水画总是与“高远”、“平远”的空间透视相联系的,在视线的仰俯、交错、穿插之中,显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审美意境。
李成则首创“烟林平远之妙”开启了横向构图的先河,而李成对郭熙的影响最大。“高、深、平”拓开了空间艺术审美的视野,高远、深远,所体现的境界容易对人产生一种压迫。郭熙对平远的体会则是:“冲淡融合而若有若无,其色又是有明有晦。”
三、 平远
“平远”是最适宜表现平淡的。郭熙本人确实在创作上较多地热衷于“平远意趣”。郭熙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远”中得到远近关系。画面中上远下近,十分自由地构成了前后的空间关系,给人以“冲融”、“冲淡”的味道,及“平和”、“渐变”的感觉,使人的情感和精神安详、自在、平和。郭熙之画作《案石平远图》正体现了“平远”的耐人寻味之境。图中,近处,案石高兀,四面皆浑厚,溪水清浅,杂树枯瘦奇倔,枝干盘曲。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峰耸立,绵亘不断。天空高远,清旷云淡,是典型的天高气爽的北方深秋景象。此图采取“平远”法,以展现开阔深远的空间距离,呈现出气象萧疏的深秋意境,足见其“景外意”存“意外妙”。
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所论:“山,近看如此,远数十里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观也。如此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这种游观旋览形成的多维体识,为画面空间构造提供了充分的自由性和开放机制。尤其是千里江山尽收画幅的山水长卷,将“平远、高远、深远”进行重组套合,加以“虚白”云雾掩隐法的巧妙运用,使多层三维景观有机连接成统一的整体。
作者简介:
潘美琪,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艺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