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杂文中的艺术风格
2017-11-30吴亚兰
吴亚兰
【摘要】鲁迅的杂文,独树一帜,风格多姿。艺术上呈现着绚烂的色彩,即使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从修辞技巧、语言风格两方面来分析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鲁迅 杂文 讽刺 艺术特色鲁迅在战斗的一生中,曾经运用过多种文学样式作为战斗武器,然而,杂文是他从事革命斗争的主要武器。在文中,他以“情”动人,以“理”制胜,多用冷嘲热讽的方式进行社会批评和政治批评,泼辣而幽默的讽刺,是构成鲁迅杂文战斗力和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同时,鲁迅杂文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修辞技巧
1.夸张。鲁迅杂文通过艺术的夸张手法,使讽刺对象浓缩或突显,坏的显得更坏,丑的显得更丑,,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如在《张资平的小说学》一文中用“A”符号,夸张地描绘出专写黄色三角恋的张资平的卑劣灵魂,造成极强的讽刺效果。
2.对比。对比是鲁迅杂文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他通過鲜明的对比来显示反动阶级的假、丑、恶的真面目。如《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一文中,列举了同时出现的极不相干的两件事加以对比,通过对比,把国民党反动派表面宣扬“王道”“仁政”,实际上却不顾人民死活的虚伪本质揭示出来。
3.反语。反语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效果。他好用反语,在文中往往以貌似肯定的话,迂回驳斥敌论。如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道: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发扬国光”。就用了两个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发扬国光”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还有“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也是反语,实为“倒退”。“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和“大度”都是反语,因为“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豪不计较。而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其中的蔑视、嘲讽之意显而易见。
4.白描。鲁迅常运用白描手法形象刻画讽刺人物,如在《准风月谈》中对洋大人的描绘:“不用两手,却只将一直的长脚如入无人之境似的踏过来,捎不让开,他就踏在你的肚子或肩上”。这里鲁迅用白描手法对洋大人的描绘,实际是对洋鬼子那种蛮横霸道,肆意作践弱者的丑恶嘴脸的嘲讽。
5.比喻。鲁迅善于抓住对象的内在精神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使其讽刺更生动、更鲜明、更深刻。他的杂文总是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如《看书琐记(三)》中将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比喻成厨师与食客关系:“厨师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说话或是好或是不好,厨师如果觉得不公平,可以看看他是否神经病,是否厚舌苔,是否挟夙嫌,是否想赖帐。”批评家们摆出专家的架势,对作家的作品指手画脚、评头品足,说不定他们自身的监赏水平和道德水平就有问题,也许“挟夙嫌”,也许“神经病”,鲁迅借此取笑了某些批评家吹毛求疵不懂装懂。这样的比喻准确深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事物的本质,具有典型的意义,并一度成为当时社会上某类人某种现象的代名词。
二、语言风格
鲁迅给他的杂文赋予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色彩,因而其作品带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和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词语的选用上。
1.虚词的大量使用。虚词有助于表达深沉曲折的意思,妙用虚词,既能长话短说又别具韵味.,鲁迅杂文中大量运用虚词,如在《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中曾说:“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其中“至于”二字将“黯然……终于泣下”的动态表达得淋漓尽致。重现了刘和珍君的情感过程,更显真切感人。
2.文言句法以及古语词的使用。鲁迅在作品中并不排斥文言的借鉴使用,使行文锦上添花。如在《野草·雪》一文中说:“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所用的“……否耶”是文言虚词运用的典型例证,本文使用有讥讽的意,作者是和"博识的人们"开玩笑的调子。
3.用幽默讽刺的词语传达作者的感情。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他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他常常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嘲讽。如运用含蓄的语言;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直接表示讽刺。如《随感录三十五》文中说:“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长了一个疮,的确与众不同,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个‘粹割去,同别人一样”。作者把“国粹”比作“瘤”“疮”形象讽刺了保持“国粹”的守旧人物。
总之,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之一,他为中国文学创造了“杂文”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文体范式,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在他的杂文中我们看到其灵魂所在,他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中国的百科全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参考文献:
[1]胡高明.鲁迅杂文的语言讽刺艺术.文学教育,201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