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公平视域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2017-11-30任仑
摘要:教育公平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对于推动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长期以来采用政府规划投入、中小学使用的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向开放、协同、融合、创新等方向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在教育公平视域下,积极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对区域教育改革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以教育公平视域为基础,探究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公平;区域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多年,由最初的普及建设阶段,到逐渐深入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教育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甚至有所加剧。促进教育公平是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我国提出要将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均衡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一、 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
(一) 教育公平和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公平是一个多层次概念,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教育公平要使个体受到的教育与社会权利相对称,自由地分享公共教育资源,根据个体的自身素质,有区别地对待,达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教育起点公平是使公民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都能够接受教育。过程公平是公民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在教育活动中,能够得到公平正义的对待,不会因为公民的出身、性别、民族等条件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结果公平就是教育者接受的教育,与其自身的天赋和能力相适应。每个公民都要接受基本质量标准的教育,在各级教育中,受教育的人数与此群体、阶层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相当,充分发挥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能。教育公平的目的是教育结果公平,实现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是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公平与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公平也不断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在教育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成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教育信息化能够引发教育观念、教育思维、教育管理方式等的变革。区域教育信息化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各学校以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和创新为目标,采用自愿、協作等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科研等教育各领域和活动中,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兼顾教育和技术,是信息化教育,基本特征是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等,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的个性化、管理的自动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等。
(二) 教育公平的意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石,我国基础教育需要坚持公平,均衡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提高人口素质。教育公平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不管在政治层面还是法律层面,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重要表现。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明显,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都使教育出现明显的不均衡问题,严重影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消除不均衡现象需要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实现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教育公平有利于改善民生,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在逐步改善,但是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教育资源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尤其是一些弱势群体,很难满足合理的教育诉求。教育不公平现象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发展进步。因此,我国要在更高程度满足公民的教育需求,继续坚持将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积极促进我国教育发展。
二、 教育信息化在实现教育公平中的作用
(一)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内部公平
教育信息化增加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得知识和信息,及时交流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教育信息化使教学管理模式发生改变,拓展了教育信息传递途径,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从垂直型管理向双向交互和水平型管理发展。教育信息化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学生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外部公平
教育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了学校间、城乡间、区域间的联系,有利于先进教学知识和教育经验的传递,有利于缩小区域、城乡、学校间的差距,促进公民接受教育的公平性,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教育信息化加强了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有利于各部门相互支持,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三、 基于教育公平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一) 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区域要重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差异。要积极利用云计算、物联网、4G技术等,改造各学校的基础设施,满足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达到网络、资源和服务的全覆盖,为教育公平提供基础技术支撑,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对于基础设施较差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地区学校,要加大投入,无法开设实验的,可以完善数字资源,配备各种实验视频资源,或者虚拟实验软件,使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学习。
(二) 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差异需求
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关注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在资源建设上,要注重满足差异需求。针对不同的学校、学生、教育方法,在资源建设上都要有所差异。普通学校和优质学校、发达地区学校和落后地区学校相比,不仅生源质量有差异,学生的课外教育、家庭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要精细化设计学习资源,通过建立和共享区域中学习资源,补偿学生的差异。比如为缺乏家庭辅导和课外辅导的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学习资源,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学习难度的资源。随着微课资源的建设,学校要充分利用微课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建设数字图书馆也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仅为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资源,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纸质图书馆需要大量资金,部分学校资金不足,条件比较差,很难达到需求。数字图书馆能够改进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建立在线数字图书馆,能够弥补图书资料的差异,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便利。endprint
(三) 建立合作机制,实现协同发展
区域教育信息化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改善。学校之间可以建立合作机制,开展对口帮扶、合作教研等活动,为学校和教师发展提供公平的机会。大规模的互动对于个体需求关注不足,可以设置点对点的合作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水平。比如根据城域网建立网络教研平台,将不同来源的学校教师分成网络科研小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教育水平。在教学中,可以联合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活动,循序渐进,推动信息化教育的日常化。有关部门可以组织教研人员参与指导,集中小学一线教师,开展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等实践活动,积累信息化教学经验,形成信息化教学自觉。
(四) 培育参与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鼓励表达和参与,重视参与文化,支持创造和与他人分享,由有经验的人向新手传递经验,单向传播被团队互动所取代,跨越学校间的障碍,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区域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学校的平等参与,实现群体互动。通过软件或者其他平台,形成不同的社群,鼓励每个人做出贡献,实现人的知识、思想和情感的互动。要培养参与文化,构建平等的身份,调动区域中所有学校参与资源建设,表达各个学校的特性。优质学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挖掘更加深入的教和学资源,薄弱学校根据能力稍差的学生,建设合适的资源。逐渐形成资源的层次,共享知识拓展类的学习资源。在优质学校里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使区域内学生的学习更加公平。
总之,区域教育信息化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区域内学校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不同学校、教师、学生的需求,建立合作机制,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相融合,培养参与文化,提高學校的积极性,构建平等的身份,促进区域教育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梅,张学波,杨青,等.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云浮市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4):87-94.
[2]王同聚.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型和应用设想[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24-26.
[3]张生,齐媛,刘雍潜,等.公共服务与治理理念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变革[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5-28.
作者简介:
任仑,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市日月路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