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构建
2017-11-30韩小云
韩小云
【摘要】构建有效性课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教材,根据学生需要加以灵活处理;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形式;合理拓展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科学设计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学习信心;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一、老师对教材要熟练掌握教并可以灵活运用
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需要用到教材,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用到教材,它即是老师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渠道,因此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老师在对教材进行学习的时候,不能只是按部旧搬的把教材教授给学生,一定要把教材读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并不断分析总结,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对于教材的一些内容要进行筛选,把知识体系进行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对教材有效利用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所掌握的知识程度,这样对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非常有帮助。老师对学生足够的了解以后,在对教材学习进行整理的时候,就可以依据学生的具体能力与知识掌握的程度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熟练掌握,老师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2.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筛选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时,通常都是把教材的内容搬到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老师要把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筛选进行整理,把教材做为整体来进行放射性理解,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最终把学生教会。大胆创新是现在社会的需要。
3.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充分掌握
老师要把教材中所包含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掌握,并对其进行联想,怎样才能把这些知识点相互联结在一起。小学数学的知识点相互都是有联结性的,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进行研究总结,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变得更容易、更轻松。
二、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是开展数学活动以及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性格特点,结合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创设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的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与情景教学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单一的課堂充满活力,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无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易拉罐来进行圆柱表面积教学,用纸包裹易拉罐做出简易圆柱体模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上下两个圆的面积加上中间长方形的面积,相比圆柱体,纸张模型具有可以拆开的优势,能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圆柱体的组成,进而掌握圆柱体的知识。
三、组建小组学习,共同进步
因为小学生在学校对老师的印象很高,从而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在学习中如果遇到一些问题也不会随意去问老师。组建合作小组学习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爱好、学习能力进行分组,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共同进进步。分组学习不但可以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创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教师可以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能够静下心来,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大家一起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在组内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鼓励小组成员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
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事物的认知或思考问题时往往限于表面,对于所学的知识往往一知半解,没有深层次的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维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例如,在进行分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练习题:将长方形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进行比较,通过大小比较得出三分之一小于后者,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规律总结,学生回答说:“分数后面的数越大,分数本身反而越小。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是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分数后面的数值越大表示被分成的份数越多,本身值反而越小。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多围绕课本知识内容,有序增加问题的难度,让学生练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技巧。例如,给学生讲解找規律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先从简单的例子引导,在1到12数字中,让学生找出有多少种两连号的方式,学生通过连线发现了11种方式,然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题目的难度,让学生找出四连号的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数字连号规律,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邓友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湖南教育,2007,(09).
[2]潘小明.从最近发展区理论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要求[J].江苏教育,2008,(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