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在学具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2017-11-30吴颖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具表象形象思维

吴颖

【摘要】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能够促使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开拓思维模式,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根据当前的教学实践,老师在教学中需要丰富和开发新的学具产品,重视学具在使用中的调控功能,同时也要科学管理教学学具,让学生可以积极思维。

【关键词】学具操作自主探究思维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创新思维的基础。由此可见,人的思维往往多是先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很好发展。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一、在学具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而且儿童正处于好奇年纪,喜欢模仿事物,对任何事物都喜欢亲自动手试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利用教学中的学具去精心组织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通过亲自动手参与操作活动感知事物,获取感性认识,把知识的获得,与思维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作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将教学学具交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对教学学具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在这种自主活动和相互交流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感受参与感知分类方法和分类的多样性,使动作与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成。

二、在学具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维的水平及思维的依附载体,在思维创新的过程中,形象思维就起到了线索诱导和启发灵感的关键作用。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需要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主,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实物来支持,学生思维才能顺利的进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是在大量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由感知经表象达到深层认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教学模具使用情境,借助直观形象的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断丰富感性经验,比较牢固的建立起完整的表象。这样学生观察有方法,思考有凭借,从而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如教师在教授《周长》这一课程给学生认识时,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各种学具,规则的形状和不规则的形状,用软尺和绳子等学具围一围、量一量,动手操作感知“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一周长概念,能够更形象、更直观、更易于让学生理解。

三、在学具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表象思维

从表象的概念上理解,其既有直观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概括性的特征,处于人们从具体的感知到抽象思维的中间环节。而且表象思维更构建起了小学生理解知识的桥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在教授知识时,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机会,从而能够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表象,也构建起了一座桥梁,使人们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学生亲自参与学具的操作,还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动脑思考中形成比较鲜明的知觉表象,有利于数学问题中本质特征和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揭示,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在教授“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各种形状的实物,再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摸一摸、看一看、搭一搭等各种操作,感受到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正方体是正正的、方方的;圆柱是圆圆的,像柱子一样;球是圆圆的,可以滚动的。而这些都是学生在对学具的具体操作中能够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的。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在学具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当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某一概念或法则时,仅仅通过对教具、插图的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充分利用教学学具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教学学具的摆摆、剪剪、量量、划划、拼拼的过程,能够将生动、具体的事物作用于大脑,形成最初的表象和感性认识,以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掌握知识的本质,以此达到形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目的,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五、在学具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作为创新思维的核心,如果思维不能够得到发散,就更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创造条件,把动手操作引进课堂,将传统教师教授学生内容,传递内容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教授的学生人人都可以动手操作教学学具,从而融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而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在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路。如在教授人教版“两位数减一位数”中退位减法的课程时,教师如果提出:“36-8等于多少呢?个位上只有6个一不够减8个一,怎么办呢?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借助教学学具中的小棒进行摆摆或拼拼,在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的学生也会说:“我发现只有6个一,而要拿掉8个一,我就想先把6个一拿去,这样就还差2个一没拿,再从其中1捆里拿去2个,就剩8个,合起来就是28了。”还有的学生就会说:“我只拿掉1个十捆的小棒,再放上2根小棒,这样就可以得到结果28根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具体观察、动脑思考、互相交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个位不够减的难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又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思维方式。

在小学生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课堂中教学学具操作情形,真正放手让学生人人参与进去、个个动手,亲自尝试,不仅能够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使某些知识的难点比较容易突破,而且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与创新的成果,能够体会到创新的快乐,促进学生自身各种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能力。

六、结语

小学生的思维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和形态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而数学又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使得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不仅包含数学的结果,也包含了结果形成过程和数学思考与思维方法与方式。学生只有自己自主学习,主动掌握数学思考与思维模式,才能够掌握数学知识,为进一步的数学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教学学具的操作就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學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对教学学具进行动手操作,这样促使学生身心都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感知、抽象、概括等过程获取数学知识,从而发展了学生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银燕.小学数学学习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王艳.重操作,促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3]郭丽暄.浅谈有效利用学具的教学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2).

[4]卢华.合理操作学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具表象形象思维
表与里
表与里
小学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分析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透过表象看公式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表象与真相
动物也有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