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2017-11-30王平
王平
摘要: 论文探讨分析了“阶段性实习实训”、“订单班”、“顶岗实习”、“校中厂”等常见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对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驱动机制及实现路径突破进行了思考和探究,探讨发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及服务学习等多种模式,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及发展,以推动和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机制创新和实现路径突破。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blems about commo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such as "phased practice", "order class", "substituted post exercitation", "school factory" and so on, thinks and explores how to build the innovation driving mechanism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realize the path breakthrough, proposes to develop modern apprenticeship pilot and service learning mod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realize the breakthrough.
關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实现路径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realization path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4-0178-04
0 引言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校企双方在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过程中各自的优势,能够为企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且实践能力较强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是提高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有益尝试,具有较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1]。关于这一点,目前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社会各界,皆已达成共识,对此毫无异议。业界所困扰及疑惑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实现路径。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实质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采用什么样的机制及实现路径,才能保证校企合作机制落地生根,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长期以来,这是职业教育界专家及同行不断思考探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长期以来攻而不破,究而不决的疑难问题。本文试图结合笔者十五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及十四年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及校企合作的经历,对此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究,以期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的落地生根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及发展。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
根据辞海的解释,机制一词的含义可以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也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就是指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高职院校、社会企业的规模及其相互关系,它们之间的合作方式及协调合作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一项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活动中,高职院校与参与的社会企业如何进行合作交流,如何相互配合,协调好相互的利益关系,从而“建立起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的对接。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2]”。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常见实现路径及其特点
2.1 利用企业实训基地开展阶段性实习实训
这一类的校企合作形式,常见于生产、经营活动有季节性波动的生产、商贸、物流类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特定的季节或时间段非常繁忙,一年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时间轴上具有不均衡性,所以,它们在生产、经营活动繁忙时段,非常欢迎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学生,以补充生产、经营用工不足,而在生产、经营活动的淡季,它们往往对接受学生实习、实训积极性不高。以一些物流及电商企业为例,在每年的“双11”、“双12”、“圣诞节”、“元旦”、“春节”等传统销售旺季,企业会需要大批临时性用工,以解决突然增长的经营活动所需,这些用工,具有非常强烈的时效性,这时,职业院校在校生就是其非常好的临时用工来源;一旦促销活动结束,企业无法消化使用如此多的临时用工,用工结束,职校学生于是返回学校上课。一些大量使用农民工的机械、电子、纺织品生产企业,在农忙季节及在清明、仲秋及春节等中国人传统的节日期间,也会出现短暂的用工短缺,这时候,职业院校学生也是企业很好的用工补充。
尽管这种短期用工类的校企合作形式,会对学校的学习进程及课程安排带来很多不便,很多职业院校还是选择利用好这些机会,与企业合作开发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利用这些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
这种合作形式,很好地迎合了企业用工的时效性,解决了企业的一些难题,对职业院校的职业认知性、阶段性课程实训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endprint
2.1.1 学生实训体验不良
企业短期用工类实训适合作为职业院校的职业认知性、阶段性课程实训项目,适合开展这一类实训的职业院校学生,往往是职业院校的低年级学生,他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都尚欠缺,在企业短期实训时,主要是解决企业的短期用工缺失,因此在技术、技能学习及培训方面,企业往往没有经历高标准投入,这样就造成企业的期许与学生实训期许的偏差,面对繁重的生产、经营一线的实训劳动,一些学生会生出出卖廉价劳动力的抱怨,产生厌烦、抵抗心理,甚至在实训所得、实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与企业、学校发生抵触,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吵闹乃至法律纠纷。
2.1.2 学生安全保障隐患
由于是短期阶段性用工,企业无法以职工名义为学生投劳动保险,学生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往往只能依赖于意外伤害保险及其他商业性保险,作为非熟练工人的实训学生,其在生产、经营一线繁重的实训劳动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所以,站在学校角度来看,风险较大,存在悖论:组织学生实训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生产、经营职业技能,提高其职业认知度和职业适应性,但是在组织实施实训的过程中,却首先要受困于学生职业技能不足所带来的安全保障隐患的困扰。
2.1.3 学生指导管理难题
由于适合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短期阶段性实习实训的企业往往在城市远郊或房、地价比较便宜的偏远区域,交通不便,远离学校,实习实训学生需要在企业进行食宿。当前阶段,我国职业院校基本都面临师资紧张的状况,如何对在企业短期阶段性实习的学生进行指导管理,对职业院校来说,是不小的难题。大部分院校的做法是派驻一两名教师跟班带队实训,囿于带队教师的待遇问题、教师自身夫妻团聚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问题的制约,教师跟班带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并不高,学生指导管理难题成为制约此类企业短期用工类实训开展的一个的重要因素。
2.2 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订单班”
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给“订单班”上课,传授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接受“订单班”学生的顶岗实习,企业还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4]。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在高职院校非常普遍,一些热门专业和其他用工形势较好的专业更容易开展此类方式。从实践来看,“订单班”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订单班”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培育、职业能力的培养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②“订单班”对优秀的贫困生起到了很好的扶持作用。合作企业通过“订单班”为学生提供助学金、奖学金,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优秀贫困生的经济困难,改善了他们的就学环境,增强了他们通过学习培训改善命运提升自己的强烈愿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职业竞争力;
③一些“订单班”流于形式。企业和职业院校对于开展“订单班”合作各怀诉求。企业更看重可以借此对企业进行宣传包装,能借此获得优先选拔优秀的毕业生的实惠;学校看重的是有了“订单班”的招牌,可以应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监管等一系列的指标要求。至于“订单班”是否起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真实作用,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在“订单班”中名副其实地学有所获,往往是令人疑惑的。企业派人到交通不便的高职院校参与“订单班”的课程开发、教学、管理等,需要一系列的人财投入,在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经营窘境的状况下,企业往往不愿意增加这部分支出;学校则受制于双师型教师缺乏的现实,很难在“订单班”的课程开发、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到与一般班级有实质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订单班”的复杂心情:开始急于进入“订单班”,一旦被选入上课,又因感受不到差异,进而失望再回复到原来懒散不主动学习的状态,让“订单班”徒有虚名。如何让“订单班”名副其实地成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的特色班级,还需要校企双方下功夫研讨和实践。
2.3 企业接受准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是“2+1”、“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完成4到5个学期的在校学习及一系列的短期实习实训后,学院组织企业、学生顶岗实习双选会,学生通过参与双选会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然后到企业进行为期1年到半年的顶岗实习。派学生进入专业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是学院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校企合作效果,在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港航及商贸、物流行业企业,得到了认可和好评。从学院十二年的经验来看,派学生进入专业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顶岗实习作为学生实际参加工作之前的预热,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认知与职业适应能力。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接受企业实习指导师傅和学校指导老师的双重指导。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方面,更多地接受企业顶岗实习活动的锻炼摔打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的指导,在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实习心理困惑等方面,主要接受学习指导老师的指导。通过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之后,学生真实地体验了真实的工作场景,清楚了企业的需求,职业认知得到提升,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己的职业能力状况,能够客观地对企业岗位和自己进行评价,职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毕业竞争力大幅上升。据相关调查,学生明显感觉通过顶岗实习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基本上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其中“实习后能零距离上岗”的达到了95%,实习后明显提高从事本专业工作能力的达到81%[4]。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顶岗实习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②顶岗实习管理难度大,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学院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主要通过在校园网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提交周志及两个月一次的階段性报告及实习期末的总的顶岗实习报告,与学校指导老师进行日常沟通交流,还有QQ/微信/电话等作为师生双向沟通交流的渠道。学校师资人手紧张导致教师人均指导学生数量偏多,教师在校课时量大,日常行政性事务繁忙,加上不同教师责任心差异等制约性因素及限制的存在,学校尽管出台并实行了若干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还严格考核教师企业及顶岗实习学生走访次数,但是,学生顶岗实习依然存在安全隐患和教育缺失。据相关研究统计,“学校实习指导老师经常临场指导的不足35%,有近40%的学生没有学校实习指导老师临场指导”[5]。学生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是学生家庭、企业、学校不能承受之重。顶岗实习学生安全及管理问题是悬在学生、学校和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endprint
③学生稳定性差,频繁跳槽成为常态。近年来我国经常发展进入新常态,很多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甚至一些企业处于勉强维持阶段,企业能够提供的顶岗实习工作环境及实习工资,与学生的期望有差距,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95后一代,其价值观、工作观,较之前学生发生很多变化。他们不再秉承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理念,很多同学在实习中注重个体体验,追求个人价值体现,实习工作不顺心就跳槽,这就导致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差。据调查统计,“高职学生在实习期间更换实习单位1~2次的达86%、中职学生更换实习单位1~2次的达88%,没有换过实习单位的分别仅占3%、2%,这种频繁的更换实习单位一定程度影响了实习计划的完成,也影响实习的实效,还会增加企业接收实习生的成本,直接影响到校企合作的正常进行,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 [6]。
④实习考核模式不够科学公正。目前学院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方法采用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企业顶岗实习结束之后,学生要向学校提交实习单位盖章并审核打分的企业实习单位考核表,学生顶岗实习总成绩=企业顶岗实习考核表(30%)+ 顶岗实习周志(15%)+ 阶段性顶岗实习课题报告(15%)+ 顶岗实习报告(40%)。从上述成绩评价规定中可以看出,“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仍以学校考核为主”[7],“这种考核忽略了企业的参与,真正有权利对学生实习进行考核的企业”[9],其评价却只占30%。当然,学校之所以制订这样的考核模式,也是迫不得已。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之后,通过实习工资建立了跟企业建立了相对牢固的归属关系,与学校的联系相对来说,变得松散和疏远,如果不通过分数进行钳制,很多实习生会借口工作繁忙劳累时间紧迫等借口,不提交顶岗实习周志、阶段性顶岗实习课题报告及顶岗实习报告,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就会没有抓手,落于虚空,所以,尽管现有顶岗实习考核模式不尽合理,不够科学公平,却是现有情况下相对来说,能够钳制学生按规定提交顶岗实习周志、阶段性顶岗实习课题报告及顶岗实习报告,与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学校实习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的有效方法。如何探究摸索一个科学合理,又利用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顶岗实习考核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中一个具有较大挑战意义的课题。
2.4 校企资源互补,合作建设“校中厂”
很多职业院校利用校内的教学实习车间、实验实训室、校办工厂等提供场地及一些设备资源,吸引校外企业投入资源,在校内共同建设“校中厂”,“‘校中厂可以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和技术服务活动。‘校中厂主要具有教学、培训功能和生产、服务功能”[9]。
“校中厂”是目前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常见做法,具有以下特点:
①“校中厂”管理机制混乱。职业院校校内的教学实习车间、实验实训室、校办工厂往往分属于不同的院系管理与使用,“校中厂”的建设往往由各个二级学院或系部与专业对口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建设。目前实践中,“校中厂”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机制存在混乱现象。一些对此有顶层设计,职业学院层面出台“校中厂”合作建设管理办法及规定的学校,其管理办法与规定往往站在总院的高度,过分注重学校防范风险,过度关注哪些事情不能干,不能很好地站在企业角度考虑合作共建,共建共享问题,而对“校中厂”合作建设具体实施的二级学院或系部则往往抱怨统得太死,没有自主权,没有积极性;一些对此没有顶层设计,总院层面不出台管理办法及规定的职业院校,往往由二级学院或系部自主制定建设办法及管理规定,在实践中往往存在过度迁就企业甚至出卖学校及学生利益讨好企业的现象发生,造成公办学校资产的流失或学生利益的损害;
②“校中厂”适应范围有限。“校中厂”更偏向适合一些工科类专业比如机械制造、工程设计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对于国际贸易、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商务、电子商务等经贸类专业,“校中厂”合作建设难度加大。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大多地处城市远郊,交通、商业便利情况及周边人口聚居情况等都无法和市区相比,所以,商贸经管类高职专业,“校中厂”模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容易开展,“校中厂”模式适应范围有限。
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及实现路径突破
尽管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及实现路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业内及社会各界探索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歇。展望未来,笔者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及实现路径的突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究:
3.1 继续呼吁和推动我国校企合作的体制及制度建设
“体制和制度是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及体系建设的关键”[10]。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必须以经济利益为核心,为了推动和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政府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政策支持力度应当加强。“合作在缺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政府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是很难开展的”[11]。我国政府必须从财税制度及法律政策方面,进行体制和制度设计,以法律法规或政策形式,对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给予财税优惠或财政补偿鼓励,制订具体措施,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高效发展,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技能型专业人才支持。
3.2 推行完善现代学徒制试点,突破校企合作困境
“现代学徒制包含了职业教育最本真、最朴素的原则——做中学。在学徒制中,学徒边做边学,甚至先做后学,是做中学的典型。同时,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行业订立标准、校企共同培养、政府充分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12]。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存在“政府热、学校热,企业冷、学生冷”的现象,企业冷的原因是在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活动中,其主动性不足、投入产出性价比不高、培养周期长不确定性增加等原因;学生冷的原因是看不到现代学徒制给自己带来的就业实惠,担心成为企业的包身工而失去在就业市场的多次选择机会等等。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推动方及主动参与方,政府与高职院校必须解决导致企业与学生双“冷”的多方面因素,推动完善现代学徒制试点,才能突破校企合作困境,真正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解决企业冷的关键点在于让企业尝到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甜头,使企业真正体验到现代学徒制试点带来的财税的减免,技术经营难题的突破以及高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储备;解决学生冷的关键在于,使学生体会到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及未來优质就业前景的可期。只有实现了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的四方共热,现代学徒制试点就可以突破校企合作困境,成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实现的优秀路径之一。总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及实现路径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合作,只有经过努力探究和不懈的实践,才能实现最佳机制与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成福群,成宇翔,吴疆.“双向参与,双向受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研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5(21):10.
[2]成福群,成宇翔,吴疆.“双向参与,双向受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研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5(21):6.
[3]赵国君.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及其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6:56.
[4][5][6]邓东京,易素红,欧阳河,邓少鸿.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现状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89-91.
[7][8]韩旭,宫向荣.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现状调查——以浙江省为例[J].职教通讯,2014,11:31.
[9]谭海林,王继山.“校中厂”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29(36):8.
[10][11]骆德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研究[J].河北企业2015,12:170-171.
[12]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