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组建及合作学习策略探究
2017-11-30曾庆平
曾庆平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它能充分利用学生,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分组、明确分工、讲究合作学习的策略是最为关键的。
【关键词】小组组建合作学习策略评价国家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本质上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四性。它强调学生从活动中学习,从行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如何上好初中阶段的实践课,如何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如何引领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笔者认为“组建小组,让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充分利用学生,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互补中得以提高。几年来,具体的教学实践使我积累了一些经验,愿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合理组建小组策略
合理分组,明确分工是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活动开始时教师首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搭配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小组,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小组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组织初一一个班的同学开展七巧板创拼活动,由于受活动的材料限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5个组,每组九人。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有的组任务完成得很快,因为这个组里有很多“能人”;有的组是一些同学在动而其他同学都成了旁观者,有的组是组长在动,其他同学有的无精打采,有的毫无兴趣。这个组的同学有的来自乡下完小,有的来自镇上完小,乡下的同学从未接触过七巧板,而镇上完小的同学从3年级开始就使用过七巧板;小组同学上台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也是小组长在完成任务,其他同学好像活动与自己毫无相关。针对这次活动我得出总结:教师在分组时应侧重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小组人数合理问题。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学生个人的才能也未能得到充分展示。
2.小组结构合理问题。在分组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等因素,发挥优势互补,将优、中、差的学生相结合,以“好”帮“差”。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小组内分工明确问题。小组里的分工要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任,人人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我带领一个小组的同学开展科学DV《蜗牛的生活习性》制作活动时,我安排书写认真的同学做记录,善于表达的同学做交流,擅长动手的同学做实验,有特长的同学作观察,爱玩电脑的同学学习短片剪辑等。
4.小组内学生岗位有序设置问题。为了不让小组合作学习变成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小组内合理设置“管理岗位”,保证小组活动有效实施。我在带领学生开展校园植物探究活动时,让每个小组设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观察员两名员、摄影一名。小组长由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强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协调全组成员有序地开展观察、动手、探究等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摄影人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拍摄,以便在归纳总结时在全组进行展示。
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小组合作分工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一般由信息收集、走访调查、亲身体验、动手去做、总结展示等一系列过程组成,此间任务较多,跨时也较长。老师可将某一大课题设置成几个小课题,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我在初二(1班)组织学生开展“苗绣制作历史探究”实践活动过程中,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网上搜索资料学习,了解苗繡的历史、苗族的生活习惯,完成苗绣文化探究小课题;组织两个小组的同学深入定安中瑞地区的苗村走访,与苗族阿婆拉家常,观看她们的苗绣,在她们的帮助下亲自体验苗绣制作,完成亲临生活探究小课题;在班里把四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小组间相互进行交流。同学们既分工又合作,人人完成了手抄报任务,各小组制作了宣传幻灯片,班上最终完成了调查报告《定安苗绣文化调查》。
2.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就是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有一次,我在初一(2)班辅导“科学DV”制作实践活动。课后,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成立4个探究小组。各组同学们通过观察、查找、走访等形式产生各自小课题。第二组同学产生的小课题最多,大家对组长蒙静同学提出的“巧去蜡油”的问题最感兴趣,一致同意把此课题作为小组的探究课题。在组长蒙静的引导下,小组成员们展开讨论,会上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何准备活动器材,如何准备实验材料,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实验过程分几步,等等,甚至连组员的分工都做了明确安排。这样的小组活动,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同时,别人的发言可能帮助个别组员产生新的认识,真正体现了小组合作讨论的价值。
3.小组合作交流学习。针对某一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在各自探究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做到不让一个同学掉队,人人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初三年级学生开展电脑绘画实践活动。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各自组成了学习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各自进行创作学习,共同的疑难问题由组长牵头组织大家讨论,组员间相互交流,互相帮助,这样的合作学习达标率是100%。
4.小组激励、评价学习。激励是学生学习的润滑剂。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点燃学生的活动热情。我在组织一个小组的同学开展《农村垃圾处理情况调查》实践活动时碰到了不少困难:天气热、路途远、调查对象不配合等,我用“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苦心人,天不负”“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了;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完成,就不平凡了!”这些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小组最终完成了调查任务。
评价是反映学习好坏的一面镜子。对此,我采取的是“亮牌”评价。即利用红黄绿牌的不同颜色来显示当前的活动状态,方便教师把握学生实践活动的学习进程。当我想了解活动任务的进展情况,学生可以利用红黄绿牌的不同颜色来显示小组当前活动状态。比如,亮起红色表示完成,亮起黄色表示疑问,亮起绿色表示正在进行。我把这种做法叫做“亮牌”评价,它既方便我及时了解学情,又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非常注重团体的合作精神,所以,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真正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最终达到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建芳.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几点思考.
[3]姜平.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的指导策略.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农村中学科技实践活动有效实施模式探究》(课题批准号FHB160579)。endprint